历史上之一台电视是如何发明的?看完真的涨知识,太牛了
1925年,一个中年男人兴冲冲的跑进了一家杂货店,他来到店里,二话没说就把一个店员拉了出去,“对不起,请你帮我一个忙”,店员一脸懵,不知道这个奇怪的大叔想要干什么。中年男人把店员拉到了自己家,让他面对着一台体型庞大的机器坐下,“别着急,耽误你两分钟的时间就可以了!”随后中年男人去到了另外一个房间。两分钟以后,男人所在的那个房间传来了激烈的欢呼声,店员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去男人的房间里询问,当他得知了刚刚发生的事情之后,彻底惊讶了,自己面前的一切,简直就是魔法!
这个二话不说就把店员拉到自己家的中年男人名叫贝尔德,而就在刚刚,一个将在未来彻底改变人类生活的物品诞生了。
贝尔德
1888年,德国的科学家赫兹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为人类的通讯事业开启了一个新纪元,而在同年的苏格兰,又一个为人类的通讯事业树立里程碑的人出生了,他名叫约翰·贝尔德。这个孩子的出生并没有他今后的成就那么辉煌,他出生时只有五磅重,因此被医生断定活不过一个周。然而,他奇迹般的存活了下来。
贝尔德从小体弱多病,加上父亲管教严格,他的童年一直都在郁郁寡欢当中度过。上学时期,他开始对机械着迷,喜欢捣鼓各种机械零部件,有一次,他为了探索为什么钟表的指针会转,特地把家里的钟表拆碎来查看里面的结构。这让他严厉的父亲将他狠狠的揍了一顿。
贝尔德从中学毕业之后,选择了学习电气工程专业,他先后辗转格拉斯哥皇家技术学院、格拉斯哥大学,在大学的学习中,他开始对图像传输技术有了兴趣,那时人们已经知道,声音可以通过 *** 来传递,那么能不能够 *** 出来一种东西,像 *** 传递声音一样的传递图像呢?之前有许多的科学家对此做过研究,但都没有成功。贝尔德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往后的几年,他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将这种工具制造出来。后来由于之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贝尔德不得不中断学业。他曾尝试过参军,但招兵的军官看到贝尔德瘦小的样子便拒绝了他的请求。后来他又进入了伦敦的一家电气公司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电气工程师,但由于他体弱多病,经常会因为生病而向公司长期请假,后来,他干脆辞职在家搞研究。
贝尔德想要完成自己在大学时期的梦想,为人类制造出可以远程传输图像的设备,但他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其实验材料都是他省吃俭用换来的,而且这些材料也都非常接地气:用废旧茶叶箱做的机座、空饼干筒做的灯架,几个便士买来的透光镜,然而,就是这些简陋的器材,在后来组成了世界上的之一台电视机。
在贝尔德之前,就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了对传递图像 *** 的探索,但这个任务实在是太艰巨了,图像不像声音,声音只是一种振动形式,容易制造出传输工具,而图像则是非常复杂的光信息,想要实现它的传递确实是件难事。1873年,科学家们发现了硒有一种很特殊的光电阻性,它在有光照时导电,在黑暗的环境下却又不导电,于是人们就想到可以运用硒的这种性质,制造出将光信号有序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先将光信息转化成电信息,让这个电信息随着电线传递,再在接收端将它转换回光信息,这样似乎就可以达成图像传输的目的了。
但是,图像是非常复杂且精细的,将他们转换成一大堆杂乱无章的电子进行传输后,怎么样能确保它们可以保住原先图像的内容?这时贝尔德想到了大学时了解到的尼普科夫圆盘,就是你面前看到的这圆盘。
尼普科夫圆盘
这个圆盘看上去很普通,但却能达到非常神奇的效果。这个圆盘上有12个孔,呈螺旋线排列,现在,我在这个圆盘的后面放置一张照片,圆盘前面开一扇小窗,当你透过前面的小窗看圆盘时,你会看到只有小孔后面有图像,照片其余的地方都被圆盘遮挡而看不见,但当这个圆盘快速转动起来时,神奇的现象发生了,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圆盘后面照片的全部部分,就像圆盘上开了一个大洞一样。
其实原理很简单,每一个小孔处于一个位置就给你带来一个格的图像,一个小孔划过去就会带给你一条线的图像,也就是一条线的光信号,而每个小孔在你的视线中所处的高度位置都不一样,他们会分别带给你不同条线的光信号。圆盘转动的很快,多条光信号快速且连续的传递到你的眼睛里,你的大脑就会认为你面前所看到的是一个同时出现的整体画面。
如果像尼普科夫圆盘这样,将光信号一格一格,一行一行的交给转换装置,让他变成有先后顺序的电信号进行传输,转换回光信号后,再在观看处再放一个尼普科夫圆盘,让之前有先后顺序的信号转换成一行一行的图像,这不就大功告成了吗!
在这个基础上,贝尔德开始了他的研究,找不到正规的尼普科夫圆盘怎么办?贝尔德找来了一张马粪纸,在那上面按照螺旋线顺序打孔,用这个来进行实验。然后再加上那些茶叶盒、饼干筒、针线、铁丝,就是用这样简陋的器材,他成功研制出了一个可以模糊传递图像的设备,并且成功用这个设备将一个十字花的图像传输了4英尺远,这在当时可一个不小的技术突破,贝尔德兴奋的找到报社,希望报社可以将自己的新发明公之于众,然而贝尔德一进报社门,衣衫褴褛的形象就遭到了报社人员的嫌弃,当贝尔德对他们宣称自己发明了电视的时候,报社工作人员差点把他当做一个有幻想症的疯子赶出去。
“先生,我真的发明了电视,他可以来传输一个十字花的图案”。“哈哈,你怎么不用这个东西来传输一张活人的脸呢?”报社记者对贝尔德的不屑一顾,只有一个实习记者愿意跟着贝尔德去见识见识他的新发明,结果当他亲眼目睹了之后,忍不住的惊讶了。没想到这个衣衫褴褛的人在报社里说的居然是真的!他马上将这个消息编成了新闻在报纸登出,并且引起了一定的社会注意。
这给了疲惫的贝尔德一丝欣慰,但是,此时贝尔德的钱差不多都已经花光了,他的经济实力连支持他吃饱都成问题,更难以支撑他之后的科学实验了。
后来,一次意外的发生,给贝尔德解决了这一难题。
由于贝尔德想要提升传输后图像的清晰度,但又没有资金给自己买来更精密的仪器,他只能选择不断的加大电压和电流,有次实验的过程中,贝尔德的身体不小心碰到了一根电线,强大的电压导致他当场触电倒地。所幸电压虽高但电流不大,贝尔德没有生命危险,只是暂时晕倒并烧伤了一只手。但这件事被一个记者捕捉到了。
第二天,街上的报纸就刊登了贝尔德在家搞研究不小心触电的新闻,新闻中详细介绍了贝尔德现在正在研究电视,以及他实验的一些结果,文中表示贝尔德这是在搞些什么破烂玩意,夹杂着许多谩骂之词。这要是放到现在,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社会性死亡”了。
可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家百货店的老板因此找到了他,老板表示愿意资助贝尔德进行研究,并且每周支付他25英镑的薪资,但有一个条件:他每周必须至少抽出三天时间来到他的店门口,对街上的人们展示他的发明,以此来为他的店吸引客流量。现在的贝尔德实在是囊中羞涩,于是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可是,贝尔德的发明目前还属于半成品,街上的行人见到他的发明后,都感觉这台机器所显示的图像并不清楚,并没有什么厉害的,看了一两次之后,也就觉得腻了。最后贝尔德与那个百货店老板解除了合同,又回到了原先捉襟见肘的生活。
贝尔德感到前途渺茫,为了完成自己的发明,他不得不向着自己的亲戚朋友们借钱,他心里清楚,自己能够借到钱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谁会愿意把钱砸在一个毫无前景的研究项目上呢?
所幸,老家的两个表哥为他慷慨解囊,寄给了他500英镑,得到这笔钱以后,他马上买来器材抓紧了实验。结果就在当年,他在原先发明的基础上又装配了一个光电转换器,使得图像变得格外清晰,贝尔德欣喜若狂,他很清楚,自己做出了一个划时代的成就。
现在,或许就是回应别人对自己的嘲讽的时候了,你让我有本事传输一张活人的脸,行,那我就真的传输给你看。贝尔德激动地跑到了楼下的杂货店,随便拉了一个店员到自己家,让店员面对着家中的那台摄像机坐下,而在另一个房间中,贝尔德面对着眼前的屏幕屏住了呼吸。
啊!清清楚楚!店员的脸型、五官、表情,全都清晰的展现在了自己眼前,试验成功了!贝尔德激动的跳了起来!自己多年来的咬牙付出,终于在今天得到了回报!
1926年1月26日,贝尔德邀请了40名皇家研究机构成员的人来自己家参观,研究员们对贝尔德的研究成果表示非常认同。贝尔德的发明很快就被大众所承认,后来,英国广播公司邀请了贝尔德做了一场表演,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共同讨论了让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播电视的可能性。
1928年,贝尔德利用马可尼发明的无线电技术,将英国伦敦的图像传递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纽约,瞬间轰动了美国新闻界,同年,英国广播公司向全国播送了之一次BBC电视节目,1930年,之一步电视剧在英国上映,1931年,英国人民已经可以在电视上收看其他地方赛马比赛的实况转播。
贝尔德用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向世人证明了图像远程传播的可能性,给世界创造了电视这一方便的信息传递系统,如今,电视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可以从这个设备里面了解到全球各地的新闻,享受多姿多彩的电影。这一切的背后,我们必须要感谢贝尔德当初在艰苦的环境之中,咬紧牙关的不懈研究。
1946年,贝尔德在英格兰的贝克斯希尔因病逝世,享年58岁,在往后的历史中,电视逐渐的风靡于全球,彩色电视、卫星电视、电脑电视、手机电视等种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人类因为贝尔德享受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信息时代,贝尔德对于科学研究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精神,也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