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大江埔村:状元题匾古村名竟用错别字,170年来一直没有更正
大江埔村的村民都说这个村落像一只大象,如果要想让大象日子过得舒服,就必须有足够的水和草。由于村前、村后多是旱地,所以村民就在大江埔村的前面开挖了一个很大的水塘。村民还觉得不够,干脆把村前蜿蜒流淌的一条小溪也叫做大江了,于是就有了“大江埔”这个村子。
大江埔村
村子的西边是门楼,门楼上“大江埔”三个字遒劲有力,非常人所能及,一看落款才知道原来是清朝广东三位状元之一林召棠的手笔。关于门楼题字村里有一个传说:说村里一个叫邝天桂的人和林召棠是同科举人,曾请林召棠写下村名,后林召棠高中状元,而邝天桂却英年早逝。林召棠生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高中状元,而他写下“大江埔”这个匾额的时间是咸丰癸丑年(1853),此时的林召棠应该是个67岁的老头了。原来林召棠的长子林诒燕当时在从化任训导(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副局长),回家省亲时向老父亲介绍了从化秀丽的山水风光。咸丰元年(1851)的夏天,65岁的林召棠由吴川出发,途经广州再乘船溯流溪河北上到了从化,状元公的到来无疑在这个小小的县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游览山水之余,官员、学子纷纷前来拜访,其间就有林诒燕的学生邝天桂,林治燕爱其才,专门引见给父亲,林召棠鼓励他考取功名、荣耀梓里,邝天桂恳求状元公为大江埔村题写村名,林召棠用了一个激将法,说只要他来年中举即授墨宝。咸丰二年(1852)邝天桂果然不负众望,一试中举,林诒燕将这个消息告知父亲,林召棠马上题写了“大江埔”三字,让林诒燕带回从化交与邝天桂,但“埔”字又少了一点,林诒燕转达父亲的期望,说若你来年考上进士,即可为之补上,可惜邝天桂后来不幸因病辞世,未能上京应试,这“埔”字也就一直少了这一点。
“大江埔”门楼
走进门楼就是一排很整齐的建筑,一座书舍和八座祠堂构成了这个村子最美的风景。大江埔村的建筑采用棋盘式布局,九纵十三横,八条纵向的巷道很深远,一直延伸到村民新的居住地,十二条横巷则方便村民的交流、出行。最靠近门楼的是锦灿书舍,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改作学校。紧挨着的是武馀公祠,它还有个别号叫敦本堂,建于明代,是族人祭祀邝氏十三世传人邝武馀的祠堂。
武馀公祠
大江埔村的祠堂非常好找,因为在这个村子里只有祠堂才可以用镬耳山墙。武馀公祠坐北朝南,三间四进,占地面积502平方米,龙船形瓦脊。在之一进和第二进的中间有一座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花岗岩牌坊,牌坊上原来有“淡墨流芳”字样,现已看不太清楚。
“淡墨流芳”牌坊
位于村东的能缘公祠也是祭祀十三代传人邝武能、武缘的祠堂,又叫敦爱堂。怀山公祠又叫敦仁堂,是祭祀邝氏第十六代传人邝怀山的祠堂,始建于明代,清代及民国期间均有重修,头门上的对联“怀同天地泰;山历古今春”,把“怀山”两字嵌入其中,因为邝天桂是邝怀山的后代,传说石门夹上的“怀山公祠”四字也是林召棠所书。乐秋公祠的规模显然要小很多,只有207平方米,也是始建于明代,清代、民国均有重修,祭祀的是十八世传人邝乐新和邝玉秋。居贤公祠又叫敦化堂,是祭祀第十九世传人邝居贤的祠堂,不过面积是五间祠堂里最小的,只有187平方米。
能缘公祠
怀山公祠
乐秋公祠
在迷宫一般的村子里还有另外两座书舍,修竹涑梅之馆是邝天桂的书房,“修竹涑梅之馆”也是由林召棠所书,原来这里应该是种有竹子和梅花吧,可惜也早已湮灭在岁月里了。旁边的春花秋月山房规模和形制与修竹涑梅之馆差不多,只是带有西洋的建筑风格,屋内早就没有了春花,也很难有机会在中秋的夜里来这里赏月,也许这个春花秋月只是属于这间房子原来的主人。
大江埔村古建筑群
真正理解武馀公祠牌坊上“淡墨流芳”的含义,也是有一段典故。这里的村民多姓邝,为南宋方谆之后,南宋乾道四年(1168)方谆的长女方淑丽被封为皇妃,他也受封宣城侯,皇帝御赐姓邝,现在大江埔村的村民还保存一本《宣城家谱》,记载了邝氏族人的发展历史。邝氏族人为什么不在朝廷做官,要跑来岭南呢?这和一道“缓金伐元疏”有关,邝谆和次子邝一声都是朝廷重臣,当时蒙古族兴起,成吉思汗虎视中原,他利用宋人仇恨金国的心理,派遣使臣来宋朝商议联宋伐金,许诺成功之后以河南之地归宋,永不侵犯。而邝谆认为金日衰而元日盛,真正有威胁的是元,故冒险上“缓金伐元疏”力谏,结果由于奸臣陷害,朝廷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邝氏父子于是辞官,南迁广东开始了隐居生活。到了公元1234年,元朝在消灭金朝后便出兵消灭了宋朝,邝氏族人躲避了这场战火,在这里“淡墨家声”,因此族训或族标就是“淡墨”。
传承广府历史文化,老广新广广广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