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884 887. 二战德日会师印度洋的计划与失败

中国历史1个月前 (05-31)13

作者简介:阿登的苦林,山东人,喜欢二战及冷战军事,尤其是太平洋战争、苏德战争和冷战武器装备,曾在“空军之翼”等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

全文共15139字,配图11幅,阅读需要25分钟,2022年7月10日和13日分别首发,2024年5月31日合并重发。

【注】本文编译自Warren Robinson. Plan Orient: The German High Command’s Plans to Link-up with the Japanese in India[J]. Strategy & Tactics,2005,9/10:26-33. 配图有改动。

背景介绍:希特勒的地缘政治学

温斯顿丘吉尔坚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轴心国打算征服整个地球。现在回想起来,这可能不是真的,不过,基于纳粹德国和日本在1937~1941年取得了一连串早期的军事胜利(包括在中国、欧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因此他们发起进一步扩张的潜力似乎是无限的。1941~1942年,处在其力量巅峰期的轴心国领导人确实制定了类似的计划,要把扩张的触角伸向全球,在印度洋上实现德日会师。希特勒批准了这一计划,德国方面的设想被称为“东方计划”。尽管在德军高层和日本帝国海军之间进行过一些协调的努力,但日本方面还是在未告知德国人的情况下制定了自己的“西方计划”。德日两军的这种会师最终没能成为现实,不过其未能实现的原因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做了一个有趣的注脚。

首先,阿道夫希特勒没有一个深谋远虑的征服全球的计划。从战略上来说,希特勒是卡尔豪斯霍费尔的学生,豪斯霍费尔的地缘政治理论揭示了控制东欧和欧亚大陆世界岛的“心脏地带”的重要性。希特勒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包括东欧和南俄大部分地区在内的德意志帝国,这个帝国将拥有丰富的资源,以至于不受海上封锁的影响;而且这个帝国版图巨大,有足够的空间来应对入侵。当然了,这样一个德意志帝国将主宰欧洲,她的盟友也将得到帮助,在他们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实现类似的统治——意大利在地中海、非洲和中东,而日本则是在亚洲。从理论上讲,世界上其余的国家会发现,与轴心国结盟并接受其领导是有利的。希特勒确实预见到了这个法西斯国家集团与美国之间的最终战争,但他认为这场战争将发生在下一代人身上,因此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不幸的是,在德国向东扩张的道路上,横亘着一个叫“苏联”的国家。

图1.卡尔豪斯霍费尔,德国地缘政治学家,当年希特勒入狱后,他每周都会去看望希特勒并与之谈论世界大事

苏联挡住了这个新的德意志帝国的扩张道路。希特勒一直打算征服俄国,但他并不打算与英国开战。希特勒对大英帝国的成就有一种勉强的钦佩,当伦敦方面在1939年9月对德宣战时,他感到了一种令其不快的震惊。在希特勒进攻苏联之前,攻陷法国成了纳粹德国在军事上的需要,这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1940年对法国的快速胜利也被证明受到了德国民众的欢迎,因为此举解决了之一次世界大战时战争久拖不决的问题。此时,希特勒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

尽管现在看来很奇怪,但纳粹对欧洲其他地区的所有占领行为几乎都是出于一系列短期的、战术性的考虑。从希特勒的角度来看,他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出于直接的军事考虑而被迫采取的:占领挪威是为了阻止盟军已经开始的行动,否则其将威胁到德国来自瑞典的铁矿石供应;闪击丹麦是因为丹麦是通往挪威的必要的踏板;进攻比利时和荷兰是为了在进攻法国时开辟北翼战线;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入侵是为了拯救墨索里尼,并保障即将准备入侵苏联的德军的南翼。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或多或少地都成了轴心国的仆从国,这些国家都得到了承诺,可以从德国的战利品中分一杯羹。

对希特勒真正的战略目标来说,所有这些战役都是附带性的。希特勒真正的战略目标是打败俄国,征服所谓的“心脏地带”,在中欧和东欧建立新的德意志帝国。然而,希特勒被自己的成功弄得晕头转向。1941年年初,希特勒宣称:“如果两年前有人说,将来某一天,从挪威到西班牙我都会和我的军队站在一起,我一定会宣布他疯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希特勒的观点也发生了变化,他开始谈论将荷兰、比利时、丹麦和挪威(包括将在挪威的特隆赫姆港建设一座海军基地和德国人的城市)纳入新的大德意志帝国。希特勒最亲密的军事顾问约德尔陆军上将和雷德尔海军元帅鼓励他想得更远。在希特勒的心目中,战争正在上升到一个全球性的层面。

“东方计划”的始作俑者——德军总参谋部

1938年,希特勒创建了一个新的指挥机构,即“国防军更高统帅部”(OKW),取代了以往的战争部。“国防军更高统帅部”下设陆军总司令部(OKH)、空军总司令部(OKL)和海军总司令部(OKM)。希特勒本人担任德国武装部队的更高统帅,也可以视为OKW的掌门人。从战争开始到结束,威廉凯特尔陆军元帅始终都是OKW总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是OKW作战局局长,沃尔特瓦利蒙特将军是OKW的L分部(国防指挥分部)的负责人。实际上,凯特尔只是个行政主管,约德尔才是希特勒最亲密的顾问。向约德尔汇报工作的瓦利蒙特将他的L分部的职能描述为“半军事半政治,协调我们的朋友和盟友的意见”。

图2.希特勒和他手下一些参谋军官的合影,约德尔和鲍曼在他的左手边近侧

OKW负责规划和执行希特勒的个人决定所需的文书工作。OKL的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元帅和OKM的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元帅都可以直接面见希特勒,但OKH的陆军参谋长和陆军总司令通常要通过OKW才能接触到希特勒。从1938年到1942年,哈尔德和布劳希奇分别担任德国陆军参谋长和陆军总司令一职,但在1942年之后,希特勒取代了布劳希奇,亲自担任了陆军总司令一职,随后他又用蔡茨勒取代了哈尔德。

希特勒早期在西欧的一系列行动,从重新占领莱茵兰到闪击法国,使德国的高级军事将领们忧心忡忡,然而,随着胜利接踵而至,反对声变得越来越低。在大多数情况下,约德尔、凯特尔和哈尔德都会毫不怀疑地服从希特勒的命令。同时,在OKW内部,人们对德军的战略和战术选择进行了商讨和辩论,参谋们为约德尔和希特勒提供了大量分析与评估。随着战争的进行,这些分析和评估经常被忽视,反而被希特勒的“微操”和(与“微操”自相矛盾的)宏大的、甚至完全不顾现实情况的“元首令”所左右。

德国海军的计划

德国海军参谋部的规划人员对德国武装部队在战争早期的胜利印象深刻,并在法国战败后开始了深远的思考。在接受对苏战争的不可避免性的同时,他们仍然对在西边留着一个尚未击败的英国而感到不安。到1940年年底,德国海军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战略观点,不过这一观点与希特勒立即调转枪口进攻苏联的意图全然抵触——即使这种抵触是悄悄进行的。德国海军参谋部的计划是在1940年9月提交给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的一份备忘录中提出的,即所谓的“东方计划”(有时也被称为“大计划”,Great Plan),该计划提出了既非入侵英国又非进攻俄国的替代方案,即建议把东地中海和中东地区作为1941年和1942年德国军事扩张的重点。

德国海军提出这一计划的基本前提是,英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敌人,在始终未能击败英国的情况下,德国不可能安全地调转枪口去攻打东面的俄国。必须迫使英国退出战争,或至少使英国变得孱弱无力。德国海军的规划人员从未赞同过跨过英吉利海峡的入侵行动(“海狮计划”),相反,他们认为,在英国的全球军事和地缘政治结构中,最薄弱的地方是穿越地中海的海上航路。直布罗陀海峡、马耳他岛和苏伊士运河是连接英国本土的战争能力与非洲、中东、南亚和远东的资源的关键环节。如果德国能够取得地中海的控制权,并拿下英国在地中海的基地,那么英伦三岛就会被孤立于大英帝国的其他地区。此外,在地中海东部建立一个强大的立足点,将使德国军队向波斯湾的石油和俄国在高加索的南翼前进一大步。

德国海军的这一计划显然属于海上战略传统。德国海军人员认识到,即使面对德国压倒性的地面部队,英国的海权和全球机动性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德国缺少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来与英国进行正面交锋。纳粹的“Z计划”原本可以在1949年之前打造一支这样的海军,但即使是雷德尔似乎也没有认真地对待“Z计划”,因为这个计划提出得太晚了,因此没有任何用处。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反而不得不仰仗其地面和空中力量,以便将英国的海军力量越来越远地推向外围。英国的海上力量将不得不越发分散,从而使其补给线更容易受到德国U型潜艇和海上破交舰的攻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英国的海军力量不再发挥主要作用,从而让德国在陆地上赢得战争。由于英国不再是一个威胁因素,德国就可以从容地应对俄国。纳粹千年帝国仍将以大陆为根基,但它也将消除来自海洋上的英国的威胁。

图3.二战德国先进的XXI型U艇,倘若能更早投入使用的话,将给英国的海上交通线造成巨大的威胁

德国海军的“东方计划”源于战时德国军界对海军在之一次世界大战中基本没发挥什么作用的争论。在1914~1918年的战争中,除了1916年在日德兰海域的非决定性海战之外,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海军从未强大到足以在北海挑战英国的本土舰队。缺乏一个真正的行动计划导致了挫折、衰败,最终引发了1918年的水兵起义。德国海军的“东方计划”提出了这样一个替代战略:将行动中心从英国本土水域转移到地中海,在那里,英国海军最容易受到德国空军的攻击;同时,利用德国的陆上优势,“拒止”英国皇家海军在地中海的基地,然后在欧亚大陆“世界岛”的边缘地带打一场消耗战。

1940年9月26日,在一次私人会议上,雷德尔向希特勒提出了他的战略构想。雷德尔解释说,地中海是大英帝国的支点,他强调,德国在那里发挥的力量如何能够封锁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协助意大利实现其制霸非洲的愿望,并敦促应该通过中东向伊拉克和伊朗的油田,以及南俄的高加索地区进军。雷德尔表示,一旦拿下了这些目标,“俄国问题将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呈现……是否仍有必要在北方向俄国进军是值得怀疑的。”

这种“力量展示”将使西班牙、土耳其和维希法国坚定地加入德国阵营。轴心国的权力基础将是整个欧洲、赤道以北的非洲和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东。在此基础上,轴心国将有能力向西扩张,通过大西洋上的岛屿进入拉丁美洲,或者向东进入南亚和印度。

对德国而言,这可谓是更高水平的大战略。希特勒不禁被打动了,雷德尔在他的笔记中写道,元首同意了“获得对世界上很大一部分地区的控制权”的想法。实际上,雷德尔的计划提出,在通往世界性帝国的道路上绕道地中海和非洲,对苏联和英国的战争将成为德国统治全球近一半地区的更大追求的一部分。

德国陆军的计划

稍早些时候,德国国防军更高统帅部(OKW)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将军曾向希特勒提出了一个类似的,但更有限的战略设想。约德尔也担心,在未击败英国的情况下向苏联发动进攻是有风险的。1940年6月21日法国投降后,约德尔让其副手瓦利蒙特将军主管的OKW的L分部(国防指挥分部)准备了一份重要的备忘录(即“继续对英国作战”)供希特勒参考,该备忘录中提出,德国有两个选择:一是入侵英伦三岛;二是夺取地中海的控制权,以摧毁英国继续进行战争的帝国基础。

图4.1941年,德军可能采取的三条行动路线

地中海战略(或者说“南方战略”)是政治性的,也是军事性的,此战略将涉及意大利的积极参与和西班牙的合作。在这一战略下,直布罗陀海峡、马耳他岛和苏伊士运河地区将被占领。这些行动将使地中海对英国舰队关上大门。近东地区的 *** 人的暴乱活动将得到鼓励,其目标是让 *** 人发动全面暴动,以牵制英国的战争后备力量。当英国的力量被充分削弱、其舰队也四分五裂之后,英国本土将更容易被入侵。击败英国后,德国就可以安全地在东方进行新的冒险。约德尔的计划在主要轮廓上与雷德尔的计划一致,德国高层的其他人(比如赫尔曼戈林和阿尔伯特凯塞林)也赞成“南方战略”。

计划和展开的事件

这些战略观点会将德国的力量投射到地中海、中东和其他地区。1940年9月,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似乎为这种冒险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德国在东亚获得了一个强大的盟友,这个盟友不久就会从世界的另一端攻击大英帝国。到1940年年底,希特勒似乎对雷德尔和约德尔的计划的正确性深信不疑,但他依然有意攻打苏联。他对手下的参谋们说“首先是俄国,然后是达达尼尔海峡”,并将进攻苏联(“巴巴罗萨行动”)的时间定在1941年5月。但是,1941年4月,德军突然转向南下,进入巴尔干和地中海,这是希特勒的盟友墨索里尼的无能而迫使前者采取的行动。

图5.攻入雅典的德军,时间是1941年

意大利于1940年6月10日参战,当时德军在西欧取胜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属东非(埃塞俄比亚、意大利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部署了大量部队。1940年8月初,意大利军队征服了英属索马里,并对苏丹和肯尼亚采取了威胁性行动。9月13日,意大利部署在利比亚境内的第10集团军开始向埃及推进,意图征服苏伊士运河。10月28日,墨索里尼采取了一个更大胆的举动:他下令从意大利在阿尔巴尼亚境内的基地出击,入侵希腊。意大利在东地中海和非洲之角追逐着自己的帝国梦。

然而,墨索里尼的帝国梦变成了一场噩梦。1940年11月14日,希腊军队发起反击,并一路反击到了阿尔巴尼亚境内。12月初,英军也在埃及西部的沙漠地区进行了反击,并在短短几周内击溃了那里的意大利军队,将其赶回了近1600公里开外的的黎波里。1941年2月,英国军队开始从三个方向对意大利属东非发起了协同攻击,英军在各条战线上推进,到5月份,英军已经完全控制了局面。更糟糕的是,在此期间,意大利海军也遭受了数次失败,例如在1940年11月,在塔兰托基地,意大利海军近一半的战列舰遭到英国海军航空兵的突袭而被击沉击伤。

在这一系列打击之下,意大利似乎已经处于军事崩溃的边缘,希特勒也开始担心他的南翼。1941年1月,希特勒开始采取措施,以便恢复地中海的战局。德军将第10航空队从北欧调往西西里岛,同时德国海军也派出了U型潜艇,以意大利港口为基地开展行动。此外,德军还在利比亚境内新组建了一个由埃尔温隆美尔将军统帅的德国集团军,即所谓的“非洲军团”。由于担心英国在希腊和南斯拉夫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希特勒遂于1941年4月7日对这些国家发动了压倒性的入侵(“玛丽塔行动”),到当年5月底,德国已经掌控了包括克里特岛在内的整个巴尔干半岛。克里特岛是被斯图登特将军的空降部队征服的(“水星行动”)。德军的空袭和潜艇战开始影响到向埃及运送物资的英国船队。1941年3月,隆美尔突然在利比亚发起攻击,将英军逼退到了埃及边境。

现在我们回溯历史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希特勒在地中海、巴尔干和利比亚的冒险几乎完全是防御性质的:他不希望意大利军队崩溃,从而导致德国的南翼完全暴露在英国人的威胁之下。尽管如此,“东方计划”和“南方战略”的鼓吹者们无疑将其视为一个黄金机会。在希腊和利比亚,德国军队迈出了漫长的向中东进军的之一步。空降部队指挥官斯图登特将军开始计划,从克里特岛前出到罗得岛,再前出到塞浦路斯,然后再前出到近东。伊朗是亲德的;伊拉克也反叛了英国,并请求德国的帮助;埃及和其他 *** 国家似乎也显露出了步伊拉克后尘的迹象。事实上,英国已经派埃及军队去守卫苏丹,以防止可能爆发的亲轴心国的叛变。

图6.驻巴格达的英军,照片摄于1941年。巴格达原本有可能成为德国“东方计划”的战利品之一

德国陆军总司令部(OKH)估计,如果土耳其给予过境权,那么10个德国师的兵力就足以应付进入近东的行动。整个地中海战略要求德国和西班牙夺取直布罗陀(“费利克斯行动”),空袭马耳他(“海克利斯行动”),以及从利比亚出发重新攻打埃及。如果所有这些行动都能够成功实施,那么德国确实可以关闭盟军进入地中海的大门,并顺利地执行“东方计划”。

希特勒同意这个总的想法,但在时间上不会妥协。必须首先发起“巴巴罗萨”战役,但很关键的一点是,希特勒期望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在俄国战场上获胜。不过,希特勒确实授权德军参谋部对实施“东方计划”和通过伊朗推进到阿富汗及印度边境的兵力需求进行估算。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估计,在当时的条件下,发动这样一场战役大约需要20个师。

第32号元首令

希特勒于1941年6月11日下达的第32号元首令无疑是由约德尔或瓦利蒙特起草的,在该元首令中提出了“南方战略”的精髓。该元首令建议,利用一条从希腊到利比亚和埃及西部沙漠的新海路,对英国在地中海和中东的阵地进行集中攻击,以支援隆美尔的新攻势。该元首令还概述了在中东对英国人的分进合击:德军部队过境土耳其进入伊拉克,并从俄国的外高加索地区进入伊朗,在隆美尔完成对埃及的征服后与后者会师。

所有这些行动都将在苏联人被赶到乌拉尔山脉以东,甚至被完全击败之后进行。大约60个德国师和1个航空队就足以在俄国境内执行防御性占领,从而为德国向中东和小亚细亚半岛进军腾出大量兵力。该元首令还重新燃起了德国人煽动 *** 人反英的希望,德国方面甚至为这类活动设立了一个协调中心,该中心代号“F特别参谋部”(海外补给本土参谋部),隶属于东南线国防军司令部。

第32号元首令还认为,佛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和维希法国都将对英国展开敌对行动。在德国的协助下,西班牙将夺取直布罗陀,而维希法国在北非(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的武装部队将对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在西非建立的立足点采取行动。如果第32号元首令中描绘的计划得以实施,那么德国及其仆从国将成为从直布罗陀到苏伊士的整个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主人。第三帝国的势力范围将在西非的大西洋沿岸建立起来,并且还将向东延伸到波斯湾沿岸。随着俄国被征服,英国被赶出地中海,德国将调转枪口,全力对英国展开围攻,并在必要时发动对英国本土的入侵,实现对英国的最终征服。

图7.在北非作战的德军Ⅳ号坦克

第32号元首令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是雷德尔和约德尔对战争应该如何进行的构想。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一设想似乎是无望的和不现实的。实际上,这份元首令在发布时看上去并不是那么的不切实际。1941年夏天,“南方战略”和“东方计划”在军事上是可行的,即使不通过俄国南部进军伊朗也是如此。当时,英国在地中海和近东的实力处于低谷期,如果德军在中东取得了一些成功,比如夺取了苏伊士运河和波斯湾的油田,那么其政治影响将是极为深远的:西班牙、维希法国和土耳其几乎肯定会加入看上去已经取得胜利的一方,而英国则会陷入绝望的境地。使这些计划变得不现实的是德国对苏联的入侵,这将德国的兵力永远地转移到了东线。不过,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

日本人的“西方计划”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迅速占领了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并通过缅甸进入了英属印度的边境地区。但是,日本海军直到1942年2月才开始计划与德国和意大利开展联合作战。在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参谋长宇垣缠海军中将的指示下,联合舰队先任参谋黑岛龟人制订了一个计划,提出了三种可能的战略选择,其中之一是一个“西方计划”,其战术目标是摧毁英国的印度洋舰队,并夺取位于锡兰的基地;战略目标是在日本和欧洲轴心国军队间建立联系。另外两个选择是:①“东方计划”,采取行动占领夏威夷;和②“南方计划”,要求孤立并最终入侵澳大利亚。

践行“西方计划”的机会是突然出现的。1942年3~4月,曾先后突袭了珍珠港、威克岛和澳大利亚北部的日军航母机动部队(由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率领的之一航空舰队,当时下辖五艘航空母舰、四艘战列舰和支援部队)进入印度洋,重创了英国设在印度和锡兰的基地。南云机动部队击沉了其所能找到的所有英国船只,但没有击沉部署在那里的皇家海军主力,因为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詹姆斯萨默维尔上将明智地退到了日军的打击范围之外,他没有接受来自日军的挑战。日军在没有遭到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孟加拉湾的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对日军来说,入侵锡兰岛以建立一处前沿海空军基地似乎是下一个合乎逻辑的步骤。

图8.印度洋作战中,被南云机动部队击沉的皇家海军“竞技神”号航空母舰

日本海军的计划制订者们也曾设想在马达加斯加建立一处基地,并与那里的维希法国 *** 进行间接接触。维希法国派驻马达加斯加的总督得到了来自维希法国国内的指示,要求不惜一切代价, *** 任何英国-自由法国联军夺取该殖民地控制权的努力。派驻马达加斯加的法国总督希望日本协助其 *** 同盟国军队的这种行动,而日本海军似乎已经准备好前出到印度洋西岸地区。像德国人一样,日本人也陶醉于他们所取得的空前胜利之中,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超越他们最初设定的战争目标。

日本海军的印度洋战略所面临的直接问题是日本陆军被死死地拖在了中国大陆。日军几乎占领了中国所有的东部城市以及工业中心,但他们无法消灭中国军队,也没有摧毁中国人的抵抗意志。事实证明,对日本来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泥潭,而日本陆军的首要目标是取得侵华战争的胜利,哪怕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日本陆军来说,在1941~1942年攻占东南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等地,只是为了确保获得征服中国所需的石油及其他资源的供应。日本陆军相信,中国继续战争的能力取决于从西方通过东南亚,沿着著名的“滇缅公路”给予中国的支援。

1940年9月,日本在维希法国的让步下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到1942年中期,缅甸也大部分被日军占领,“滇缅公路”一度被封闭。西方盟国急于将中国留在自己的阵营中,因此美国陆军航空队发起了著名的从印度前往中国的“驼峰航线”物资空运行动。同盟国方面还开始修建一条从印度东部进入中国西南部的替代路线,即同样著名的利多公路。日本方面对他们将中国与西方援助隔绝开来的努力再次受挫而恼羞成怒,他们计划向英国控制下的印度阿萨姆邦发动进攻,以封闭这条新开通的补给大动脉,这也是日军在中缅印战区发动了一系列战役的动机之一,这一系列战役最终以1944年日军在英帕尔-科希马战役中败北而告终。印度并不是日军这一系列战役的目标,相反,日军的目标是中国。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在竞争帝国的资源和决定重要的进攻方向时,日本陆军是日本海军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前者对建立起与德国人和意大利人的联系没有什么战略兴趣。

图9.滇缅公路与利多公路

日本海军对印度洋的大规模入侵似乎确实只是在寻找一个有希望拿下的目标,而不是一个统治全球的总体计划的之一步。日本入侵印度洋的舰队没有随行的陆地攻略部队,因为日本陆军拒绝为海军的这种冒险提供哪怕一个师团。就在日军考虑如何“干预”马达加斯加的时候,1942年5月,英国和自由法国联军夺取了位于迭戈苏亚雷斯的海军基地,占领了马达加斯加,日本的计划也随即告吹。日本人确实考虑过对马达加斯加采取“干预”行动,这一点从他们向德国海军索取该地区的地图就可以看出。日本海军还派遣三艘袖珍潜艇(“甲标的”)对马达加斯加附近的盟军特混舰队进行了攻击,击伤了“拉米利斯”号战列舰。日本海军清楚地看到了“印度洋战略”的可能性,也看到了这个机会,但事态发展实在是过于迅速,采取行动的时机很快就到来了,又很快地溜走了。

首先,美国海军在“珍珠港事件”之后恢复战斗力的速度比日本人预期的要快。在南云舰队空袭锡兰之后,丘吉尔确信日军对印度的入侵迫在眉睫,并向罗斯福寻求援助。罗斯福回答说,正在采取的措施将有助于缓解印度洋方向受到的压力,他指的是1942年4月18日对日本本土发动的著名的“杜利特尔空袭”。显而易见,美国仍然是一个可怕的敌人,必须认真对付。日本海军的注意力也被从印度洋方向吸引到了东边,并对后来发生在中太平洋上的大规模航母对决——中途岛海战进行了谋划。日军也开始执行他们的“南方计划”,打击盟军通往澳大利亚的补给线,并进一步导致了所罗门群岛战役和新几内亚战役的爆发。此后,日本海军的舰队再也没有重返印度洋的实力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42年6月,在隆美尔节节胜利和德意联军有可能征服埃及的 *** 下,日军提出了他们自己版本的“印度洋计划”。日军计划派出一支小规模的海军舰队运送两个陆军师团,如果战局发展有利,将让这两个陆军师团在非洲东海岸登陆并部署在那里。然而,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他们甚至连一艘航空母舰也抽不出来去执行这一任务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很难判断日军的这一计划是否曾经被认真地考虑过,因为其后勤辎重工作将是极为艰巨的。最终,美军于1942年8月份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登陆结束了一切争论,原定要派往印度洋的两个师团最终被派往所罗门群岛。

二战时期的德日同盟

德、意、日三国(即所谓的“轴心国”)于1940年9月27日在柏林签署了军事同盟条约。此时,关于建立三国同盟的谈判已经进行了数年之久,柏林方面和东京方面都是带着保留意见和明显的利己动机参加这一联盟的。日本方面认为,希特勒在打败了法国和荷兰之后,也即将打败英国。日本觊觎这些国家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当他们发现德国人在远东没有任何野心的时候,便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日本人也对苏联感到担忧,因为日军刚刚在满蒙边境地区与苏联军队的交手中遭受了一次虽然规模不大却堪称惨重的失败(即1939年5~9月的诺门罕/哈拉哈河战役)。日本人认为,一个与德国这样的欧洲强国结盟的日本就不会显得如此脆弱了。德国人则希望鼓励日本人攻击美国和欧洲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从而进一步削弱同盟国;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攻势可以让华盛顿的注意力集中在太平洋而不是大西洋。日本方面可能也有意愿去进攻西伯利亚,从而在德国从西部进攻苏联的同时,将大量的苏联军队牵制在远东。

雷德尔和约德尔成功地使希特勒意识到,德国的战略和地缘政治目标不仅是征服东欧。日本是一个理想的盟友,其势力范围与德国和意大利的势力范围是互补的。德意日三国同盟还给出了模糊的政治目标,但并不是一个具有协调三国军事行动的意义明确的战略计划。1942年1月,德意日三国签署了《三国军事协定》,尽管他们在柏林设立了一个联合军事委员会,但该委员会主要负责想法和情报方面的交流,而不是开展联合参谋规划。

不过,日本和德国都在对方的首都派驻了能干的军事代表。日本派驻柏林的驻德武官是一位陆军军人,即大岛浩;而德国驻东京的海军武官是保罗温内克海军上将,他自1934年起一直担任这一职务。当他们二人注意到有关作战计划和意图的情报时,他们都会传达给对方。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东京方面知道雷德尔的“东方计划”,这很有可能是黑岛龟人制订“西方计划”的部分灵感来源。另一方面,德、日这两个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国从未完全信任过对方,而且希特勒对日本人的态度总是带有一定的种族主义色彩。

图10.大岛浩(左)与保罗温内克海军上将(右)

1942年夏,隆美尔再次在埃及发动攻势,轴心国也几乎封闭了盟军船队在地中海上的航路。蒙哥马利麾下第8集团军的重要补给运输必须通过印度洋,因此德国方面敦促日本向西印度洋派出潜艇以破交英国的海上运输线,并因日本海军最终未能这样做而感到沮丧。由于在中途岛及瓜岛海战中损失巨大,因此日本海军需要太平洋上的每一艘可用舰艇来保卫他们的周边地域,以抵挡预想中美军发起的反攻。德日双方都喜欢在印度洋上建立联系的想法,但这种想法从未成为一个有时间表或如何分配兵力的共同规划目标。

德日两国在印度洋上的物资往来

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元帅一直热衷于远距离作战。在日本参战后,他立即下令开始设计和建造大型货运潜艇,并预见到这种潜艇将被用来实现与远东的联系。早在1942年,德军的U型潜艇就开始在印度洋活动。1943年,德国海军在槟榔屿(荷属东印度群岛中的一处地域)派驻了一支小型U艇部队,后来又在日军占领下的新加坡派驻了U艇部队。战争期间,共有57艘德国潜艇和5艘意大利潜艇在印度洋或远东地区活动过,其中好几艘还在太平洋战场上服役。德国的水面破交舰也在日本控制下的港口停靠并进行补给。

大量货物在远东和德国占领下的欧洲之间来回流动,关键的原材料,诸如橡胶、稀有金属、云母、奎宁和石油等从远东运到西欧,以换取高科技战争物资,诸如德国的光学设备、电子管和其他电磁设备、特种火炮、装甲板、雷达设备,以及一架完整的Me 262喷气式战斗机和武器级的铀同位素——后面这两样东西都是由U-234号潜艇运送的,这是1945年最后一艘出海的U型潜艇(巧合的是,用于制造 *** 的铀同位素一般被称为U235)。

图11.访欧的日本海军潜艇(伊-8号),时间是1943年

日本人还采购过一辆虎式坦克,但这辆坦克似乎从未运抵东方。不过,倘若日本人能够生产他们自己版本的虎式坦克的话,这种可能性是很吸引人的。德日两国的技术人员和武器专家也进行过有限的交流。德日两国之间的这种水下潜艇物资往来的高峰期是1942~1943年,但在那之后,由于途中的损失率急剧上升,导致这种航行变得非常危险。总共有大约20万吨货物从远东运往德国,可能有一半重量的货物被运回远东。这些货物大部分是由德国和意大利的潜艇以及水面破交舰运送的。

轴心国还努力在纳粹占领下的欧洲和日本占领下的亚洲之间建立空中联系(包括飞越极地的航线),但事实证明,这种空中联系从未成功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和日本相互信任及分享技术的意愿增加了,但两国之间的联系太脆弱,因此无法产生结果。不过,前景还是存在的。德国缺乏重要的矿产资源,而日本则需要技术。倘若有可能实现定期的、高通量的物资往来,那么轴心国的所有各方都能得到很大的互利。

为什么德日的这种“会师”从未实现

关键还是时间上的问题,这对任何可能的联合作战都有影响。轴心国在中东的扩张(包括隆美尔在利比亚的之一次进攻和伊拉克的反英叛乱)发生在1941年中期,在日本参战之前,那时是德国执行“东方计划”的黄金机遇期。另一方面,日本海军在1942年年初扫荡了印度洋,那是他们实施“西方计划”的更佳机遇期。但在战争的那个时候,德军被完全牵制在俄国,横亘在他们和中东之间的是红军部队,自然也不可能分出足够的兵力去向印度洋进攻。可以肯定的是,德军在1942年仍在埃及西部的沙漠地区,但隆美尔从未拥有过夺取整个中东所需的部队。

有趣的是,像乔治马歇尔将军和艾伦布鲁克爵士这样有地位的同盟国将领反倒确实认真对待了轴心国在印度洋上会师的可能性。马歇尔将军和布鲁克爵士两人都预计,如果隆美尔征服了埃及,那么他将把进攻波斯湾作为后续的行动。这种假想的历史情景是引人注目的:如果德军在1941年夏天贯彻了“南方战略”和“东方计划”,并在红海或波斯湾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那么在1942年年初,当日本海军在印度洋上自由活动时,一场德日联合行动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从根本上说,德日之间的这种会师被希特勒在1941年中期入侵苏联的决定所挫败,这意味着“东方计划”在其原本有可能取得成功的时候没有实施,德国占领中东的巨大机遇期也随之被错过了。丘吉尔后来写道,希特勒错过了一个“代价不大的伟大战利品”,显然,丘吉尔肯定是对的。

- 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5/597028.html

“884 887. 二战德日会师印度洋的计划与失败”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赵云是怎么死的?与箕谷兵败有联系吗?

历史上赵云是怎么死的?与箕谷兵败有联系吗?

箕谷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蜀汉赵云与魏国曹真发生的一场战斗。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赵云是三国蜀汉名将,蜀汉的开国元勋,忠勇无双,作为武将,征战一生,赵云是少有的能善终的大将之一,建兴七年(229年)赵云去世。然而,赵云之死,和他箕谷兵败有关吗?是因为箕谷兵败,赵...

王审琦是什么人?从滴酒不沾到酒量惊人发生了什么?

王审琦是什么人?从滴酒不沾到酒量惊人发生了什么?

王审琦是赵匡胤的义社兄弟,陈桥兵变的内应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王审琦虽是武将但滴酒不沾,为何在赵匡胤向天祈祷后他就变得酒量惊人呢一,投靠郭威王审琦早年投军,在后汉大将郭威手下效力,因为性格敦厚朴实,为人稳重有谋略,还骁勇善战,所以很得郭威信任。乾祐元年(948年),河中节度使...

韩信打仗那么厉害 最后为何会死在女人手里

韩信打仗那么厉害 最后为何会死在女人手里

对韩信在战场上百战百胜,为何却折在女人手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昔日,淮阴侯韩信在战场上,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初次独自带兵,便好似不费吹灰之力一般,直接灭了魏国,生擒了魏国国王魏王豹,还为刘邦带回一个薄姓女人,薄姓女人后来为刘邦生下了汉文帝。接着,韩信又带兵灭了代国...

蒋琬:三国时期蜀汉四相之一,身负重托但壮志难酬

蒋琬:三国时期蜀汉四相之一,身负重托但壮志难酬

蒋琬(?-246年),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蒋琬最初随刘备入蜀,为广都县长。因其不理政事,惹怒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免于一死。后重获启用,受到诸葛亮的悉心培...

同样是秦国名将,为什么王翦的结局比白起好那么多?

同样是秦国名将,为什么王翦的结局比白起好那么多?

众所周知战国“四大名将”里,秦国占了两个位置:白起和王翦。那么同样是秦国名将,为什么王翦的结局比白起好那么多?这是因为白起是所向无敌的杀神,而王翦是一个运筹帷幄的智将。为求生只能自污的王翦公元前287年左右,王翦生于频阳,今陕西富平县境内。别看王翦出生时家境贫苦,然而他的祖上却大有来头。往前推15代...

历史上关于诸葛亮的后世评价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关于诸葛亮的后世评价是什么样的?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诸葛亮五次北伐,全部失败,最后一次北伐,和司马懿在渭水相持,相持了一百多天之后,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一代名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与世长辞。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北伐没有...

刘备在入主成都的时候 赵云为何劝刘备分房产和土地给手下

刘备在入主成都的时候 赵云为何劝刘备分房产和土地给手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入主成都时,赵云为何劝阻刘备分田地给诸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云别传》: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

曹操迎接回汉献帝后 曹操对汉献帝究竟多上心

曹操迎接回汉献帝后 曹操对汉献帝究竟多上心

还不知道:曹操对汉献帝有多上心?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大汉末年,朝纲混乱,民不聊生。先有十常事祸乱朝廷, 之后黄中军揭毕而起。然而屋漏偏连夜雨";刚刚稳定下来的东汉王朝又出现太师董卓公然废掉刘辩,立刘协为帝。不顾百姓困苦,迁都洛阳,当此之时,曹操说服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