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清朝为何不尊金朝为正统,反而要以宋朝为正统?

中国历史4个月前 (05-31)430

我国封建社会持续延绵两千余年,以秦朝为最开端,秦始皇的突出贡献不仅是扫清六合,更重要的是确立了正统观念。

“大一统”思想影响下的正统观念是指国家在时空之中唯一的合法地位,也是判断一个政权在历史序列之是否存在的标准。

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在王朝正统之上十分重视,所以努力宣扬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质,雍正皇帝就曾亲自撰写《大义觉迷录》来阐述自己皇位和清王朝的正统性质。

值得一提的是,清王朝在历史的叙述中,并不以清朝为正统,而是维持宋朝的正统地位,这是为何?

王朝继承中的正统观念

中国古代的正统理念具有多样性,从潮起潮落一般的王朝更迭之中大致可以看出,所谓正统包括人选,血缘,种族,文化,民心等方方面面。

其中血缘正统理论是贯穿整个历史时期的,不仅是内地中原的大一统王朝,就连分裂时期的边疆或少数民族政权也是以血缘首先来确定其合法地位。

比如在唐朝时期,武则天想将唐朝取而代之,但少数民族始终奉李唐皇室的血脉为正统,不承认武则天。

即使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多数诸侯王依然坚持奉大唐为正朔,因为它在血缘上具有合法性。

民族正统学说产生于“华夷之辩”出现之后,从很早开始,“中原为贵,周边皆为蛮夷”的理论被普遍认同。

所以在后续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国时期,因为社会分裂的现状曾有很多少数民族建立政权。

它们虽然有完整的制度体系和官僚系统,也曾学习了汉族的一些优点但从来不被认为是中原正统。

因为它们作为“自封王位”的存在,不仅血缘没有传承性,其民族也不符合“正统”的普遍认知。

此外文化认知和民心也是王朝正统性质的重要因素。文化正统之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孔孟之道”着重强调了少数民族和中原文化的联系,包括君主的变动和统治区域的改组等,弥补了民族正统上的不足,在各个阶层获得广泛响应。

最后的民本正统观念主要由荀子提出,强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其目的都是表明民意趋势和认同下的王朝正统地位。

这些理念传承千年,后续的每个王朝都会借鉴一定经验来完善自身恶道正统性。

众所周知,清朝乃是女真族所建立,它在稳固自己的正统地位时,为何尊此前和自己同宗同源的金国,而是要奉被金国灭亡一次的大宋为正统呢?

原因之所在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大清的认知之中,金国自身也并非正统。从两宋时期金国的举措来看,它似乎也在想尽一切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

从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之后就开始着手确立政权的合法性,为了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曾采取了种种措施,比如强调将“德运”作为主要媒介试图继承宋统。

金章宗时期朝廷曾举行了四次官僚的集体会议,在不断商议之中确定“五行德运”为祖训,用五种不同的文化来稳定自己的正统地位,当然仅停留在文化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德云之余,金国也开始通过战争的方式来稳固自己的正统地位,当时的国君完颜亮将灭亡辽国视作金国所进行的统一战争。

言下之意就是在宣扬自己的正统地位,并形成了在后来和北宋的南北对峙局面。

很快金国又将战争从客观上转变为灭亡宋朝的军事行动。1125年11月金国大军挥师南下,金太祖和金太宗都以统一天下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1127年灭亡北宋,次年赵构建立南宋继续与金国对峙。

金国海陵王坚持认为“实现天下之统一者为正统”而这种统一并不一定要宋来完成,金国也可以。

此外金国还通过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行为来宣扬自己的正统地位和政权的合法性,甚至将汉族人尊奉为自己的祖先。

根据《金史》中的记载,金国统治者曾要求对三皇,五帝,四王每三年进行一次祭祀。

后来甚至将汉高祖,唐高祖等封建社会的十七个君主也放在了祭祀的行列之中,宣称自己是他们的后代,应当为正统。

金国的这些种种举措都是在佐证自己的正统地位,也能从侧面说明一点,它本身是不被承认的正统。

因为当时有宋朝存在,从古人所形成的正统认知中来看,北宋来自于后周政权,乃是继承此前唐朝正朔,合乎血缘之正统,金国虽然强大,但属于自立为王,尽管有所谓的祖训,但并不符合正统观念。

从民族层面看,宋朝乃是中原汉族,而金国只是当时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从华夷之辩的角度论也不具备合法性。

从民本的思维来看,金国带领军队南下,先灭亡辽国,后又违反合作盟约进攻北宋,注定不得民心,也难以自称正统立足。

除此之外,金国还将此前好几个朝代的皇帝都信奉为自己的祖先这种行为也有些欲盖弥彰,不同姓氏的祖先,是对血缘的破坏,也是传承中的大忌。

清朝在参考古代多个正统观念之后发现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金国都无法被称之为正统,所以才奉宋朝为尊。

更重要的一点,清朝虽然没有将金国视为正统,但却采纳了它的一些思想,即完颜亮的“实现天下之统一者均可为正统”。

清朝奉宋朝为正统,之一满足了血缘传承,第二结合孔孟之道消除了民族之间的分歧,更是在民本的基础上完成了大一统的局面,所以顺理成章的成就正统之位。

总结

对清朝来说,与其将一个竭力渲染自己正统地位的金国奉为正统,不如直接将公认具有正统地位的大宋尊为正统,因为清朝的目的是确立自己的合法地位,而不是认祖归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5/597036.html

“清朝为何不尊金朝为正统,反而要以宋朝为正统?” 的相关文章

刘备去支援徐州牧陶谦时,点名让赵云陪行是为什么?

刘备去支援徐州牧陶谦时,点名让赵云陪行是为什么?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贼管亥围困,太史慈单枪匹马杀出重围,向刘备求救,刘备发兵救援,带着关羽、张飞,和太史慈一起杀退了黄巾贼,救了孔融,随后,孔融游说刘备去救被曹操重兵围困...

法正: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善奇谋,深得刘备信任

法正: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善奇谋,深得刘备信任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

刘备的原本面目是什么 刘备真的是虚伪狡猾吗

刘备的原本面目是什么 刘备真的是虚伪狡猾吗

对刘备原本面目是怎样的,真的虚伪狡猾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通过“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和“刘皇叔”等名片介绍,让人们认清刘备虚伪狡猾的原本面目。他逢人便介绍自己为“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立志要匡扶汉室,还被汉献帝称作皇叔。...

李卫作为雍正时期的宠臣 乾隆又是怎么对待他的

李卫作为雍正时期的宠臣 乾隆又是怎么对待他的

还不知道: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雍正宠臣李卫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雍正皇帝生前,有四个最受其信任的大臣,这就是鄂尔泰、李卫、张廷玉和田文镜。除了田文镜死于雍正朝外,其余三人都延续到了乾隆一朝,其中又以李卫最先去世,年仅51岁。雍正皇帝去世后,把依然活...

汉献帝最恨的人是曹操吗?非也,是李傕

汉献帝最恨的人是曹操吗?非也,是李傕

要说历史上过的最惨的皇帝,汉献帝必须有姓名,可以说,刘协在帝王之家没有过过一天的舒适的生活,他的一生都被掌握在权臣的手中,那么汉献帝最恨的人是谁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最初就是董卓被引进宫中来平叛宫中的叛乱,但由于董卓的势力过于强大,所以汉献帝就被架空了。后来在逃亡回到洛阳,曹操又一...

程秉: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儒学家,孙权对其极为礼待

程秉: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儒学家,孙权对其极为礼待

程秉(生卒年不详),字德枢,汝南南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儒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起初跟随郑玄,后来北方荒乱而到交州避难,期间与刘熙考究五经大义,因此通绕五经。后来交趾太守士燮任命程秉为长史。吴大帝孙权听闻程秉的名声,于是以礼征召他,程秉到后,被任命为太子太傅。黄武...

范仲淹的后代范文程为什么主动给努尔哈赤表忠心?

范仲淹的后代范文程为什么主动给努尔哈赤表忠心?

范仲淹的后代范文程为什么主动给努尔哈赤表忠心?出生名门,血管里流淌着忠臣良相血脉的范文程,在后金攻打自己的国家时,却积极讨伐明朝,对大清建立新制建议献策。万历二十五年(1597),范文程出生于辽东沈阳,据《清史稿》记载:“其先世,明初自江西谪沈阳,遂为沈阳人,居抚顺所。”范文程的曾祖父范鏓曾担任兵部...

张温:三国时期东吴官员,他为何遭到孙权忌恨?

张温:三国时期东吴官员,他为何遭到孙权忌恨?

张温(193年—230年),字惠恕,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吏。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孙权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张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黄武三年(224),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汉,孙权原先害怕诸葛亮会有意留难张温,但张温不担心。在呈...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