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12天热死11400人,我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究竟有多热?
自今年5月中旬以来,“印度高温”的消息时不时便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局地气温直奔50℃不说,据当地媒体报道在3月到5月间,便有2.5万疑似中暑的病例。
近一周来,我国北方多地气温频频冲向40℃,也有个别地区地表温度超过70℃,让人惊呼热到“烫脚”。
其实,不只是现代存在极端高温,在古代也时有发生。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的那个夏天,12天热死超过万人,被称为“我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那一年的夏天到底有多热呢?一起来看看。
关于这个夏天的具体情况,可以从一些地方志上窥探到部分细节。
《浮山县志》记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续东华录》记载“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师威暑”;
《高邑县志》载“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从以上史料记载,可大概得出,这场高温波及范围较广,从北京到山西、河北等周边地区都受到影响,时间为农历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即7月20日-7月25日,共持续了12天。
其实,在那一年的四五月份,气温便达到往年三伏天的高温,在这时便有了征兆,只不过当时由于对气候等自然现象缺乏相应的认识,很少有人将它当回事。
直到五月底,越来越多人因为这场高温失去性命,才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值得一提的事,国家气象中心还曾统计过具体温度,平均温度高于40℃,其中以25日的数值更高,更高达44.4℃,地表温度更是近乎65℃。
在如今有空调、风扇等“降暑神器”的情况下,40度都让人直呼受不了,更何况科技不如现在的清朝时期。
可能有人会说,古代不是可以储存冰块吗?普通百姓家里有没有条件储存冰块不说,连续十几日的高温,就算是冰块,也难以维系,毕竟谁都难以在冬天预料到夏日会有如此高温。
对于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来说,高温天对他们来说是一场灾难,让农作物枯萎死去,对地里的庄稼来说也是一场“劫难”。
在天气与绝望的双重影响下,平均每天便有超过千人倒下。而这个数字,说不定还有官员为避免承担责任,上报的数据掺杂水分的情况
遇见这样百年难遇的气候灾害,朝廷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乾隆还发了一道《罪己诏》,检讨自己过失。
之后,还亲自前去求雨,希望高温能迅速过去。但这也仅能从精神上起到些许聊慰而已,对解决问题丝毫没帮助。
其次,下令各地医师严阵以待,全部投入到救治病人中去。还将未受灾地区的粮食调往灾区,缓解各地民众焦虑的情绪。
据相关史料记载,当年发放的赈灾口粮达120万石,惠及百姓接近两百万人。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次极端高温天气呢?
有人认为,这与乾隆八年的大面积砍伐有关。为修建宫殿,皇家派出大量伐木工,将京师附近的树砍伐得几乎绝迹,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当然,还有人说康熙皇帝也难逃干系,为了让反清人士无法藏身,有意识地大面积砍伐,制造荒山。
据后世专家们研究后称,说这一时期,正好处于明清时期小冰期的回暖时期,乾隆八年则是回暖期的高峰期,换句话说,在这一段时间内,太阳活动强烈,导致天气出现异常升温,出现了“史上最热夏天”。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它的力量,吹着空调、风扇,吃着冰棒等,不得不说也是很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