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铁湾遗魄(五)美国B-17E重型轰炸机“打小日本的贝西”号(B-17)

中国历史1个月前 (08-14)230

一口气介绍了瓜达尔卡内尔岛北岸最吸引潜水员的3处日本输送船沉船潜水点“

宏川丸

”、“

鬼怒川丸

”与“

九州丸

”之后,这一次就让我们换个口味,来看一看在“九州丸”附近的1架保存较好的美军飞机残骸潜水点“B-17”吧。

做为剑走偏锋,在“瓜岛”战役早期为数很少的冒险直接进入交战中的亨德森机场(Henderson Field)的美军重型轰炸机,这架名为“打小日本的贝西”号(Bessie the Jap Basher)的B-17E和它的机组人员一起经历了对于美军航空部队来说可能是最残酷的血雨腥风。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 南太平洋战区的B-17E型重型轰炸机模型 来源:Academy Model

如果您对在瓜达尔卡内尔岛和“铁底湾”进行沉船潜水的整体情况感兴趣,请参考本系列的之一篇文章《

铁湾遗魄(一)“铁底湾”的沉船潜水活动

》。

↑ “B-17”潜水点的位置(红框处) 来源:小宁绘制

铁湾遗魄

美国陆军航空队

B-17E“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

“打小日本的贝西”号

(B-17 Bessia the Jap Basher)

作者:小宁

沉船概况:

名称:B-17 Bessia the Jap Basher

型号:B-17E“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

标准排水量:--

原长 / 宽:22米 / 32米

沉船深度:9-19米

来自美国缅因州普斯威尔(Harpswell,MA)年轻的陆军航空队中尉查尔斯诺顿(Charles E. Norton)做为B-17重型轰炸机的机长,虽然总共只经历过1个月的实际战斗生涯,但是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获得了包括美军第2高级勋章“杰出服务十字”(DSC)和第3高级勋章“银星”(S *** )在内的10个奖项。在1942年的9月30日,诺顿刚刚在一周前过完了自己的24岁生日,此时却蜷缩在瓜达尔卡内尔岛丛林中的日军营地里,眼睁睁的看着一个日本军官向他挥起了屠刀……

↑ 诺顿中尉 来源:Honorstates.org

做为B-17重型轰炸机的机长,他为什么会出现在“瓜岛”日军控制区的丛林里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诺顿中尉的故事,以及今天“瓜岛”北岸深受潜水员喜爱的潜水点“B-17”的来历吧。

熟悉空军发展历史的人不可能不知道“B-17”系列轰炸机的大名。正是这型轰炸机充当了二战美军战略轰炸的中流砥柱,吹响了新时代的号角,为美军之后建立独立空军打下了最早的经验基础。“B-17”系列作为重型轰炸机虽然造价高昂,但是在二战中产量依然高达12,731架之多!广泛参与了大量战斗任务。

↑ 战争结束之后的1946年,拍摄于亚利桑那州金曼陆军训练机场(Kingman AF)的废弃品掩埋场中的大量剩余B-17轰炸机正在等待民间买主,根据已知的记录,这里的B-17中除了1架被收藏家购得之外,其它最终均被废弃拆毁 来源:ParaMike46

然而有趣的是,与它巨大的数量和广泛的使用程度相比,今天在潜水员能够访问的深度见到的B-17残骸却并不多。这一方面是因为使用B-17进行战略轰炸的主战场是在欧洲的陆地上空,另一方面也跟它的运用方式和体积重量相关。目前位于“瓜岛”北岸边的这架名为“打小日本的贝西”的B-17轰炸机残骸,因为主要部分相对完整、周围的水下环境良好,因此跻身全球最著名的几处水下B-17轰炸机残骸之列。

“打小日本的贝西”机身编号“41-2420”,简称“420”号,是一架B-17E型轰炸机。这个型号实际上是B-17家族中之一个成熟的、大规模生产的型号,总共建造了512架。而在此之前从波音公司自己建造的299号验证机,到BY-17和BY-17A这3型验证机,再加上正式列装部队的B-17B、B-17C和B-17D型,总共也只建造了134架。

↑ 各型号B-17轰炸机对比 来源:1945年8月《Popular Science》战时加刊

B-17E大幅改动了自原型机以来的设计,比上一代增长了10英尺,重量增加了20%。最主要的改进包括增大了垂直和水平尾翼的面积,更换了革命性的拥有涡轮增压器的R-1820型发动机。在武装方面则新增了机尾机枪、驾驶舱后座上的电驱机枪塔以及逐渐开始装备机腹球型机枪塔。正是有了这些加持,大大增加了B-17的生存能力,终于使远程日间战略轰炸成为可能。

↑ 编号为“41-2393”的第1架B-17E型验证机正在进行试飞 来源:USAF

我们的主角420号B-17E轰炸机在1941年11月7日从波音公司西雅图工厂下线,并被交付给了美国陆军航空队,此时距离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已经仅仅剩下不到一个月时间了。这架飞机的机长便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诺顿中尉,他带领机组接收了飞机之后就立即飞往盐湖城,然后经麦克莱伦机场(McClellan AF)抵达克拉门托航空站(SAD)。

诺顿机组及飞机在珍珠港遭到偷袭的前夕被分配到夏威夷航空队(Hawaiian AF)第11轰炸大队(11th BG)的第50侦查中队(50th RS)。它在瓦胡岛上更大的希可姆陆军航空基地(Hickam AFB)进行了重新涂装。新的涂装包括由深绿、橄榄色和茶色组成的三色迷彩机身以及浅灰色机腹。

↑ 夏威夷航空队的特色B-17轰炸机三色迷彩涂装 来源:WWIIplanes

此时预感到战争将可能会降临的美国陆军航空队在夏威夷已经停放有数十架不同型号的B-17轰炸机,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只不过它们中大部分都是在这里临时停留,将来计划会被派往菲律宾,虽然历史已经不允许他们这样做了。12月7日大批日军舰载机空袭了希可姆基地,不仅机场上被紧密排列在一起的飞机遭到了不小的损失,就连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的伤亡都达到了492人之多。不过诺顿机组和他们的420号B-17E轰炸机却很幸运的躲过了一劫。

↑ 日军偷袭珍珠港时,被击毁在希可姆基地的一架编号为40-2074的B-17C型轰炸机 来源:Tai Sing Loo

珍珠港遭到偷袭之后,美军紧急疏散了集中在希可姆基地的飞机,于是第50侦查中队被转移到了瓦胡岛上的卡胡库陆军机场(Kahuku Army AF),并以此为基地开始密集执行对夏威夷周边海域的侦查警戒任务,一直持续到了12月底。

感谢您支持原创,反对抄袭,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小宁的酱油工厂》(微信号:XiaoningTang)阅读更多文章

1942年初,随着美军全面进入战争状态,夏威夷的陆军航空队组织架构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420号机从1月开始转隶11轰炸大队的第42轰炸中队(42nd BS)。这次调整之后不久,整个夏威夷航空队也在2月初被改组为陆军航空队第7航空队(7th AF),并且投入到了尽一切努力应付日军下一次进攻的准备工作之中。虽然此时美军已经认识到使用重型轰炸机高空水平轰炸航行中的舰艇效率非常低,但是碍于军事资源的相对匮乏,因此还是希望以B-17为主的重型轰炸机部队可以利用航程优势,在决战前对敌舰队进行侦查和干扰。

↑ 1942年6月,B-17E型轰炸机正在从中途岛机场起飞 来源:Cdr. John Ford

预料中的日军进攻最终在1942年的6月发生在了中途岛方向。第42中队奉命调派了4架B-17轰炸机驰援中途岛,不过我们的420号机和诺顿机组却并不在此行列之中。但是他们也并没有错过很多,因为虽然在中途岛战役中B-17机群多次起飞轰炸日军的航母机动部队和输送部队,但是在整个战役中该型飞机所投下的炸弹无一枚命中,以实际行动再次证明了重型轰炸机并不适用于反舰任务。

↑ 正在躲避B-17轰炸的日本航母“飞龙”,可以见到多组投弹后形成的水柱 来源:USAF

经过中途岛战役阻止了日军在中太平洋上的扩张之后,美军开始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了南太平洋。特别是在7月4日侦察机发现日军开始在“瓜岛”上修建机场之后,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美军决定将第11轰炸大队调往南太平洋方向的第13航空队(13th AF)麾下。其中第42轰炸中队拥有9架改装了新式球形机枪塔的B-17E轰炸机,因此被首先抽调飞往南太平洋。

↑ 出现在“瓜岛”的第11轰炸大队B-17E轰炸机“老女人”号(Old Maid),依然在使用夏威夷航空队特色的迷彩涂装 来源:Academy Model

我们的诺顿机组驾机随中队在7月18日从瓦胡岛卡胡库陆军机场起飞,经停圣诞岛(Christmas Is.)、坎顿岛(Canton Is.)、斐济的楠迪(Nandi,Fiji),最后终于在7月22日抵达位于“瓜岛”东南方向1300公里远的新科里多尼亚(New Caledonia),在第13航空队指挥部驻地盖亚克斯平原机场(Plaines des Gaiaes AF)休整。从7月24日开始,该中队还派出飞机对附近海域进行巡逻。诺顿中尉的420号机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获得了“打小日本的贝西”这个昵称。

↑ 盖亚克斯平原机场遗址(远处露出黄土的林地),这是一座战时临时修建的机场,战后即被废弃,如今仅剩下一座纪念墙以及树林中不时可见的废弃军用物资 来源:New Caledonia Touri ***

在盖亚克斯平原机场停留了两周之后,随着美军发起在“瓜岛”和图垃吉岛的两栖突击行动,第42轰炸中队也奉命分批飞往更靠近“瓜岛”的瓦努阿图。包括诺顿机组在内的两架B-17E更先行动,他们在8月5飞往库马克(Koumac),然后于8月7日在代号为“纽扣”(BUTTONS,圣埃斯皮里图岛)和“玫瑰”(ROSES,维拉港)的两座陆军机场设立了前沿基地。但是事实上当地的机场保障能力很差,除了随机前往的少量地勤人员以外,大部分人力和物资都需要当地的地面部队协助提供。

诺顿机组从这两处机场出发执行了几次巡逻任务之后,终于在8月24日迎来了之一次实战。他们在巡逻日军后方的吉佐岛(Ghizo Is.)时在码头内发现了1艘日军驱逐舰。“打小日本的贝西”号经过两次投弹,共投下了3枚500磅炸弹但是却无一命中。此后在他们返航时,还一度遭到了日军战斗机的短暂追逐。

↑ 第11轰炸大队的一架B-17E正在轰炸吉佐岛上的日军设施 来源:Warfare History Nerwork

4天之后,“打小日本的贝西”号又在8月28日进行巡逻飞行时发现了3艘漂泊在大海当中相距约3公里的日本救生艇,显然他们是某艘沉没不久的日本舰船或者大型飞机上的幸存者。诺顿机组立即降低高度,使用机枪对这些救生艇进行了多轮扫射。不过看起来B-17的自卫火力似乎并不能胜任空中炮艇的工作,尽管进行了长时间的射击也未能击沉任何一艘救生艇。

在9月5日,由于420号机需要接受检修,诺顿机组改为驾驶213“狼队”号B-17E出发执行任务。这次他们在海上发现了3艘日本驱逐舰,于是立即开始进行轰炸。213号机这次又投下了4枚500磅炸弹却依然还是无一命中,反而还遭到了“密集的”高射火力反击。只不过这些7.7毫米子弹和20毫米炮弹的威力实在有限,无法对高空飞行的B-17轰炸机造成任何实际威胁。

↑ 诺顿机组临时驾驶的41-9213 “狼队”号( Los Lobos)的机首喷绘(可惜“打小日本的贝西”号的机首喷绘没有被照片记录下来) 来源:B-17 Bomber Flying Fortress - the Queen of the Skies

随着美军地面部队在“瓜岛”亨德森机场周围初步建立起“隆加防御圈”(Lunga Perimeter),陆军航空队决定实施一个疯狂的想法:如果能让巨大的重型轰炸机直接从距离前线仅仅几公里的亨德森机场起飞,它们就可以将侦查范围扩大到日军后方的主要增援补给基地肖特兰群岛(Shortland Is.)和布干维尔岛(Bougainville Is.),为整个战役赢得至关重要的主动权。于是在9月6日,诺顿机组就在P-400战斗机(P-39“空中眼镜蛇”战斗机的简配外销型号)的护航下抵达“瓜岛”上代号“眼镜蛇”的机场(CACTUS,即瓜岛亨德森机场)。事实上当时亨德森机场并不适合B-17这样巨大的轰炸机,不但跑道长度并不能满足要求,而且岛上当时也并没有掩护和支持大型轰炸机的能力,更不用说整个机场还在不断的遭到日军各种炮火和空袭打击。因为这样的原因,所有在亨德森机场执行了任务的机组都会被美军认定是“在作战行动中表现出超于寻常的勇气”。

↑ 第11轰炸大队的B-17E “暴躁海狸”号(Eager Beavers)正在扩建后的亨德森机场主跑道上滑行 来源:National Archives

初到亨德森机场的第二天,诺顿机组就执行了深入日军大后方的巡航任务。他们根据命令没有携带任何炸弹,以便减轻重量和延长滞空时间。诺顿机组在这次巡逻中于所罗门群岛圣伊莎贝尔岛瑞卡塔湾(Reykata Bay)发现了7艘日军登陆艇及1艘鱼雷艇。他们再次下降高度,使用机枪对这些船只进行射击,然而就跟之前一样,经过了20分钟的反复扫射之后,机组依然没能观察到明显战果。就在这时从附近突然冲出来1架日军的4引擎大型水上飞机,不容分说的就对着诺顿机组的B-17E倾泻了火力。213号机瞬间多处中弹,油箱受损、1号引擎也燃起大火,只好放弃攻击返航了。这也是从“瓜岛”起飞的美军重型轰炸机最早的空战纪录之一。

感谢您支持原创,反对抄袭,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小宁的酱油工厂》(微信号:XiaoningTang)阅读更多文章

两天之后,诺顿机组驾驶213号机再次执行任务时,发现一座岛屿上有大型水上飞机正在燃烧,经过辨认是一架己方的BPY“卡特琳娜”水上飞机(BPY Catalina)。紧接着他们就又在附近空域发现了1架日军的大型水上飞机(川西“二式大艇”),并立刻与之展开了空战。战斗中诺顿机组多次命中日机,但是日机防护能力极强,不但没有丧失战斗力还反而对诺顿机组发起了反击。结果在战斗中213号机的机尾和两翼都被20毫米炮弹击中,球形炮塔被击毁,机身被击穿6处,2号引擎也被击中两弹。

↑ B-17正在击落川西“九七大艇”,如果面对的是装甲更强的川西“二式大艇”的话,B-17在空战中就凶多吉少了 来源:The Aviation Geek Club

9月13,诺顿机组终于回到了420号“打小日本的贝西”机上,这次他们与213号一起奉命起飞拦截日军的飞机,但是编队搜索了5个小时依然没有发现目标,只得返航。随后他们又在9月17日和21日两次与445、426、213号机一起组成4机编队执行了对日军后方瑞卡塔湾的侦查任务,此时由于机组的多次 *** ,他们被允许携带半个基数的300磅炸弹。在执行任务中诺顿机组的飞机遭到机枪和自动高炮的密集射击,但是没有造成什么值得一提的伤害。

↑ 3架编队飞行的B-17E型轰炸机 来源:USAF

9月22日,庆祝了自己24岁生日的诺顿中尉带领机组驾驶着“打小日本的贝西”再次与445、426、213号机一起起飞侦查日军在布干维尔岛附近的肖特兰锚地。本来以为这只是又一次正常的任务,然而他们不知道此时日军大本营已经判断“瓜岛”将成为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因此准备下血本将精锐的第2、第38两个师团整个调派到“瓜岛”。此时,第2师团的部队正在肖特兰秘密集结,准备换乘军舰通过“鼠输送”(东京快运)登陆“瓜岛”。在这个紧要关头,布干维尔岛周围的日军防空力量自然也得到了大幅加强。

第42轰炸中队的4架B-17E编队抵达目标上空,试图对停泊的日军输送船团投弹时,突然从前方和两侧冲出20余架日军的“零”式舰上战斗机,双方立刻爆发了一场空中大乱斗。经过混战之后,编队声称击落了两架“零式舰战”,并且投掷的炸弹可能命中了一艘输送船。然而位于队尾的“打小日本的贝西”号却遭到了日本战斗机群的重点围攻,渐渐的掉了队。

↑ 书刊封绘上,一架来自亨德森机场的B-17E正在遭到“零式舰战”的围攻 来源:《B-17 Flying Fortress Units of the Pacific War》

编队其他3架飞机最后1次看到“打小日本的贝西”号的时候,它已经伤痕累累、拖着长长的火焰下降到了海面高度,但是还依然在试图用机枪驱逐后边追赶的一大群“零式舰战”。到了第二天,返回了基地的3架B-17E中状况较好的两架再次飞往布干维尔岛方向搜寻“打小日本的贝西”号的下落,但是却一无所获。

显然,根据友机报告当时的情况,一架重伤的轰炸机失去了编队友机的交叉火力掩护,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能从敌方战斗机群手中死里逃生的机会了。于是在24号当天第42轰炸中队的日志中,当值军官额外打印上了一句“飞艇420,诺顿中尉,从该日起诺顿中尉及机组被正式报告为失踪,未能再被发现。”在这句话的下方还有一行手写的文字“该飞艇曾被零式机群重创,剧烈燃烧”。就这样,诺顿机组在事实上已经被所在部队判定为阵亡了。

↑ 日志中关于诺顿机组失踪的记载 来源:第42轰炸中队日志

在“瓜岛”战役期间,美军没有找到过诺顿机组以及“打小日本的贝西”号的任何线索,都认为他们一定是被击毁坠落在了日军后方的某处水域。于是到了战役尾声,美国陆军为机组成员追授了荣誉,每个人都获得了优异飞行十字勋章(DFC)和紫心勋章(PH),只有诺顿中尉被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亲自追授了美国陆军第2高级别的“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和紫心勋章。

在罗斯福总统签署的《美国陆军南太平洋地区第27号令(1943)》中写道“根据1918年7月9日国会授权,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自豪地向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尉查尔斯埃德温诺顿中尉(编号:0-416333)颁发杰出服役十字勋章,以表彰其在面对武装敌人的军事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非凡英雄主义精神。他在第13航空队第11轰炸大队(重型)第42轰炸中队担任B-17重型轰炸机的军官时,于1942年9月2日(原文如此,疑似笔误)参加了针对西南太平洋战区敌方目标的轰炸任务。诺顿中尉在任务中表现出的个人勇气和对职责的热兢奉献精神体现了在美军中服役的更高贵传统,并为他本人及第13航空队乃至美国陆军航空队赢得了巨大荣誉。”

↑ 诺顿中尉的另一张证件照 来源:valor.militarytimes.com

事实上,当时美军还并不知道诺顿中尉所做出的一个“奇迹”。直到1944年1月,在已经成为美军后方的“瓜岛”上,美海军第61工程营偶然在多莫湾(Domo Cove)海岸边的水下发现了一架B-17轰炸机的残骸。经过潜水调查,他们发现这架编号“41-2420”的飞机布满了弹孔、机翼后方的机身上有一处爆炸造成的大洞、机尾和尾机枪塔都被严重烧毁,右侧机翼几乎被打断仅剩一小段金属相连,左侧机翼1号和2号引擎之间还有一个大洞。飞机上的炸弹已经用尽,而降落伞包只剩下4个还放在原位。

显然,这架由诺顿机组驾驶的“打小日本的贝西”号曾经在空战中遭到了重创,只不过当年他们并没有像大家推测的那样坠毁在远离“瓜岛”的日本后方,而是奇迹般的带着致命重伤,甩掉了大批“零式舰战”的追击,坚持飞行了长达数百公里之远,最后神奇的返回到了“瓜岛”并在距离“亨德森”机场仅10余公里的岸边迫降。可以想象,死里逃生的机组当时可能已经在欢呼“劫后余生”了。只是非常可惜美军并没有料到他们还能飞回来,因此根本也没有试图冒险在“瓜岛”附近开展搜索,让这些借助神迹返回的机组人员最后却只能在茫茫大海上自生自灭。

↑ 描绘B-17与“零式舰战”空战的绘画作品 来源:Pethucos

有了这个惊人发现之后,美军进行了细致的调查,随即又找到了更多的线索,证明至少有两名乘员在迫降之后成功登上过“瓜岛”,即机长诺顿中尉和炮手奥斯本中士(Sgt. Bruce W. O *** orne)。机长诺顿登上“瓜岛”的位置处于日军控制区,但是他依然在日军阵地后方坚持了1周之久(这么看确实无愧于杰出服役十字勋章了),直到9月30日才被日军抓获。一个名为武田的日军中尉在这一天报告俘获了名为诺顿的美军飞行员,但是根据记录他在被移交给上级的时候就已经死亡了。美军判断通常日军这样的记载意味着诺顿中尉是在被后送前就遭到了前线日军的私自处决。诺顿的遗骸从来没有被发现过,不过搜索人员却在瓜岛上发掘出了一颗带有另一名机组人员奥斯本中士身份牌的骷髅,证明他也在迫降后来到了岛上。由于有骸骨为证,奥斯本是唯一得以被美军认定为“阵亡”而不是“失踪”的机组成员。

↑ 奥斯本中士 来源:Honorstates.org

美国海军对飞机残骸中的物品也进行了整理,搜集到了猎刀、M1911手枪、金丝框眼镜、刻有诺顿名字的杯子、救生衣、未使用的二氧化碳灭火器以及日军射入机内的不少7.7毫米口径子弹!最后美军曾经试图打捞回收飞机残骸,但是在作业当中机身从球形机枪塔处发生了断裂,最后只有机尾被打捞出水。尽管整架飞机的中前部都被完整的留在了海底,不过美军依然还是在1944年10月将残骸标注为“已打捞”。到了1946年战争结束后,所有失踪的机组都被认定为“推定死亡”,并将名字刻上了马尼拉美军公墓的纪念碑。

↑ 马尼拉美军公墓纪念碑上刻写的诺顿机长的名字,注意此处的军衔为上尉 来源:valor.militarytimes.com

今天的“打小日本的贝西”号残骸已经成为了瓜岛北岸颇有名气的潜水点之一,通常被称为“B-17”潜点。这里距离首都和国际机场的交通都还算便利,当地也曾经有潜水业者经营,但是疫情之后暂时尚未恢复。由于它与“九州丸”、“笹子丸”等日本沉船很近,因此经常会被作为一次深入沉船潜水之后相对容易的第二次潜水的目的地。

目前这架重型轰炸机位于一处海底斜坡上,主体大致位于15米左右深度,左侧机翼处深度大约19米,而右侧机翼则位于大约9米位置。海底以细沙为主,因此虽然这里正常情况下的能见度都在至少15米以上,但是当遇到人为搅动的时候却很容易造成扬沙,导致能见度剧降。因此很多潜水员会抢先在飞机周围拍照,然后才靠近探索或者穿越残骸,以免吹起的泥沙会影响能见度。

↑ 1998年B-17潜点的地图,当时的残骸比今天更完整 来源:Michael McFadyen's Scuba Diving Web Site

由于残骸距离海岸很近,因此与周围的日本输送船残骸潜点一样,潜水员既可以从潜水船入水,也可以从海岸步行穿过一片大约几十米宽的浅水珊瑚礁区后直接下潜。采用后者的潜水员还可以在途中看到美丽的珊瑚群和诸如花园鳗等有趣的海洋生物。

目前这架B-17E残骸除了尾部以外的大部分机身以及两侧机翼和全部4个引擎都基本完整,只有断裂处的球形机枪塔落在了沙地上。机体表面覆盖着一些珊瑚和小型海洋生物,但是大部分结构细节依然较为清晰。残骸周围的鱼类非常丰富,主要以绸鱼和蝶鱼鱼群等为主。

↑ 今天的“打小日本的贝西”号残骸 来源:Situation Room

飞机的机鼻观测窗部分由于迫降时的冲击而严重破碎,经过长年的水下弃置其内部的设备也损毁严重,难以辨认太多细节。位于机鼻上方的驾驶舱顶部也已经垮塌,潜水员可以直接进入内部。这里的细节保存的要好得多,正副机长的座椅和操纵杆、油门推杆都在原位,仪表盘虽然已经脱落到了一边,但是上边的很多仪表都还清晰。

↑ 飞行员座舱内正副机长的操纵盘。下方是珊瑚覆盖的油门推杆,后边还可以看到脱落的仪表盘 来源:Diveplanit

由于机身内部相对狭小,所以进行内部穿越并不容易。比较可行的路线一般是从驾驶舱后方的舱门进入机身内,经过无线电员的座位以及炸弹舱,然后从后方机身断裂的位置离开封闭空间。

感谢您支持原创,反对抄袭,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小宁的酱油工厂》(微信号:XiaoningTang)阅读更多文章

机翼上的4部引擎在水下看起来非常巨大,状态保存的相对较好。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除了右侧3号引擎以外,其他引擎上的大部分叶片都没有发生弯曲,进一步证明了飞机入水时很可能大部分螺旋桨都没有处于高速旋转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近些年沉重的引擎开始逐渐从原本的位置脱落,已经有一部分被淤积的泥沙覆盖,有的螺旋桨叶片也开始掉落。

↑ 右侧机翼上脱落的引擎和螺旋桨 来源:Nigel Marsh

除了掉落在后方的球形机枪塔以外,位于驾驶舱后方的顶机枪塔也依然处于当年的状态,紧挨着破损处的边缘,较为容易辨认。虽然机枪塔倾斜的越来越严重,观测窗玻璃也已经破碎,但是两支“勃朗宁”机枪依然生动的再现了当年空战的激烈情景。

↑ 顶部的机枪塔 来源:Diveplanit

关于“瓜岛”北岸的“B-17”潜水点的历史和潜水情况就为您介绍到这里了,下一期将继续为您介绍位于同一水域的沉船潜水点——日本陆军输送船“笹子丸”,希望您会喜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8/604960.html

“铁湾遗魄(五)美国B-17E重型轰炸机“打小日本的贝西”号(B-17)” 的相关文章

司马懿一家都那么聪明 后代为何会选择一个傻子做皇帝

司马懿一家都那么聪明 后代为何会选择一个傻子做皇帝

对司马懿一家聪明绝顶,后代为何选弱智当皇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有很多奇葩的事情,让人想不通。比如老爸是一代明君,却把皇位传给一个傻儿子,是不是很奇怪?今天我们就讲讲这个故事,这位明君就是晋武帝司马炎,而那个傻儿子就是故事的主角司马衷了。司马炎是位命好而又宽...

李善长都已经辞官回家种地了 朱元璋为何还要杀他全家

李善长都已经辞官回家种地了 朱元璋为何还要杀他全家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76岁的李善长,已辞官回乡种地了,朱元璋为何还要灭他全家70余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1371年,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向朱元璋辞官回乡,开始在老家天天忙着刨土种地,不再过问朝堂之事,过起了采菊东篱下的日子。到了1390年,76岁的李善长,突然...

士燮执政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

士燮执政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

士燮(xiè)(137年-226年),字威彦,苍梧广信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士燮年少时师事学者刘陶,其后逐渐升任交趾太守。后被朝廷加职绥南中郎将,迁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在步骘接管交州时积极配合,归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

曹操到死都没有对司马懿 曹操是下不了手还是另有打算

曹操到死都没有对司马懿 曹操是下不了手还是另有打算

曹操临死前为何不除掉司马懿?曹操是怎么想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说到三国时期曹魏大老板,也就是曹操,或许让无数人一下子便想到了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此话乃是曹操所讲。曹操这句话虽然已经说了将近2000年了,但是从他的这句话...

锦衣卫在明朝时期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有何不同

锦衣卫在明朝时期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有何不同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明朝历经二百多年,锦衣卫从设置始期开始,其权力逐渐发挥着演变,对其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时期。在此六个不同的时期,锦衣卫的权力潜移默化地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时而递增,时而递减。而随着权力的变化,在行使运...

李自成攻城前崇祯明明有南迁的时间 崇祯为何拒绝南迁

李自成攻城前崇祯明明有南迁的时间 崇祯为何拒绝南迁

对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前,崇祯帝为何拒绝了南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崇祯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从哥哥明熹宗的手上接过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继位之后他一方面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试图中兴大明;另一方面,他疑心重重,频繁更换和滥杀大臣,以致众叛亲离。可以说崇祯帝一...

张廷玉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张廷玉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说起张廷玉这个人,可能大家不是太熟悉,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张廷玉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礼遇,而且是大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文臣,可见其在天子心目中的地位。但晚年的张廷玉却因为自己的小小“瑕疵”而酿成大错。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君要...

许褚作为曹操的贴身保镖,为什么没能得到一个好结局呢?

许褚作为曹操的贴身保镖,为什么没能得到一个好结局呢?

很多朋友都想知道许褚作为曹操的贴身保镖,为什么没能得到一个好结局呢?这是因为识时务者为俊杰,不管之前曹操多么喜爱许褚,在掌权人改变之后,许褚就必须要改变自己的处事原则,不然的话,根本没办法得到新任掌权者的喜爱。原本许褚就是一个响当当的英雄豪杰,后来被曹操发现并带到自己身边。许褚的英勇无畏使得他很快被...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