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上海工人刘文辉以反革命罪被枪毙,临死前说:我绝不后悔
1967年,一位上海工人写下了数封匿名信件,寄到了多所高校,他也因此被判处了死刑,临死之前他依旧大喊绝不后悔,要做当代的谭嗣同。这个人是谁,到底他的信中写了什么,为什么会得到如此惨痛的结局呢?
这个人名叫刘文辉,是一个思想激进分子,曾多次因为思想问题而受到教育。他一直在寻找一个理想的社会主义,在看到特殊时期的现状之后,觉得这是一个混乱的时期,无法让国家走向理想中的社会,于是冒着大不韪写下了一篇万言书,反映了许多的混乱状况。
其实他所写的都是事实,但由于言辞激烈大胆,一度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反感,认为他有反革命的嫌疑,于是对他处以死刑。对此,刘文辉泰然接受,似乎早已做好了为之付出生命的准备。
刘文辉出生于1937年的上海,当时正值日寇侵华时期,一家人过得十分辛苦,稍微长大一些他就不得不出去工作。当时的工厂里有不少像他一样的童工,都是因为生活所迫,成为了被压迫的对象。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的生活才稍微好一点,同时获得了学习的机会,他对知识十分渴望,在学习上也很用功。
但是由于家庭的关系,他在15岁的时候就辍学去当了一名工人。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反而利用晚上的时间去上夜校,从中接触了不少的社会主义理论,刘文辉就这样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并幻想着一个书中的社会主义国度。
“整风”运动时期,整个社会都在纠正不良风气,刘文辉对此十分认同,觉得这是一种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行为,于是他积极参与,将平时生活中见到的一些不合规行为都反映了上去。不管领导还是同事,不管错误是大是小,他都会如实汇报,甚至还会添油加醋,夸大事实。
虽然刘文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的行为过于偏激,遭到了不少人的举报。而这样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右倾嫌疑,为此刘文辉也受到了审查,但是考虑到他是工人阶级,有关部门只是对他进行了思想教育,并没有对他采取任何的严厉措施。
1961年,刘文辉被调往舟山群岛工作,本以为他已经收敛了自己的行为,却不想他在理想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工作期间他经常会发表一些不当言论,但没人理会他,认为他整天吃饱了没事干就会瞎想。可刘文辉一直没有放弃,他认为自己不应该被局限在这里,想要出去找一个理想的地方,能让他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于是他召集了几个工友打算一起偷渡出去。
没想到这件事情早已被人察觉,而他也因此遭到了逮捕,这本是大罪,但有关部门还是选择对他从轻发落,将他送回了老家上海并且接受三年的管制。当刘文辉恢复自由之后,我国正处于特殊时期,他所看到的社会依然是乱象丛生,这让他的思想再次出现了偏差。于是他记录下了不少的社会混乱现象,将这些写成书面材料,分别寄到了十几所知名高校,只为了让这些有文化的人看看这个社会已经偏离了正轨,和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相差越来越远。
这样的行为很快就引起了关注,经过公安部门的调查之后,刘文辉被揪了出来。当时有关部门曾好言相劝,希望他可以写下检讨书,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从轻发落。但刘文辉义正言辞,表示自己并没有错,他只是在捍卫革命,捍卫社会主义,即使付出惨痛的代价也绝对不会后悔。
面对他的不知悔改,有关部门也不再宽恕,于是将他送上了法庭,最终以反革命的罪行被判处了死刑。1967年,30岁的刘文辉在上海被枪决,就此结束了年轻的生命。直到十五年之后,上海法院再次审理了他的案件,取消了他之前的判决,改判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