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 *** 是儿女亲家,35岁被划为“右派”,丈夫拒绝离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千年前,宋代名臣范仲淹以一首《岳阳楼记》震古烁今,抒发了心中为国为民、先忧后乐的博大胸怀。近千年后,当中华大地饱受磨难、日寇铁蹄马踏中原时,范仲淹的后人中有一位年轻女子在豆蔻年华时便投身于抗日战场,成为了革命阵营中一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她的名字叫作范承秀。
上世纪20年代,范承秀出生于河南修武,得益于家中家境殷实且又注重子女培养,少年时期她得到了系统而又全面的教育,思想上也颇为进步。尤其是受到祖先“先忧后乐”的理念影响,年纪尚幼时她便开始关心国家命运,渴望国家富强,不断思索着中国的未来出路。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范承秀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投身革命战场,与侵略者作斗争。当时,仅有14岁的她便带着幼弟直奔革命队伍,投身于太行军区的抗日游击队,成了一名女八路军战士,并且还曾担任过游击队的队长。
1938年,范承秀去往华北的干部学校进修,并于同年正式入党。毕业后,她在太行山一带进行抗日斗争,主要负责宣传和妇女工作,发动妇女群众投身于抗日救国,支援前线。那时候,她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然成为革命队伍中出类拔萃的一员,甚至还是当地远近皆知的著名才女。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范承秀依然活跃在太行山区,从事着妇女宣传以及地方基层的组织工作。多年的革命斗争生涯,面对着时刻降临的危险,她从来没有丝毫的退却,不管局面多么困难,她总是能够将组织交付的每项任务完成,为最终的胜利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待到顽敌歼灭,新中国宣告成立,范承秀又抱着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中。1951年,因工作出色,组织再次决定对她予以培养,派遣其去往马列学院继续学习。经过四年的学习后,她在理论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成长,为后来担任更加重要的职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范承秀被调到北京任职,兢兢业业的投身于各项宣传工作和教育事业中。然而,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由于为一些青年知识分子说话辩护,年仅35岁的她被划为了右派,手头上的工作也戛然而止。
范承秀的丈夫是我国的开国少将,也是我军优秀的政工干部谷景生将军。在被划分为“右派”后,为了避免牵连到丈夫,她便主动提出了要和丈夫离婚。然而在面临个人前途与家庭亲情的抉择时,重情重义的谷将军选择了后者,即便还有旁人劝他与妻子离婚,他也坚决不与妻子离婚,誓要和妻子同甘共苦。这种举动,令旁人非常感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范承秀夫妇共育有五个子女,其中有一个女儿与 *** 的儿子缔结良缘,两家也因此成了姻亲。1963年,范承秀恢复了工作,并进入党校哲学研究室任职,只不过好景不长,十年浩劫开始后,她又和丈夫双双受到冲击,直到70年代末才恢复了应有的荣誉。后来,她被调往新疆工作,直到1988年时从岗位上离休。
晚年的时候,范承秀和丈夫一直低调地生活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内,享受着副省级待遇。虽然已经不在其职,但范老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并热心于各种慈善事业,经常为有困难的人群进行捐助。2021年,这位老革命战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