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民族创意多——苏联红军的37毫米工兵锹迫击炮
RM37 37mm工兵锹迫击炮是毛子用来加强基层火力的一种班用武器。该武器具有两种用途,既可以当作铁锹也可以当作迫击炮使用。很轻便简单可以由一个士兵携带并使用。不过没有瞄准装置,士兵只能将迫击炮口对准目标进行概略瞄准射击。这款迫击炮是苏联人为了加强班组火力强度的一种尝试,当时的苏军重火力不缺但是步兵支援火力还是比较贫乏的,战争初期一般士兵能够依靠的火力支柱,除了装在轮式枪架上的马克沁M1910水冷机枪与DP-27轻机枪外,也就是手里的RG-42手榴弹了;于是在1939年苏联批准了这款口径为37毫米超轻型两用型迫击炮。
RM37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旨在摧毁位于空旷地区的敌对目标(战壕,沟渠,建筑物,坑,灌木丛等)打击消灭敌方人力,摧毁机枪,迫击炮和火炮。
37毫米工兵锹式迫击炮全重2.4公斤,结构十分简单,共由三大部分组成,每部分都身兼双职,如锹把套塞兼作迫击炮支架,锹把兼作迫击炮身管,锹体兼作迫击炮底座板。炮管部分全长400毫米,发射的炮弹初速65-70米/秒,射程在60米至250米之间,战斗射速约30发/分。
这种炮发射的37毫米小炮弹全重约0.5公斤,只有一种榴弹类型。虽然体形不大,但也是专门研制的,同样五脏俱全。其结构与普通迫击炮弹类似,由引信、装药、弹体、尾管和基本药管组成,区别只是没有附加药包,发射动力完全来自于基本药管。其弹体为铸铁铸造而成,表面光滑,不像普通迫击炮弹那样加工有闭气槽。弹体内部装填有 *** ,由拧在弹体前端的M-50机械式引信引爆。
这种炮虽然个头很小,但发射时同样要构筑发射阵地。先发挥其铁锹功能,挖掘出能够容纳锹体的底座板坑,朝向使用者一侧更好挖成与水平地面成45度角的斜坡,这样炮管可以以45度更佳发射角发射,同时炮管与后座板夹角接近垂直,有效避免滑动。然后从炮管中抽出支架卡在炮身上并锁定,支架下部插入地面固定。发射时必须避免炮管以小于45度角进行发射,否则既容易导致后座板滑动,同时也降低了炮弹装入后下降速度,导致不发火现象。
平时携带时,将迫击炮支架收纳于炮管中,整个还原成工兵锹模样,然后装入专门的帆布携行袋中,挂在腰后携带。而专用的37毫米小炮弹则有一种特殊的携行具,由一套肩带和腰带组成,腰间共有15个独立的铁皮筒,每个内装一发炮弹,筒口有一个弹簧片固定住。
1939年7月,工兵铲迫击炮开始批量生产。苏军刚刚经历了令人恐惧的大清洗,超过3万名军官被关进监狱或被处决。1939年11月,苏芬战争初期,这种迫击炮就被送往卡累利阿前线进行实战检验。尽管苏军派遣了大量军队参战,但是关于这种工兵铲迫击炮的实战信息却很少。总之,这种迫击炮在前线的表现可以用乏善可陈来形容。炮弹落入泥泞或积雪中,影响了炮弹破片的有效杀伤半径。另外,该炮没有设计专门瞄准具或辅助瞄准装备,射角和射击方向完全依靠使用者自行把控,并依据实际弹着点进行修正,由于使用者缺乏经验和紧张因素,常常不能准确地进行瞄准,进一步降低了这种迫击炮的效能。
考虑到与50毫米PM-40小口径迫击炮相比,这种工兵锹式迫击炮各方面性能均处于劣势,导致1941年底就停止生产和使用,苏 *** 而大量生产和装备PM-40,只有空降兵部队仍保留少量工兵锹迫击炮。虽然退出了正规军,但是还有不少该型迫击炮装备给敌后作战的游击队,在游击战这个新舞台上,这款炮可以说如鱼得水,敌后游击战作战范围恰恰都是近距离交火,而且面对的也是拿着轻武器的敌军,这种类似于“枪榴弹”与“重掷弹筒”超轻迫击炮符合,快打,快收,快藏的游击战原则,所以这种武器反而受到了游击队员的热烈欢迎,由此可见没有糟糕的武器只有不会使用武器的指挥官。
有趣的是,在50年之后这种设计居然一度复活。俄国在40毫米GP-25枪挂榴弹发射器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工兵锹榴弹发射器,外形颇具现代感。与其前辈37毫米工兵锹迫击炮一样,它的锹柄也是作为发射管,不过因VOG-25榴弹的发射原理不需要太长的身管,发射管口部还必须接有一截塑料手柄,才能在其当锹使用时握把有足够的长度。这种工兵锹榴弹发射器全重2公斤,初速和更大射程与GP-25枪挂榴弹发射器基本一致,甚至可以利用锹头抵肩对近距离目标进行直射,身管一侧也加上了专门瞄准具,综合性能远远超过37毫米工兵锹迫击炮。不过,由于GP-25枪挂榴弹发射器其性能已经足敷使用,这种工兵锹榴弹发射器只好停留在样品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