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和薛岳都能证明:衡阳之战,方先觉是主动无条件投降日寇
在讨论关于历史的争议和记载时,我们不得不提到1944年发生的衡阳保卫战。本文将通过重新审视当时的历史资料和目击者的证言,对方先觉将军在该战役中的角色和行为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方先觉,黄埔军校第三期的毕业生,曾在校门口见过那振奋人心的铭言“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这句话深刻影响了他的军事生涯,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然而,历史的残酷和现实的选择往往是复杂并存的。
1944年8月,方先觉在衡阳的表现成为了后世评价其军事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据历史记载,方先觉在衡阳之战中承诺“绝不出衡阳”,并在战前发出“只有一死为国,来生再见”的慷慨宣言。然而,在战事接近尾声时,他选择了投降,这一行为不仅震惊了国内外,也让日军高级将领感到意外。
日本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在接到下属报告方先觉可能投降的消息时,曾一度认为这是敌军的缓兵之计,因而下令全军加强进攻,不惜一切代价继续进行炮击。然而,方先觉确实在1944年8月8日与日军进行了投降谈判,这一行为被记录在案,并在当日的报纸上以《向衡阳守军致敬》为题发表了社论。
投降后的方先觉并没有像许多人预期的那样遭到蒋介石的严厉处罚,反而被任命为高级职位,包括三十六集团军的副总司令和青年军二零七师的师长。这一决定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争议,甚至在军内部也有不少的非议。
方先觉在随后的中国内战中也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尽管多次面对战败,但他始终没有再次选择投降,而是随蒋介石撤往台湾,继续其军事生涯,最终担任澎湖防卫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官兼防空指挥官。
方先觉在衡阳之战中的投降,被一些历史学者和知情人士认为是他在极端困境下作出的无奈选择。据《纵横》杂志1998年之一期发表的回忆录《衡阳保卫战与方先觉降敌》所述,方先觉在投降前曾与高级官员在防空洞内讨论过投降条件,并表达了对国家的失望“不是我们对不起国家,而是国家对不起我们;不是我们不要国家,而是国家不要我们!”这种极端的心理状态可能是他最终选择投降的重要原因。
在方先觉投降后,他曾要求日军恢复其军队建制,以维持地方秩序并防止更大范围的混乱。尽管这一要求未能得到实现,但它反映了方先觉在投降后仍试图为地方安定做出贡献的努力。
衡阳之战的历史评价复杂多变。一方面,方先觉的投降被视为个人英勇与牺牲的背叛,一方面也被理解为在绝境中的无奈选择。这种双重视角使得方先觉的历史形象极具争议性。
总而言之,方先觉的军事生涯和他在衡阳之战中的选择,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个人决策的复杂性。历史的评价往往需时间和更多的证据来揭示更全面的真相。对于方先觉的行为,我们或许可以从更宽广的视角,理解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作出艰难选择的人们。历史是由人写就的,而人性则是复杂多面的。方先觉的故事提醒我们,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未来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