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白起坑杀40万赵军:1995年,考古人员挖开坑杀遗址,倒吸一口凉气

中国历史4天前4

来源:中国知网

1995年在山西高平,一对父子在自己家梨园挖树坑,竟然挖出了一堆白骨,随即一座骇人的古墓暴露于大众眼中。

这可不是一般的古墓,而是传说中秦国战神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的长平之战遗址。

消息一出,考古学家们都坐不住了,赶紧跑到现场一瞧,挖开坑杀遗址真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但是大家发现史书上说的“坑杀”,怎么考古挖出来的东西不太一样呢?

累累白骨重见天日

1995年的山西高平,李珠孩父子俩这天打算在自家梨园里种种树,想着秋天就能吃上自家种的香甜梨子,心里就美滋滋的。

说干就干,父子俩挥舞着铁锹,在梨树苗旁挖着树坑。忽然,李有金的铁锹像是碰到了什么硬物,发出“咣当”一声。

“爸,这下面好像埋着东西!”李有金边说边蹲下身,用手扒拉了几下,结果这一扒拉不要紧,竟然露出了一堆白花花的骨头。

这可把父子俩吓坏了,不会是挖到古墓了吧?这荒郊野外的,不会碰上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吧?

李珠孩定了定神,仔细看了看,发现这些骨头大小形状都和人骨相似,而且数量还不少,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看着让人头皮发麻。

“这不会是‘万人坑’吧?”李珠孩想起村里老人们常说的,长平之战后,秦军曾经坑杀了不少赵国士兵,难道自己挖到的就是当年那些冤魂的埋骨之地?

想到这里父子俩也不敢再挖下去了,赶紧报了警。

警察赶到现场后,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立刻将情况上报给了文物部门。

没过多久,考古专家就来到了李珠孩家的梨园。

经过初步勘察,专家们确定,这里的确是一处古代战场的遗迹,而且规模还不小。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轰动,这个遗迹难道真的和历史上那场惨烈的长平之战有关?

四十万赵卒命丧长平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交战双方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秦国和赵国。

战争初期,赵国派出了久经沙场的老将廉颇,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和秦军形成对峙。秦军几次进攻都吃了亏,眼看着粮草消耗殆尽,还是没办法突破赵军的防线。

为了打破僵局,秦国想出了一条毒计-反间计。

他们故意散布谣言,说廉颇胆小怕事,只会躲在城里,真正厉害的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这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说起打仗来头头是道,可惜没有实战经验,是个典型的“纸上谈兵”。赵王听信了秦国的谣言,竟然真的用赵括替换了廉颇。

而秦国这边,也悄悄地换上了他们的“秘密武器”——战神白起。

白起早就料到赵括会中计,提前设下了天罗地网,就等着赵括往里钻呢。

果不其然,赵括一上任就急于立功,完全不顾实际情况,贸然出兵攻打秦军。结果中了白起的埋伏,被秦军切断了粮道,四十万大军被困在了长平。

四十万赵军被困在绝境之中,断粮断水,内外交困,最终只能投降。但是等待他们的,却是更加残酷的命运……

万人坑的秘密

四十万赵军投降的消息传到白起耳朵里,这位久经沙场,杀伐果断的秦国战神,就开始琢磨,四十万降卒,可不是个小数目,怎么处理他们,成了摆在白起身前的一道难题。

有人说不如把这些赵国降兵都编入秦军,这样一来,秦国的实力岂不是更上一层楼?

可是白起摇了摇头。

这些赵国士兵刚刚经历了惨败,心里肯定对秦国充满了仇恨,如果把他们编入秦军,难保不会发生哗变。到时候可就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还有人说,不如把这些赵国降兵都放了吧,也算是为秦国积点德,省得落下个“屠夫”的骂名。

白起听了忍不住冷笑一声。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这些赵国士兵回到赵国,迟早还会成为秦国的敌人。与其将来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不如现在就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思来想去,白起最终做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决定——把四十万赵国降兵,全部坑杀。

此后大家也认为这些人都是死于这个方式。

考古发现的真相

直到1995年,考古学家们来到了李珠孩家的梨园。

10月份考古挖掘正式开始了,考古人员挖开坑杀遗址,眼前的景象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尸骨坑里,密密麻麻地堆满了人骨,层层叠叠,触目惊心。

这些尸骨大多保存完好,可以清晰地看到刀砍,箭射的痕迹,可见他们生前经历了怎样惨烈的战斗。

除了尸骨,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陶盆,陶碗,铜钱等随葬品。

考古学家分析从这些尸骨的埋葬方式和随葬品来看,他们应该不是被活埋的,而是在被杀害后再被集中掩埋。

这个发现,似乎与史书上记载的“坑杀”有所出入。难道说历史上对白起的评价,有失公允?

一边是史书上记载的“白起坑杀赵卒”,一边是考古发现的“并非活埋”的迹象,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难以解释的矛盾。

难道说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坑杀”,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活埋”?又或者说,白起在处决赵国降卒时,采取了某种我们还不知道的方式?

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

他们认为,古代的“坑”字,并不一定是指“土坑”,也有可能是指“山谷”,“沟壑”等地势较低的地方。

如此一来,“坑杀”就可能是把战俘驱赶到山谷或沟壑中,再进行集中处决的一种方式。这种解释,似乎更符合考古发现的实际情况。

毕竟想要在短时间内活埋四十万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使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也很难保证所有坑洞的深度和密封性,无法做到完全不留痕迹。

而且从尸骨坑的规模和分布来看,也不像是能够容纳四十万人的“万人坑”。

所以说,也许白起只是把一部分赵国降卒集中到了一起,然后用弓箭,刀剑等武器,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其余部分再进行活埋。

至于为什么要将他们集中起来杀害,而不是就地处决?

可能是为了震慑赵国和其他诸侯国,也可能是为了方便掩埋尸体,防止瘟疫流行。

当然这些都只是后人的猜测,真正的答案,可能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了。

结语:

两千多年过去了,长平之战的硝烟早就散了,那些战死的士兵,也都化成了黄土。但是挖出来的那些白骨,还在提醒着我们:和平,才是最珍贵的。

历史谁对谁错,有时候我们说不清楚。但咱们能做的,就是记住它,别让悲剧重演。

参考资料:中国知网《考古证实“坑杀”并非活埋》孙继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6/599605.html

“白起坑杀40万赵军:1995年,考古人员挖开坑杀遗址,倒吸一口凉气” 的相关文章

烛影斧声赵光义真的敢杀赵匡胤吗 赵光义到底有什么依仗

烛影斧声赵光义真的敢杀赵匡胤吗 赵光义到底有什么依仗

还不知道:如“烛影斧声”为真,那么,赵光义为何敢杀赵匡胤?他有何依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976年,北宋开宝九年十月,踌躇满志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驾崩,而在赵匡胤活着的长子赵德昭已经25岁,次子赵德芳也已经17岁的情况下,却是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登基,成...

历史上司马光是什么人?他一生都没有纳妾是为何?

历史上司马光是什么人?他一生都没有纳妾是为何?

司马光,山西人,和太史公司马迁并称“史家两司马”,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古代休妻有七出之名,第一条就是七出者,无子,一也。在古代,送人新婚礼物,最多的就是石榴,因为石榴象征着多子多福。在古代,男人三妻四妾都是正常的,甚至妻子还要主动为丈夫纳妾,为了婆家开枝散叶。用现在...

韩林儿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韩林儿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韩林儿,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韩山童之子,曾被推为大明王。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小明王韩林儿的身份可是非同一般。准确地说起来,他算得上是红巾军的开国君王。为什么说他是开国君王呢?红巾军起义能够发展起来,韩山童是功不可没的。韩山童在元末的时候发动农民起义,他的做法,和历史上的那些农民起义领袖的做法,都是...

司马懿在夺权的时候 期间为何没有多大的阻力

司马懿在夺权的时候 期间为何没有多大的阻力

还不知道:为什么司马懿篡魏的过程中没有太大阻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原因很简单,因为司马懿自己篡魏这个行为就是曹魏自己鼓励的结果。我们要知道,今天我们去看待过去的历史,本身就带着一份上帝视角了。今天我们能够获得的历史认知,也是漫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结果,如果我们生活...

陈济:明朝时期史学家,他为何被称为两脚书橱?

陈济:明朝时期史学家,他为何被称为两脚书橱?

陈济,明朝史学家,今属江苏常州人,陈洽兄。以布衣召为《永乐大典》的都总裁。书成,授右春坊右赞善,为皇太子所重,五皇孙皆从受经。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人物生平陈济自幼博学强记,读书过目能诵。口诵手钞,经史百家无不贯通,时称“两脚书橱”。洪武十八...

张飞和关羽相比 诸葛亮为何对两人看法不一

张飞和关羽相比 诸葛亮为何对两人看法不一

还不知道:为什么在诸葛亮看来,张飞是可用之人,但关羽却不是?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先生出山时,关张二人的言行处处展现出他们粗野的一面。就算大哥多次叮嘱“吾得军师,犹如鱼之得水也”,可这俩人根本没当回事。可想而知的是,如果没有刘备拦着,恐怕张三弟...

长平之战结束后 廉颇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长平之战结束后 廉颇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还不知道:长平之战后,廉颇去了哪里?最终是什么结局?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进行了长平之战。此战,秦国方面虽然战线更长,但国力远强于赵,赵孝成王怕再拖下去对赵国更加不利,于是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并派出纸上谈兵的赵括。来到战场后,赵括选择...

明末时期武之望与孙元化两位大臣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明末时期武之望与孙元化两位大臣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明末,天下大乱,很多明朝官员因为剿匪或抗清不利,结局悲惨。不过,既然做官,为国捐躯也好,因罪自尽也好,这是他们应该承担的因果,无可厚非。但其中,也有部分比较可惜的官员,比如,科学家式的技术型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