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将潘美,一生战功赫赫,为何却被后世丑化成奸臣?
因为他不是老总,而且在最关键的时候还犹豫了!
潘美在北宋开国至宋辽交恶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所建立的功勋确实不小,平李重进,定南汉,伐南唐,可谓战功累累。在上述战事中,他的表现有胆有谋,不但献计献策,还身先士卒,堪为名将表率。
但是,在上述的大多次战役中,他都不是总指挥。
960年,平定李重进时,赵匡胤亲自出征,石守信是招讨使,潘美只是行营都监。
964年,宋军攻打郴州,兵马都监丁德裕才是主帅,潘美为副将。
970年,宋军征伐南汉,潘美为行营诸军都部署,这是他之一次担任战役总指挥。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在潘美的指挥下,宋军逗引埋伏,火攻土掩,几乎把三十六计玩了个遍,大破南汉,潘美也因此受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兼岭南道转运使。(稍熟宋代官职的人应该知道,这两个都是大大的美差。)
974年,宋军讨伐南唐,潘美又做回了副将,主帅是曹彬。
976年,宋军讨伐北汉,潘美依然还是副将,主帅是党进。
所以这么多场仗打下来,只有南汉是他打下来的,其它各个战场上,他都不是主将。这让后来在民间负责传播历史知识的评书先生们怎么议论他呢?即便是史官们也不好记录。就像说到西汉攻打匈奴,人们知道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有谁知道他们的副将是谁?战死了多少人?说到唐代,人们津津乐道于李靖灭东突厥,苏定方灭西突厥,薛仁贵平高句丽,又有谁知道他们的副将是谁?战死了多少人?
这就叫:一将功成万骨枯,还有副将没处哭!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决定再度北伐,以洗刷自己“高粱河车神”的耻辱称号。曹彬,潘美,杨业,米信,崔彦进,田重进,李继隆等将帅纷纷上阵,可谓将星云集,杀气冲天。潘美作为西路宋军主帅,算是第二次担任了总指挥的职责,却没想到这也是最后一次。
一开始,宋军进展顺利,各路人马打得有声有色,寰州,涿州,朔州,应州,云州相继被攻陷,眼看着燕云十六州就要重回中华怀抱...结果就在一帆风顺之时,东路军主帅,一向老成持重的曹彬,竟然在疏忽大意之下,被辽军切断了粮道。曹彬为了缓解困境,进行了战术上的调整,略作后退,却不料被辽军名将耶律休哥抓住这难得的战机,一路追袭,竟将缺粮少水的宋军打得大败亏输。宋军这一败,造成了整个战场上的连锁反应,其它各路宋军纷纷撤退,导致潘美主导的西路宋军变成了孤军。
这个时候,就连一向不谙兵事的赵光义都看出西路宋军的危机了,连忙下诏,命令潘美撤退,并护送已经攻下的云、朔、寰、应四州百姓内迁。随同潘美出征的老将杨业也认为辽军气势正旺,应该以强弩掩护,护送百姓徐图撤退。可是负责监军西路军的王侁却一脑子糊涂,根本分不清形势,反而认为自己一方兵强马壮,怎能惧怕撤退?还拿话激杨业:“将军号称‘无敌’,为何临阵怯敌?”
这个时候,担任主帅的潘美本来应该拿大主意的,但一向足智多谋的他却在这个关键时刻犹豫了,或许是之前的连番胜利也冲昏了他的头脑,最终他竟然同意了王侁的建议,下令杨业主动出击。杨业不得已,只好出击,临走前和潘美约定了,请他率主力在陈家谷口布阵接应。结果又是因为王侁,等了几个时辰就心烦意燥,不见杨业回来,竟然认为杨业可能已经投辽了,不如退军。而潘美也再度发昏,同意撤军。此举导致杨业退回陈家谷口时,竟无一兵一卒接应,最终杨业力屈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由此可见,潘美虽然不是杨业之死的罪魁祸首,但他作为战役主帅,理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事后,潘美削爵,王侁坐罪除名,流放金州,可算是罪有应得。但历代王朝对潘美的评价依然不算低。南北两宋,潘美都位列太庙配享功臣之位。直到明朝洪武时期,潘美还从祀于帝王庙中。显然,在帝王将相的眼里,潘美虽然有过错,但依然是国家栋梁,更绝无可能是奸臣!
但是,随着明清时代小说评书的兴起,民间评书艺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听众,掌声和铜板,开始对历史人物进行肆意修改,一边修枝剪叶,一边添油加醋。于是潘美一下子变成了皇亲国戚,女儿是皇妃,儿子又被杨七郎打死,导致潘杨两家仇怨等等,甚至到后来,直接进化成了潘美是大辽在大宋的奸细...
其实相对来说,潘美并不算太冤枉,因为毕竟杨业之死和他脱不了干系。要是这都算冤的话,那被黑了祖孙三代的苏定方要找谁说理去?杨业好歹还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被苏定方害死的“罗成”却实实在在是个虚构人物啊。
而这事也不能完全怪那些评书艺人,毕竟,这是从古到今的一种传统。古人是为了混口饭吃而胡编,今人又何尝不是为了流量而滥造?
在下是喜欢探讨军事和历史问题的书生,欢迎大家的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