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里,他是曹魏真正的奠基者,临死前因何除去司马懿
这个道理比较简单,不需要太多文字解释,曹操没有杀司马懿的理由,必须留一个人下来辅助对抗诸葛亮。曹操在世时,司马懿藏得很深一方面,曹操在的时候,司马懿没有什么非份之想,只是想一心辅佐曹氏一家,为其出谋划策,即使有不才之心,司马懿也掩盖得非常好,基本上不露什么马脚。
曹操虽然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但是司马懿一直跟着曹丕混,表现得很不错,无论从能力还是气质是,曹丕还是可以控制住司马懿。司马懿在曹丕手下了是中规中矩,不敢有什么想法。所以,曹操一看,自己的儿子能驾驭得了司马仲达。也就放心地去了。事实证明,曹丕在位时,司马懿也确实不敢有什么反叛的举动。
只不过,曹丕活的时间太短了,司马懿篡位的诱因曹丕从当上魏王,到当魏文帝的这段时间里做了两件事:之一件事就是把曹植、曹彰等兄弟全部赶回封地,还派人对他们严加监视。接着,曹丕又杀了曹植的亲信丁仪、丁廙兄弟。但曹丕还是不能放心,他始终把自己的弟弟们幽禁在封地,不许他们自由行动。
曹丕的这种做法导致了他本人以及后继皇帝的孤立,这也是曹魏走向衰退的原因之一。让司马懿夺位时,没有曹家兄弟出来帮忙。即使曹丕命短而死,明帝曹叡二十四岁即位,司马懿也没有造反之心,可是后明帝也没活多久,而且比较荒淫,所以,35岁就死了。
明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太子曹芳即位。明帝的皇子皆早夭,曹芳不是明帝亲生,据说家系不明。这也一直是明帝的一块心病,他在病重时选了曹爽和司马懿来辅佐幼小的曹芳。曹爽是曹氏一族的实权派人物曹真之子。明帝本来打算让曹操之子,与自己从小关系亲密的燕王曹宇当曹芳的监护人。
但是近臣刘放等人以反对皇族参政为由,而是推荐曹爽当监护人,又把灭公孙渊后一直驻扎辽东的司马懿紧急召回。这就是以曹爽为中心的曹氏一族和以司马懿为中心的官僚势力争权夺利的开端。这简直是逼着司马懿篡位,因为,皇帝年幼。曹爽本为 *** 公子哥,其亲信也多为一些自诩为名士的轻佻浅薄之士。
其中何晏是后汉末期外戚何进的孙子,因其母后来成为曹操的侧室,所以从小在宫中与曹操之子一起长大。曹爽及其党羽亲信,操纵着年幼的皇帝,屡改制度,并擅自伐蜀给魏带来巨大损失。这些虽然司马懿都看在眼里,但他却尽量回避与曹爽发生争执。司马懿诈称有病,不问政事,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但是曹爽阵营并没有完全放松对司马懿的警惕。其实,曹爽的所做所为,其实也是不得人心的。由于司马懿演技太好,骗过了曹爽。最终司马懿选择了篡位因此,曹芳即位十年后的正始十年(249,后改为嘉平元年),司马懿终于开始行动。这年正月,曹芳往高平陵祭拜明帝,曹爽等随行。
司马懿趁机以皇后之命关闭城门,宣读历数曹爽罪状、要求即刻罢免其职的上奏文。曹爽在城外听到这个消息一时束手无策。亲信桓范劝曹爽带皇帝去许都,以天子之名号召全国对抗司马懿,曹爽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放弃抵抗向司马懿投降。从小娇生惯养没吃过苦的曹爽,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被砍头。
司马懿先把他们一族锒铛关起来,不久就找借口将曹爽及党羽亲信夷灭三族。事后司马懿被任命为宰相,但他却固辞不就。但是毋庸赘言,司马懿此时已重归政界,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与曹爽关系亲密,也是曹爽姻亲的夏侯霸就是在这个时候亡命蜀国的。曹操生前不杀司马懿是情理之中,曹丕、曹叡时期,司马懿都被控制住,到了曹芳,一方面年幼,另一方面草包曹爽的不才,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让司马懿自己想不造反都难。关键还是曹氏家族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