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琦善终究只是“天朝”体系下一个无知而傲慢的官僚,他不知道地球是圆的

中国历史3天前3

本文摘自:《天朝的崩溃》,作者:茅海建,出版:三联书店

琦善主要在北方任官,与西方没有直接打过交道。他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更不知“暎咭唎”位于四大部洲的哪个角落。在天津,他初见英国军舰,大为震慑,但并未改变英国属“化外蛮夷”的基本观念。在留今的大量奏折中,他用以描绘英国最典型的词汇是“夷性犬羊”,这也是当时官员的常用套语。就在广东中英谈判最紧张之时,他在奏折中有一段描绘英人行径的话:

“而今之在粤者,名为兵目,尤为野蛮之人,礼义不知,廉耻不顾,皆得在场惟(为)所欲言,纷纷藉藉,无非扛帮,肆其鬼域技俩。既不能以理谕,亦难以情遣。”

这些用语,活脱脱地显露了琦善只不过是一个墨守“天朝”观念,对世界大势浑浑噩噩的官员,又怎看得出他对英国的主义、理想有向往之情?

如果说奏折上的话,只是用来哄骗道光帝的,并不能反应琦善的内心,那么,我们还可以看看,他又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对英方说话的。他在致义律的照会上写道:

“查贵国来此通商,迄今二百余年,从无龃龉。只缘不肖商人夹带烟土,致绝贸易。本年贵国

前来乞恩

,事在情理。乃先占据定海,本不能不

上干天怒

。特缘本大臣爵阁部堂前在天津时,叠奏贵国

情词恭顺

,方简派本大臣爵阁部堂来此

查办

。否则

大皇帝抚有万邦

,人稠地广.添船添炮,事有何难?岂有因此定海一县,遽肯受人挟制之理?本大臣爵阁部堂之所以叠次照会

嘱令

交还定海者,亦正欲显有

恭顺实迹

以便代恳恩施

。冀行久远。兹犹喜贵公使大臣自天津以来,

尚无滋扰

,本大臣爵阁部堂方敢允为代奏。

倘其间稍失恭顺

,本大臣爵阁部堂已先获陈奏不实之咎,自顾不暇,焉能再为贵国筹画?而贵国既欲通商,

若非处处恭顺,俟奉大皇帝恩旨准行

,贵国有岂能安然贸易乎?事须从长计议,未可专顾一面。”(

重点

为引者所标)

这完全是一派天朝的语言。琦善的逻辑是:只有英方处处表现“恭顺”,听从他的“嘱令”,这位“大臣爵阁部堂”才会把这种“恭顺实迹”,上奏于“抚有万邦”的大皇帝,英方才有可能获得大皇帝的“恩施”。就连远在伦敦的英国外相巴麦尊(Palmerston John Henry Temple),看到义律转呈的这些文件,也不免大怒,为此专门训斥义律:

“我颇为不安地看到,在你与琦善全部文书往来中,你曾经容许他擅用了一种妄自尊大的口吻,而你自愿采取一种甘居人下的地位。”

实际上,义律的这种“甘居人下”的姿态,也是他后来丢官卸职的原因之一。

时代的背景,规定了琦善的思想,而琦善的思想,又制约着他对英绝无卑媚仍不失傲慢的举止。我们似可由此而看到他的内心:他以堂堂天朝的“大臣爵阁部堂”自居,又怎么会冀求“区区岛夷”所颁之荣?又怎么会贪图“蕞尔小国”所施之财?又怎么会将泱泱大清卖给连地处何方都弄不清楚的“化外蛮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6/599832.html

“琦善终究只是“天朝”体系下一个无知而傲慢的官僚,他不知道地球是圆的”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