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大名鼎鼎的隋唐十八路反王,哪些是虚构人物,哪些是史有其人?

中国历史3个月前 (07-21)360

隋唐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批割据势力,他们纷纷自立为王,与中央朝廷对抗。在一些演义小说中,这些割据势力被统称为"十八路反王"。然而,在这些反王之中,有些是虚构人物,有些却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那么,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有据可查的?让我们一一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究其中的真相。

一、前十八路反王的由来

话说大隋王朝建立之初,文武百官、朝野黎民,无不拥戴开国皇帝杨坚。谁知隋文帝一朝权倾,其子隋炀帝杨广却是昏庸无道,加之连年征战,赋税苛捐杂徭,使得民不聊生。于是,天下响应农民起义的呼声,到处都有农民起义军崛起。

更先揭竿而起的,便是山东邹平人王薄。隋大业七年,王薄在长白山一带首先举起了反旗,号召天下贫苦百姓一同反抗隋朝暴政。紧接着,河北景县人高士达在清河起兵,自称冀州王;山西朔州人刘武周联合突厥兵马,占据山西定襄一带,自立为王。

就这样,一路路的农民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崛起,他们纷纷自立为王,与隋朝中央朝廷对抗。在一些后世的演义小说中,这些最早自立为王的割据势力被统称为"前十八路反王"。

前十八路反王中,有些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有些则是虚构人物。比如之一路瓦岗混世魔王程咬金,就是大唐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今山东菏泽人。只不过,程咬金虽然投身过瓦岗军,但从未自称过什么"混世魔王"。

再比如第三路曹州宋义王孟海公,他就是隋末唐初一支割据势力的实际领袖。隋大业九年,孟海公占据曹州、戴州一带。隋大业十三年,隋炀帝杨广归天,孟海公乘机自称宋义王,国号宋。唐武德三年,孟海公与大唐开战,不敌秦王李世民之师,被俘获。武德四年,孟海公最终被唐高祖李渊下令处斩。

第四路苏州上梁王沈法兴,也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隋大业十四年,隋炀帝被弑,沈法兴以征讨宇文化及为名起兵。唐武德二年,沈法兴占据江南十二郡,自称梁王。武德三年,沈法兴不敌吴王李子通之师,最终投江自尽。

相比之下,第二路相州白御王高谈圣、第八路夏州夏明王高士远、第九路陈州勇南王吴可宣等,则都是虚构人物,在历史记载中并无其人。不过,高谈圣这个名字或许是取自隋末唐初一位割据势力的领袖高昙晟,他曾一度建立过"大佛"政权。

由此可见,在这些被称为"前十八路反王"的割据势力中,有些是虚构人物,有些却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们中的一些人物,如程咬金、孟海公等,更是在隋唐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们的出身背景、起兵原因、战争经历,以及最终的结局,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和了解。

二、前十八路反王的真伪辨析

谈及前十八路反王的真伪辨析,不得不先从瓦岗军说起。瓦岗军乃隋末农民起义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东郡人翟让所创建。起初只是在东郡一带流窜作乱,后来隋朝没落贵族李密加入,规模渐渐壮大,号称天下义军之首。

李密原是蒲山郡公,投奔瓦岗后,先是劝说翟让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继而筹划了宏大的战略计划。在李密的指挥下,瓦岗军不断吞并其他小股义军,兵力越来越雄厚。到了隋大业十三年,李密取代翟让,成为瓦岗之主,自称魏公。

正是在这支强大的瓦岗军中,出现了之一路被称为"混世魔王"的程咬金。程咬金,大唐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今山东菏泽人。他虽然投身瓦岗,却从未自称什么"混世魔王"。不过,程咬金骁勇善战,深得李密重用,屡建奇功,确实是瓦岗军中的一员猛将。

另一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是第三路曹州宋义王孟海公。隋大业九年,孟海公占据曹州、戴州一带。隋大业十三年,隋炀帝杨广归天,孟海公乘机自称宋义王,国号宋。唐武德三年,孟海公与大唐开战,不敌秦王李世民之师,被俘获。武德四年,孟海公最终被唐高祖李渊下令处斩。

第四路苏州上梁王沈法兴也是一位真人真事。隋大业十四年,隋炀帝被弑,沈法兴以征讨宇文化及为名起兵。唐武德二年,沈法兴占据江南十二郡,自称梁王。武德三年,沈法兴不敌吴王李子通之师,投江自尽。

相比之下,第二路相州白御王高谈圣、第八路夏州夏明王高士远、第九路陈州勇南王吴可宣等,则都是虚构人物。不过,高谈圣这个名字或许是取自隋末唐初一位割据势力的领袖高昙晟,他曾一度建立过"大佛"政权。

高士达是河北蓚县人,起兵于清河,自称东海公。起初部众仅千余人,后来不断吞并其他小股义军,兵力扩大到万余人。高士达部下有才能者唯窦建德一人,他自知才略不及窦建德,便任命窦为军司马,掌管行军作战大事。在窦建德指挥下,高部义军声势浩大,一度攻陷河北大半个地方。

不过,高士达隐隐觉得自己地位受到威胁。恰逢隋名将杨义臣率兵剿杀义军,高士达便撇开窦建德,自率主力迎击杨义臣,结果兵败被杀。高士达的残余势力后来全部归于窦建德麾下。

窦建德,隋末唐初著名的起义军领袖,今山东武城人。隋大业七年,窦建德起兵反隋。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占据河北大部,实力雄厚,自称长乐王。唐武德元年,窦建德建立政权,国号大夏,自称夏王。武德四年,窦建德率兵助战被唐军围困的洛阳王王世充,因大意轻敌,兵败被杀。

三、后十八路反王的产生

前十八路反王中,有些人物在与大唐军队的决战中战死沙场,有些则选择了脱袍让位。他们的位置很快就被新的割据势力所取代,这些新的割据势力便被称为"后十八路反王"。

首先是瓦岗军的主力程咬金,在与大唐军队的四平山之战中,程咬金临阵脱逃,让位给了西魏王李密。李密原是隋朝蒲山郡公,后来投奔瓦岗军,凭借过人的谋略和指挥才能,很快就取代了翟让,成为瓦岗军的主帅。

在四平山之战中,李密统帅瓦岗军与大唐军队遭遇会战。双方激战数日,李密终于意识到大唐军队的实力远非他们所能抵挡,于是决定放弃抵抗,归顺大唐。从此,李密取代程咬金,成为后十八路反王中的之一路。

另一位战死沙场的是夏州夏明王高士远。高士远原是高士达麾下的一员猛将,后来高士达战死,高士远继承了他的遗志,自立为王。唐武德四年,高士远率军与大唐开战,不敌唐军,最终阵亡。

陈州勇南王吴可宣也是在这一年战死。吴可宣原是窦建德麾下的一员将领,后来窦建德阵亡,吴可宣继承了他的遗志,自立为王。不过,吴可宣的实力远不及窦建德,很快就被大唐军队所灭。

江陵大梁王萧铣和鲁州净秦王徐圆朗也都是在这一年阵亡的。萧铣原是隋末割据势力,后来投靠瓦岗军。徐圆朗则是投靠李密,后来又叛变投唐,最后再次反唐被杀。

武林净梁王李执的结局也是阵亡。李执原是隋末农民起义军的一员领袖,后来归顺大唐,不久又反唐被杀。

他们的位置很快就被新的割据势力所取代。南阳王朱灿、夏明王窦建德、洛阳王王世充、海州王高士魁、后汉王刘黑闼等人,都是在这一时期新崛起的割据势力领袖,被称为后十八路反王。

其中,朱灿和窦建德的实力最为雄厚。朱灿原是隋末起义军领袖,曾一度占据河南邓县一带,自称楚帝。窦建德则是隋末唐初著名的起义军领袖,曾一度占据河北大部,建立了大夏政权,国号大夏,自称夏王。

正是这些新兴割据势力的出现,取代了前十八路反王中的一些人物,从而被称为后十八路反王。他们与大唐朝廷的斗争更加激烈,给唐朝的统一大业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四、后十八路反王的真伪考证

在后十八路反王中,也同样存在着虚构人物和真实历史人物的分野。我们一一加以辨析和考证。

首先是之一路瓦岗西魏王李密。李密乃隋末唐初的一股割据势力,今陕西西安人。隋大业九年,李密起兵反隋,不久兵败。大业十二年,李密投奔瓦岗军翟让。大业十三年,李密取代翟让,成为瓦岗之主,自称魏公。唐武德元年,李密归顺大唐,复又反唐,最终被唐军所杀。

第二路相州白御王高谈圣、第三路曹州宋义王孟海公、第四路苏州上梁王沈法兴、第五路山后定阳王刘武周、第六路河北凤鸣王李子通、第七路冀州开平王高士达,这几路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们的事迹已在前文有所阐述。

第八路济宁知世王王薄、第九路山东济南王唐壁,则都是虚构人物。不过,王薄这个名字却是取自隋末著名的起义军领袖,今山东邹平人。隋大业七年,王薄之一个在长白山起兵反隋,率先拉开了隋末农民起义军的大幕。大业九年,王薄被隋朝大将张须陀击败。唐武德二年,王薄投唐。

第十路湖广襄阳王雷大鹏,也是一个虚构人物。不过,这个名字或许是取自隋末唐初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雷万春。雷万春原是隋末农民起义军中的一员猛将,后来归顺大唐,被封为襄阳郡王。

第十一路明州金堤王张称金,同样是一个虚构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不过,这个名字或许是取自隋末唐初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张亶。张亶原是隋末农民起义军中的一员猛将,后来归顺大唐,被封为金堤县王。

第十二路幽州北汉王铁木尔、第十三路突厥老英王罗子都,这两路都是虚构人物,历史上并无其人。不过,这两个名字或许是取自当时活跃于北方边疆的一些游牧民族首领。

第十四路南阳王朱灿,则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朱灿,一说朱粲,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之一,今安徽亳州人。隋大业十一年,朱灿起兵反隋,自称迦楼罗王。唐武德元年,朱灿占据河南邓县一带,又改称楚帝。唐武德四年,朱灿败于李世民之手,被斩。

第十五路夏明王窦建德,也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窦建德,隋末唐初著名的起义军领袖,今山东武城人。隋大业七年,窦建德起兵反隋。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占据河北大部,实力雄厚,自称长乐王。唐武德元年,窦建德建立政权,国号大夏,自称夏王。武德四年,窦建德率兵助战被唐军围困的洛阳王王世充,因大意轻敌,兵败被杀。

第十六路洛阳王王世充,同样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王世充,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之一,本是西域胡人,在陕西临潼一带安身。隋大业十三年,因镇压反隋势力有功,受到隋炀帝杨广的赏识,被封为洛阳王。唐武德四年,王世充被唐军所围,窦建德前来增援,最终双双战败。

第十七路海州王高士魁,则是一个虚构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不过,这个名字或许是取自隋末唐初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高仁裕。高仁裕原是隋末农民起义军中的一员猛将,后来归顺大唐,被封为海州刺史。

第十八路后汉王刘黑闼,也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刘黑闼,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之一,今河南洛阳人。隋大业十三年,刘黑闼起兵反隋,自称汉王。唐武德四年,刘黑闼与徐圆朗联军反唐,最终兵败被杀。

由此可见,在这些被称为"后十八路反王"的割据势力中,同样存在着虚构人物和真实历史人物的分野。他们中的一些人物,如李密、朱灿、窦建德等,更是在隋唐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们的出身背景、起家经历、与中央朝廷的斗争过程,以及最终的结局,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和了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7/602346.html

“大名鼎鼎的隋唐十八路反王,哪些是虚构人物,哪些是史有其人?” 的相关文章

司马懿和诸葛亮相比 两人到底谁更加厉害

司马懿和诸葛亮相比 两人到底谁更加厉害

还不知道:司马懿、诸葛亮,到底谁更厉害?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从表面上看诸葛亮更强,因为他曾多次大败司马懿。在此过程中,司马懿甚至都不敢和诸葛亮正面交锋。但是虽然诸葛亮多次取胜,但是并没有伤到曹魏的元气。 而且由于司马懿战术得当,打不过你,我就硬守。虽然这有点无赖...

乾隆死后不久和珅就被抓下狱,嘉庆是如何做到的?

乾隆死后不久和珅就被抓下狱,嘉庆是如何做到的?

颙琰,清朝第七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高寿89岁的太上皇乾隆皇帝驾崩。在乾隆死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嘉庆皇帝就完成了对乾隆宠臣和珅的抓捕、判决及赐死的流程。嘉庆迅速地搞掉和...

朱棣死后,继承皇位的为何是朱高炽?真相是什么?

朱棣死后,继承皇位的为何是朱高炽?真相是什么?

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明朝永乐二十二年 (公元1424年 ),明成祖朱棣在亲征蒙古的途中刚刚断气,就发生 了一场静悄悄的战争,即皇太子朱高炽与其弟朱高煦的皇位之争。朱棣驾崩后,他身边的近侍马云秘密召集随驾的支持皇太子朱高炽的大臣杨荣和金幼...

刘胤:东晋官员、将领,官位提高后日益骄横、不问政事

刘胤:东晋官员、将领,官位提高后日益骄横、不问政事

刘胤(281年-330年1月29日),字承胤,东莱掖县人,汉高祖刘邦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之 ,晋朝官员、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胤容貌俊美,性格豁达,善交豪杰,深得士人仰慕。八王之乱时,刘胤欲到辽东避乱,途经幽州时,幽州刺史王浚挽留并表任他为渤海太守。刘胤后...

历史上孙峻在东吴都有哪些作为?最后为何会被吓死?

历史上孙峻在东吴都有哪些作为?最后为何会被吓死?

孙峻,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孙权临终遗命诸葛恪辅政,然而很快诸葛恪被孙峻诛杀,孙峻成为掌握朝政的权臣。孙峻掌权三年的时间,排除异己、祸乱朝堂、私通孙鲁班,搞得东吴朝廷上下乌烟瘴气,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大家不熟悉的“权臣”:宗室才俊,支持诸葛恪孙权比曹操、刘...

官渡之战曹操实力出于劣势 曹操是怎么打赢袁绍的

官渡之战曹操实力出于劣势 曹操是怎么打赢袁绍的

兵力并不占优的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大胜袁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地区进行决战,在战斗开始后,曹操通过袭击袁绍位于乌巢地区的粮仓把握了战场优势,并最终击溃了袁绍的主力部队...

李世民的皇位是杀兄逼父得到的 世人对李世民评价为何那么高

李世民的皇位是杀兄逼父得到的 世人对李世民评价为何那么高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篡权夺位的李世民,为何受到世人景仰,还对他评价如此之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李世民,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是继唐高祖李渊之后的第二位皇帝,世人称其为唐太宗。李世民少年参军,战功显赫,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军事家,可见其才能的卓越。唐太宗李世民虽才能出众,...

有哪些与孙峻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孙峻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孙峻(219年-256年10月19日),字子远,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散骑侍郎孙恭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峻年少时骁勇果敢精明强干,初任武卫都尉兼侍中,孙权病危时,与诸葛恪共受遗诏辅政,孙亮即位之后,升...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