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总司令的马你怎么能随便骑呢?那可那是朱老总的马啊!”
“朱总司令的马你怎么能随便骑呢?那可那是朱老总的马啊!”1946年,毛岸英兴冲冲地跑进毛主席的办公室,炫耀自己早上骑了朱德的马,还称呼对方为同志。毛岸英本以为父亲会感到高兴,没想到毛主席脸色一沉
1936年,毛岸英离开故乡,登上赴苏联求学的列车,十年后他终于学成归国,这十年中,苏联对毛岸英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毛主席听说自己的儿子要回来,自然是非常高兴,甚至在那天,他还亲自来车站迎接,时隔数年,毛岸英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青年,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脚下的皮鞋也磨得很亮,颇有几分精英的味道。
离家出走,就是为了这荣归故里的一刻吗,可毛主席微微皱眉,不过很快他就恢复了平静,很高兴的和自己的儿子打招呼。
因为刚回来还没有具体的工作安排,毛岸英便在延安住了下来,一方面是为了陪伴自己的父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
不过,毛主席心中的不安,却是越来越强烈,他注意到,毛岸英举手投足之间,散发出一种浓浓的“苏式风格”。
考虑到毛岸英常年在国外,为了让他尽快融入集体,主席便让他和集体一起生活,而延安当时的伙食,分为大灶、中灶、小灶和特灶,其中大灶的伙食是最差的。
毛主席没事的时候,就会来看毛岸英,两个人坐在台阶上,说着各自的近况,说着说着,就开始说起了午饭的事情。
毛岸英说他吃的是中灶,谁知毛主席一听,脸色立刻就黑了下来说道:“我可不想让别人说我 *** 的孩子搞特殊呀。”
毛岸英很是惭愧,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在吃大灶,虽然会因为不适应而肚子疼,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怨言,也渐渐的融入到了集体当中。
可没过多久,毛主席忽然听见众人对毛岸英赞不绝口,说他的骑术很好,跳舞也很不错,他很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于是就将毛岸英叫到了身边:“我的谢廖沙同志,你很出风头哇!听说你今天早上骑着朱老总的马,在宝塔山下耀武扬威?”
毛岸英连忙解释道:“爸爸,是朱德同志让我骑的!朱总司令还夸我骑得好呢!”
毛主席听到这句话语重心长的说:“朱总司令的马你怎么能随便骑呢?那可那是朱老总的马啊!”,很明显,毛岸英称呼朱德为同志是错误的。
而且,毛主席还对毛岸英进行了教育,让他到“劳动大学”去,到乡下去,把以前书本上没有的东西,都学一学。
经过毛主席和贺龙的讨论,毛岸英被派往延安县柳林区二乡吴家枣园,拜师农民吴满有,并聘请了郝邦华担任“教授”。
毛岸英之前一直都是穿着苏联的西服,和其他人格格不入,毛主席让他脱下以前的衣服,换上一身破旧的灰色布衣,上面还带着几个补丁。
毛岸英穿着一身普通农夫的衣服,学习开垦土地,铺设田地,碾场,扬场等等,都是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
他还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家常菜,毛岸英能吃苦,学起来也很快,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全然陌生,到最后变成一个能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的好年轻人。
经过劳动训练的毛岸英,早已不是刚回延安时的样子,在1946年下半年,22岁的毛岸英,经过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被调入中宣部,担任文书、翻译等职务。
回到延安之后,毛岸英对着主席伸出了一双布满了茧子的手,那是他这一生中,更大的进步,主席也笑着说:“这就是你“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
后来毛岸英不但以毛主席之子的身份,也以革命军人的身份,跟随中宣部从延安出发,前往西柏坡,并在中央警卫局受训。
1949年,毛岸英更是为了让中央能够顺利地进入北平而提早来到北平,毛岸英在主席的悉心教育下,已经长成了一个崭新的人。
之后毛岸英毅然参军,加入抗美援朝的队伍,但是不幸的是,他在一场美国人的袭击中,英勇的死去。
毛主席在得知自己的儿子战死沙场的时候,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也为自己的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献身而骄傲。
这位生长在异乡的儿女,终究是埋骨他乡,而故乡和父亲,却在始终牵挂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