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傻人有傻福:她平淡无争,却与儿子避过雍正的魔爪,最终活了97岁

中国历史5个月前 (07-05)52128

世人皆知康熙帝后宫佳丽三千,却不知其中有一位平凡无奇的妃子,竟是清朝最长寿的后妃。她不受宠,不争宠,甚至连个像样的封号都没有,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34;,却在暗流涌动的清宫中安然无恙地度过了近百年光阴。她的儿子本该卷入夺嫡之争,却因母亲的&34;而避过了一劫。这个女人是谁?她为何能在险象环生的后宫中独善其身?她的儿子又是如何在雍正的铁腕统治下全身而退的?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清宫秘辛。

一、辛者库出身的宫女:平凡中的不平凡

世人皆知康熙帝后宫佳丽三千,却不知其中有一位名叫万琉哈氏的宫女,竟是出身卑微的辛者库。康熙十九年,这位年方十六的少女随着一批宫女进入紫禁城,开启了她传奇的人生。

万琉哈氏的父亲名叫拖尔弼,只是个正五品的郎中。在当时的满清贵族眼中,这样的官职实在算不得什么。然而,万琉哈氏家族却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上三旗辛者库。这个身份意味着他们是皇帝的世仆,世代在宫中担任膳房总领、宫内管领等职务。

康熙帝选妃时,万琉哈氏凭借其出众的容貌脱颖而出。然而,入宫的喜悦很快就被现实冲淡了。后宫中美女如云,每个人都想得到皇帝的青睐。有的妃子家世显赫,有的妃子心思巧妙,而万琉哈氏除了一张漂亮的脸蛋,似乎再无其他优势。

康熙帝初见万琉哈氏时,确实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可是,当他发现这个女子性格温顺,不善言辞,也不懂得讨好人时,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就这样,万琉哈氏成了后宫中最不起眼的一位妃子。

然而,正是这种不起眼,反而成了万琉哈氏的护身符。在后宫这个是非之地,不受宠反而意味着安全。那些受宠的妃子们,每天都在勾心斗角,争风吃醋。而万琉哈氏却过着平静无波的生活。

有趣的是,万琉哈氏的这种性格,与另一位同样出身辛者库的妃子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位妃子就是后来成为皇四子胤禛生母的卫氏。卫氏善于钻营,很快就得到了康熙帝的宠爱。然而,正是这种宠爱,让她卷入了后宫的争斗中。

万琉哈氏则不同。她每天安安静静地住在自己的小院里,清晨起来洒扫庭院,白天绣绣花,晚上看看书。虽然康熙帝很少来她这里,但她也并不在意。在其他妃子眼中,万琉哈氏就是个傻子,连皇帝的宠爱都不知道争取。

就这样,万琉哈氏在后宫中默默无闻地生活了十年。十年间,其他妃子不是被宠幸就是失宠,有的甚至因为卷入争斗而被贬为宫女。而万琉哈氏却始终如一,平静地度过了这十年。

康熙二十九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已经三十岁的万琉哈氏竟然怀孕了!这个消息在后宫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三十岁生育已经算是高龄产妇了。

当康熙帝得知这个消息时,也不禁感到惊讶。他记起了这个十年前就入宫的妃子,想起了她那张美丽却不善言辞的脸。或许是出于怜悯,也或许是出于对新生命的期待,康熙帝破例多次来探望万琉哈氏。

就这样,在康熙二十九年十二月,万琉哈氏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皇十二子胤裪。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生下皇子并没有让万琉哈氏的地位有所提升。康熙帝仍然没有给她任何封号,她依旧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宫女。

但是,万琉哈氏并不在意这些。她只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平安健康地长大。在她看来,能够平静地生活,远离争斗,就是更大的幸福。

二、坚持&34;:在夺嫡风波中全身而退

康熙朝后期,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夺嫡之争愈演愈烈。皇子们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明争暗斗,不择手段。然而,在这场风波中,有一个人却始终置身事外,那就是万琉哈氏的儿子胤裪。

胤裪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聪明才智。他学习勤奋,文武双全,深得康熙帝的喜爱。按理说,他应该是夺嫡之争的热门人选之一。然而,胤裪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康熙四十三年,胤裪十四岁时,康熙帝下令考校诸皇子。这次考试不仅涉及文学知识,还包括骑射等武艺。考试结果出来后,康熙帝大为震惊。胤裪的成绩居然在所有皇子中名列前茅。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胤裪会因此受到重用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胤裪主动请求康熙帝,让他退出考试排名。他声称自己学识浅薄,不敢与兄长们相比。

康熙帝对此感到十分不解。他私下召见胤裪,询问原因。胤裪只是说:&34;

康熙帝虽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他只得同意了胤裪的请求,将他的名字从排名中删除。

这一举动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轩然 *** 。有人认为胤裪是在故作谦虚,暗中博得康熙帝的好感。也有人认为他是真的愚笨,不懂得把握机会。但更多的人则认为,这是胤裪在刻意回避夺嫡之争。

事实上,胤裪的这一举动确实源于他母亲万琉哈氏的教导。万琉哈氏深知后宫的险恶,她告诉儿子:&34;

胤裪听从了母亲的建议。从那以后,他在朝中始终保持低调。每当有人提到他的才能时,他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愚钝。即便是康熙帝想要重用他,他也总是婉言谢绝。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突然宣布废除太子胤礽的职位。这一举动让朝野震惊,夺嫡之争再次白热化。各个皇子纷纷开始拉帮结派,争取支持。

然而,在这场激烈的争斗中,胤裪却依旧保持着他的&34;姿态。他不参与任何派系,也不表态支持任何人。每天,他只是按时上朝,完成自己的职责,然后就回到自己的府邸中。

有人劝他趁机表现自己,争取康熙帝的青睐。但胤裪总是笑着说:&34;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驾崩。在他身后,留下了一个密诏,指定四阿哥胤禛为新帝。胤禛即位后,改年号为雍正。

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始清算反对他的势力。许多皇子被囚禁或者流放。然而,在这场血腥的清洗中,胤裪却安然无恙。

雍正帝曾经询问胤裪对于他继位的看法。胤裪依旧保持着他一贯的态度,说道:&34;

这番话让雍正帝十分满意。他不仅没有为难胤裪,反而给予了他一定的信任。在雍正朝期间,胤裪虽然没有被重用,但也一直保持着安稳的地位。

就这样,凭借着自己的&34;,胤裪不仅在康熙朝的夺嫡之争中全身而退,还在雍正朝的血腥清洗中保全了自己。他的母亲万琉哈氏的教导,让他在这场危险的皇权游戏中找到了一条生存之道。

三、拒绝封赏:在雍正朝的铁腕统治下全身而退

雍正即位后,朝野上下风声鹤唳。新帝以雷霆手段整顿朝纲,铲除异己。许多皇子和大臣因为在夺嫡之争中站错队而遭到惩处。然而,在这场腥风血雨中,胤裪却依然安然无恙。这不仅归功于他一贯的&34;态度,更与他在雍正朝的一系列明智之举有关。

雍正元年,新帝登基不久,就开始大规模提拔重用自己的亲信。与此同时,他也对一些保持中立的皇子表示了善意。胤裪作为康熙帝的亲子,理应得到重用。然而,当雍正帝欲封赏胤裪时,他却再次展现了他的&34;。

据《清实录》记载,雍正帝曾召见胤裪,欲授予他一个重要的职位。然而,胤裪却婉言谢绝了。他说:&34;

这番话让雍正帝既惊讶又欣赏。在那个争权夺利的年代,竟然有人主动拒绝封赏,这实在是罕见。雍正帝虽然没有强求,但对胤裪的印象却更加良好了。

雍正二年,朝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多位康熙朝的重臣被查办,其中不乏胤裪的故交。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都在观望胤裪的态度。然而,胤裪却再次表现出了他的&34;。

当时,有人向雍正帝告发,说胤裪与被查办的大臣有密切往来。雍正帝亲自询问胤裪此事。胤裪坦然回答:&34;

这番话不卑不亢,既没有否认与那些大臣的交往,又表明了自己的无辜。雍正帝听后,不仅没有责罚胤裪,反而称赞他诚实可靠。

雍正三年,雍正帝开始推行一系列新政,其中包括裁撤冗员、整顿吏治等措施。这些改革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朝中暗流涌动。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帝急需可靠的人手来推行新政。

雍正帝再次召见胤裪,希望他能出任一个重要职位,协助推行新政。然而,胤裪又一次婉拒了。他说:&34;

这番话不仅显示了胤裪的谦逊,也表明了他对新政的支持。雍正帝虽然没能得到胤裪的直接协助,但对他的态度更加赞赏了。

雍正五年,朝中发生了一起重大案件,牵连甚广。许多皇子和大臣都卷入其中。雍正帝大为震怒,下令彻查。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胤裪依然保持着他的低调。

当时有人建议雍正帝让胤裪参与调查,认为他作为皇子,又一向中立,最适合担任这个角色。然而,胤裪却再次推辞了。他说:&34;

这番话既显示了胤裪的谨慎,也表明了他不愿卷入朝廷纷争的态度。雍正帝对此非常满意,不仅没有强求,反而对胤裪更加信任了。

就这样,在雍正朝的十三年里,胤裪始终保持着他的&34;姿态。他不争不抢,不参与任何派系斗争,只是默默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这种态度不仅让他在雍正的铁腕统治下全身而退,还赢得了雍正帝的信任和尊重。

当其他皇子或被囚禁,或被流放时,胤裪却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京城。他的母亲万琉哈氏的教导,再次在这场危险的政治游戏中发挥了作用。胤裪的&34;,成为了他在雍正朝生存的护身符。

四、赢得信任:在乾隆朝的权力更迭中安然度过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其四子弘历继位,是为乾隆帝。新帝登基之际,朝野再次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权力洗牌。然而,在这场动荡中,年已六旬的胤裪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低调姿态,并凭借多年积累的声誉,在乾隆朝赢得了更多的信任。

乾隆即位之初,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巩固皇权,清除潜在的政治威胁。作为康熙的皇子,胤裪自然成为了新帝关注的对象之一。然而,胤裪的表现却让乾隆帝感到意外。

据《清史稿》记载,乾隆即位后不久,曾召见胤裪,询问他对新朝政事的看法。胤裪的回答再次展现了他的&34;智慧。他说:&34;

这番话既表达了对新帝的支持,又巧妙地避开了可能引起猜忌的政治话题。乾隆帝对此十分满意,认为胤裪确实如传闻中那般谦逊有加。

乾隆二年(1737年),朝廷开始大规模整顿吏治。许多雍正朝的旧臣被调职或罢免,朝中形势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胤裪再次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当时,有人向乾隆帝进谗言,说胤裪暗中联络旧臣,意图不轨。乾隆帝虽然对胤裪印象不错,但仍然决定亲自调查此事。他派人秘密监视胤裪的一举一动。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乾隆帝发现胤裪的生活异常简单。他每天除了上朝就是在家中读书、练字,偶尔会接见一些老朋友,但谈话内容多是家常琐事,绝无涉及朝政之处。

这一发现让乾隆帝更加信任胤裪。他不仅没有追究此事,反而在朝会上公开表扬了胤裪的品行。这一举动不仅为胤裪 *** ,还进一步提高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乾隆五年(1740年),乾隆帝决定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这项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朝中对此争议颇多。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帝决定征询胤裪的意见。

面对这个敏感话题,胤裪再次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他说:&34;

这番话既没有直接支持改革,也没有反对,而是把决定权完全交给了乾隆帝。同时,他还巧妙地提出了改革的核心原则。乾隆帝听后大为赞赏,认为胤裪虽然自称愚钝,实则洞若观火。

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帝决定南巡。这次南巡不仅是为了体察民情,更是为了展示皇权。在准备过程中,乾隆帝特意询问了胤裪的意见。

胤裪的回答再次展现了他的智慧。他说:&34;

这番话既肯定了南巡的必要性,又婉转地提出了建议。乾隆帝听后深以为然,在南巡过程中确实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排场,赢得了民众的好评。

就这样,在乾隆朝的前期,胤裪凭借他的&34;智慧,不仅安然度过了权力更迭的动荡期,还赢得了新帝的信任。他始终保持低调,不参与朝中党争,但在关键时刻却能给出中肯的建议。这种做法既不会引起猜忌,又能展现自己的价值。

胤裪的经历再次证明,在复杂的宫廷政治中,有时&34;反而是更高明的智慧。他的母亲万琉哈氏的教导,在三朝之间依然发挥着作用,让胤裪在权力的漩涡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一片净土。

五、晚年归隐:在乾隆朝后期淡出政坛的智慧抉择

乾隆十五年(1750年),已年逾古稀的胤裪开始逐渐淡出朝廷政事。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也为他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这一年的春季,乾隆帝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朝会,讨论西北边疆的军事策略。作为皇叔,胤裪按例也应该参加。然而,就在朝会前夕,胤裪上书乾隆帝,请求辞退朝政。

在奏折中,胤裪写道:&34;

这份奏折再次展现了胤裪的政治智慧。他既表明了自己退出朝政的意愿,又巧妙地避开了可能引起猜忌的话题。乾隆帝读后,虽然有些不舍,但还是批准了胤裪的请求。

从此,胤裪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他搬出了皇城,在北京城郊购置了一处宅院。这座宅院虽然不大,但布局雅致,颇有江南园林的风韵。胤裪将其命名为&34;,寓意退隐思过之所。

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乾隆帝亲自前往&34;探望胤裪。当时,园中梅花盛开,清香四溢。乾隆帝见胤裪悠然自得地在园中赏梅,不禁感叹道:&34;

胤裪听后,恭敬地回答:&34;

这番对话不仅表达了胤裪对乾隆帝的感恩之情,也暗示了他虽然退隐,但仍然忠诚于朝廷。乾隆帝对此十分满意,在离开时还赐予胤裪许多珍贵的礼物。

虽然退出了朝政,但胤裪并没有完全与世隔绝。他经常邀请一些老朋友来园中聚会,畅谈人生。这些朋友中,有退休的官员,也有隐居的文人。他们在&34;中品茶论道,吟诗作画,颇有几分陶渊明&34;的意境。

乾隆二十年(1755年),朝中发生了一起重大案件,牵连甚广。许多官员被卷入其中,朝野震动。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建议乾隆帝请胤裪出山,协助处理此事。

然而,胤裪再次展现了他的智慧。他婉言谢绝了这个请求,并上书乾隆帝道:&34;

这番话既表明了胤裪不愿卷入朝廷纷争的态度,也再次强调了自己的&34;。乾隆帝对此表示理解,并赞赏胤裪的明智之举。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胤裪一直保持着这种低调的生活方式。他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但每逢重大节日,仍会入宫向乾隆帝问安。这种做法既表现了他对皇室的忠诚,又避免了卷入任何政治纷争。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胤裪迎来了他的八十大寿。乾隆帝特意派人送来了寿礼,并赐予胤裪&34;的匾额。胤裪对此深感荣幸,但仍然保持着他一贯的谦逊态度。他在给乾隆帝的谢恩奏折中写道:&34;

这份奏折不仅表达了胤裪的感恩之情,也再次强调了他对皇室的忠诚。乾隆帝读后十分感动,对胤裪的评价更高了。

就这样,胤裪在&34;中安度晚年,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他的一生跨越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始终保持着&34;的姿态,却在复杂的宫廷政治中全身而退,最终得以安享天年。

胤裪的晚年生活,不仅是他个人智慧的体现,也是清代皇室成员中的一个特例。他的经历证明,在权力的漩涡中,有时退一步反而能海阔天空。胤裪的&34;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7/600682.html

“傻人有傻福:她平淡无争,却与儿子避过雍正的魔爪,最终活了97岁” 的相关文章

秦翰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种作为?

秦翰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种作为?

秦翰,北宋初期宦官、将领,堪称宦官中“异类”。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位宦官的死,引发禁军将士哭泣哀悼,这是相当不容易的,而秦翰能获得这种待遇,是实打实的用战功换来的。秦翰是宋太祖在位时期入宫,宋太宗在位时,他开始参与军旅事务,一直到宋真宗朝去世,可谓是战...

历史上沮授为袁绍都提出了哪些建议?

历史上沮授为袁绍都提出了哪些建议?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沮授是袁绍手下的谋士,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曾经评价说“沮授、荀彧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智慧人物”,而为《资治通鉴》作注的宋元之际的大学问家胡三省评价说“使绍能用授言,曹其殆乎!”如果袁绍能够采纳沮授的建议,天下争夺就没有曹操什么...

甘夫人: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妾室,在赵云保护下幸免于难

甘夫人: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妾室,在赵云保护下幸免于难

甘夫人,《夔州府志》作名甘梅,沛国(今安徽淮北)人,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妾,蜀汉后主刘禅的生母。刘备因早年多次丧偶,甘夫人常代理主持家事。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甘夫人随刘备到荆州时,生刘禅,长坂坡之战时刘备于逃亡中丢下了妻子和儿女,刘禅及甘夫人在赵云的保护下幸免于难。...

三国时期孙权派人向曹操请降,是什么用意?

三国时期孙权派人向曹操请降,是什么用意?

孙权,吴太祖大皇帝,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脩好,誓重结婚。——《三国志·吴主传》公元217年春天,孙权派遣都尉徐详向曹操请降,曹操也派遣使者和孙权重修旧好,立誓重结为姻亲。这是一件非常诡异的事情!217年孙刘还维系着表面的...

司马懿在夺权时曹魏忠臣在做什么 他们为何没有站出来反对

司马懿在夺权时曹魏忠臣在做什么 他们为何没有站出来反对

曹操打仗打了十几年,可以说江山都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操还活着的时候,提拔了无数的忠臣,他们对曹操基本没有什么异心,在司马懿夺权的时候,受过曹魏恩惠的人,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反对呢?司马氏一族一开始也只是曹家的殿下之臣,他是如何夺取政权,又是如何避免了一场因夺权而引起的动乱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

关羽和张飞违抗军令都没事 马谡违抗军令为何会被杀

关羽和张飞违抗军令都没事 马谡违抗军令为何会被杀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都是违抗军令,马谡被斩首,关羽、张飞却不杀,这是为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在谁做先锋的问题上,诸葛亮违背了众人意见,选择了资历尚轻的马谡,命其统军前行。曹明帝曹叡得到蜀军北上的消息后,立马派出以“巧变”著称的老将张郃在街亭迎击马谡。马谡...

康熙已经有55个子女了 康熙为何还要收养养女

康熙已经有55个子女了 康熙为何还要收养养女

对生育了55个子女的康熙皇帝,为何将弟弟的女儿收为养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清朝的历代皇帝里,康熙皇帝的生育能力最强。他在1667年生育第一个皇子承瑞时才13岁;在1718年生育最后一个皇子时已到64岁高龄。他一生迎娶了65位后妃,总共生育了35个儿子20个女儿...

历史上铁铉为何会死于靖难之役?发生了什么?

历史上铁铉为何会死于靖难之役?发生了什么?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 的内战。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铁铉,又被人们尊称为“铁公”。铁铉在“靖难之役”中,成功地抵御了燕王朱棣的多次进攻。铁铉的辅政,对于巩固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他最后兵败被俘,但其表现出来的忠君事主、宁死...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