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秦国之一个黄金时代-秦穆公登场,启用百里奚,终成春秋霸主

中国历史3周前 (09-05)130

内忧外患——秦国面临的之一次危机

历史上,大多被提及的权臣,特别是在皇帝年幼的情况下,都不是什么好人。秦宪公继位后,大庶长弗忌等权臣的真实面目慢慢展现出来,在他们的唆使下,长达三十六年时间没有与西戎爆发过大规模战争的秦国,开始了新一轮的与西戎之战。

公元前714年,即秦宪公二年,秦军派兵大举进攻毫戎(西戎的一支)的荡社。第二年,秦军与毫戎交战,毫戎首领毫王战败逃亡到西戎,荡社被秦军所攻灭。公元前704年,即秦宪公十二年,秦宪公再次派兵攻打西戎小国荡氏,没过多久,荡氏就被秦军收入囊中。

即使秦国的文化相对落后,被东方诸侯们视为蛮夷,但这掩盖不了秦国在西方的战斗中,对捍卫中原文明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的西戎势力分布十分广泛,与东方诸侯的势力纵横交错,秦军在伐戎的战争上取得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十分惊艳。

公元前704年,秦宪公去世,终年二十一岁。秦宪公的早逝、权力的诱惑,注定了秦国国内将面临一场政局动荡。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宁公卒,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废太子而立出子为君。”秦宪公的长子早早就被立为太子,但权臣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这三人却大逆不道,废黜了太子,拥立秦宪公的幼子出子为国君。这三个人,果然不是好人。

年仅五岁的出子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安排登上了国君的宝座,只是这把椅子还没坐稳,又被三父等人搞的一次政变,从国君的宝座上拉了下来。更为过分的是,他们竟然派人暗杀了出子,出子仅仅在位六年便去世了,而这六年里,出子就是一个摆设,任凭三父等人摆布,是个可怜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三父要立住他佞臣的人设,一定要对出子痛下杀手。不过,在当时那个混乱的时代,弑君好似平常事。

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特点就是权力下移。周天子失势,权力下移到诸侯;诸侯失势,权力下移到大夫。因此,孔子才把这个乱世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

在出子被弑之前,卫国的州吁弑杀了卫桓公,鲁国的子翚弑杀了鲁隐公,宋国的华父督弑杀了宋殇公。后来的霸主晋国更是陷入半个世纪的内战,好几任晋侯都死于反叛者之手。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秦国爆发弑君事件也不足为奇。

出子死后,三父等人为了继续培养自己的傀儡,为了继续掌控秦国的权力,又把被废黜的前太子扶植为国君,即秦武公。

秦武公即位的年纪差不多也就十几岁,别看他年纪不大,心思却很细腻。特殊的经历,起起落落的过往,让秦武公的心智比同龄的人成熟很多。他学会了隐忍,收起锋芒,懂得隐藏自己的情绪,不动声色地培养着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95年,即秦武公三年,秦武公见时机已到,孤注一掷,绝地反击,以暗杀出子为由,将三父等弑君者一并诛杀,并且灭了他们的三族。真是一鸣惊人,一招制敌,一绝后患,秦武公是个狠角色。

解决了后顾之忧、乱臣贼子,秦武公开始了亲政之路。他先率军讨伐彭戏氏(西戎的一支),到了华山下,就住在平阳的封宫里;公元前688年,即秦武公十年,秦武公攻打邽、冀两地的戎族,取得胜利,占领两地的土地,并将这两地作为秦国的县,这是中国历史上之一次设立县制。

次年,秦武公又将杜、郑二地设立为县,同时灭掉了小虢国。这时秦国的国土,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关中的渭水流域基本上都是秦国控制的范围。

在秦朝历史上,秦武公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明君,他在位二十年间,为秦国开疆拓土,并设立县制,为后来秦国的郡县制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公元前678年,即秦武公二十年,秦武公去世,葬于雍邑的平阳。

秦武公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死差点儿毁了他的一世英名。他竟然用六十六个活人为他陪葬,这是何等的残忍!这无疑也暴露了秦国残酷的本性。直到秦武公去世,努力拼搏了将近一百五十年的秦国,终于从一个小小的附庸国,崛起成为西部的一方诸侯。

秦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唤白,为了避免权臣反叛弑君的悲剧再现,白并没有继承君位,而是被封于平阳。秦武公把君位传给了弟弟,即秦德公。

公元前677年,即秦德公元年,秦德公居住到雍城的大郑宫,并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鄜畤祭祀天地。第二年,秦德公下令在历法中设立伏日,农历六月三伏天的说法就是从秦德公时期开始的。

同年,君主的宝座还没坐热乎的秦德公去世,仅仅在位两年,终年三十四岁,秦德公的长子秦宣公继 位。秦国的实力以高铁的速度日益强大,周边的梁伯、芮伯等小国纷纷来朝见,以表对秦国的崇拜。

但是,自秦文公之后,秦国的国君都是在位很短时间便去世了。秦宣公同样也没活得久一点儿,他在位时间十二年,于公元前 664年去世。

秦宣公去世后,也没有将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他有九个儿子,但是因为年幼的关系,没一个可以继承君位的,秦宣公深知国君英年早逝,留下的幼子难堪大任,必会引起内乱。俗话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出于对国家的考虑,国君们就必须有所变通。

在嫡长子因年龄问题无法继承君位时,宁可传位给年长的弟弟,也不能让国家内政有所动荡。于是秦宣公临死前将君位传给弟弟秦成公。

秦成公继位后,还没来得及大展拳脚、发光发热,仅在位四年便去世了。秦成公的儿子也挺多,有七个,奈何个个年幼,难当大任。于是他效仿哥哥秦宣公,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弟弟,他就是秦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 主——秦穆公。

秦穆公登场——一位伟大的君主

秦穆公即位之时,作为秦国宿敌的西戎已经衰落,对秦国构不成任何威胁。但另一股势力悄然而起,并且成为秦国数百年的劲敌,这便是秦国的邻 居——晋国。

公元前672年,晋国伐骊戎,灭其君;公元前661年,晋国灭耿、霍、魏三国;公元前660年,晋国伐皋落氏(赤狄之一支)。晋国的彪悍作为,处处展示着强大的实力,战战彰显着无敌的勇猛。秦穆公刚刚坐上国君的宝座,就遇到如此火爆的强邻,怎么跟晋国好好相处,成为秦穆公上台后要处理的之一件大事。

秦穆公为了想出与晋国的相处之道,可谓绞尽脑汁。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朋友,为了秦国的霸业,秦穆公决定主动向晋国示好,并以联姻的方式缔结“秦晋之好”,诚意十足。

公元前656年,即秦穆公四年,秦穆公迎娶了晋献公的女儿,史称“穆姬”。这场政治婚姻虽然没有美好的爱情,却给秦穆公带来了一个美好的收获,他意外地得到了一位治国之才,此人便是被称为“五羖大夫”的百里奚(《史记·秦本纪》里记作百里溪)。

这位“五羖大夫”是真的了不得,凭借着智慧与才能,在秦国接下来的发展中,为秦国的崛起和六国的统一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础,堪称一代名相。

百里奚曾在虞国任大夫一职,以贤良著称,只可惜时运不济,遇到的国君十分昏庸,百里奚在虞国的日子不得志,白瞎了一身的才能。

当时晋国的头号敌人就是虢国,虢国虽小,但虢国国君的胆子却非常大,曾多次派兵攻打晋国,晋国可是军事力量很强大的国家,秦国都要忌惮三分,而虢国的君主在作死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晋国冷眼看着虢国的挑衅,心中已有自己的盘算,非要拔了虢国这颗眼中钉、肉中刺。为了一举灭掉虢国,晋国制订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作战方案,史称“假道伐虢”,就是借道虞国,出其不意突袭虢国。

晋国为了跟虞国“借道”,给虞国国君送去了白玉和良马,见钱眼开的虞国君主看到这些宝物,两眼放光,爽快地答应让晋国军队通过国境。百里奚赶忙上前劝阻,这“道”不能借呀,晋国可是虎狼之国,若是灭掉了虢国,那虞国离亡国也不远了。

可是贪财的虞国君主不听劝哪,眼里只有这些金银珠宝。百里奚捶胸顿足,恨铁不成钢,心里恨恨地说:“什么玩意儿!”不出百里奚所料,晋国派兵灭掉虢国后,顺手牵羊把虞国也解决了,动作干净利落。

虞国灭亡了,百里奚一下子从一国大夫沦为亡国奴,这落差不是一般的大。秦穆公这时应该站出来好好地感谢一下晋献公,晋献公没有发现百里奚的好,把他当作普通的奴隶打发到秦国去,充当女儿穆姬的奴仆。这对百里奚来说,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如此清高的一个人,怎么会忍受这样的羞辱?于是他决定途中逃跑,为自己的自由放手一搏。

从《史记·秦本纪》的记载来看,此时的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一位这么大岁数的老年人,开启了他的逃亡之路,可以想象是多么艰难。他一路奔波,好不容易逃到楚国后,还没等过境,在边境就被楚人给抓住了,真是从一个牢笼逃到了另一个牢笼。

按照《史记·秦本纪》中的记载:“穆公闻百里溪贤,欲重赎之。”秦穆公听说百里奚的才能,想以重金赎回百里奚。转而一想,又觉得不可行,如果以重金去赎,楚国一定会怀疑百里奚的身份,万一楚国也知道了百里奚的潜在价值,不肯放人怎么办?

秦穆公思来想去,决定以低价,派人对楚王说:“吾媵臣百里溪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史记·秦本纪》)楚国哪会想到,一个老人还能有这么大的用处,只当百里奚是个普通的奴仆,收了五张黑公羊皮,随即高高兴兴地把人放了。后来楚国知道了百里奚的能力,不知道心里是不是悔恨极了。秦穆公以五张羊皮换回了百里奚,而百里奚“五羖大夫”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百里奚回到了秦国,秦穆公还是想探探他到底值不值这五张羊皮的,于是召见百里奚,并向他询问起国家大事,百里奚冷冷地答道:“臣亡国之臣,何足问?”

秦穆公一看百里奚的态度,心想还挺傲娇啊,有点儿东西,于是说:“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的话深深地触动了百里奚,百里奚大为感动。

随即百里奚滔滔不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两个人这一聊便聊了三天。

长期以来,秦国虽然靠着一腔热血、英勇神武闯出了一片天地,但政治文化这方面,着实只是半开化的水平,国家管理粗放,制度不完善,有点儿随心所欲。在国家规模还小的时候,这个问题还不算是个大问题,但随着土地的扩大与人口的增加,对统治者的执政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

百里奚曾任虞国大夫,在治理国家上有丰富的经验,同时人品高尚,有远见卓识,令秦穆公十分钦佩。

百里奚的一生跌宕起伏,从虞国大夫到亡国奴,从楚人的阶下囚到五张羊皮换回来的奴隶,如坐过山车一般,当他跌入人生谷底时,转瞬的时间,就能跃上人生的巅峰。百里奚是被幸运之神眷顾的,在与秦穆公畅谈几天后,百里奚一跃成为秦国上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秦穆公慧眼识才,改变了百里奚的命运,作为回报,百里奚改变了秦国的历史。

秦国自从有了百里奚,政治文化水平明显得到了全面提升,不仅如此,百里奚还加送秦穆公一个重要的人才,便是蹇叔。蹇叔是百里奚的挚友,他的才能是百里奚都自愧不如、望尘莫及的。蹇叔为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深居简出,所以他的才能世人并不知晓。

百里奚早年的时候热衷于功名,经常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希望以自己的才能博取到功名,从而进阶到社会的高层当中。而蹇叔却恰恰相反,他为人低调,不愿展露自己的才智,更不愿参与到这乱世纷争中。

正因为淡泊,蹇叔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待时局,反而看得更加透彻、更加深远。那时急于成名的百里奚经常让自己深陷险境,曾因蹇叔的劝阻才躲过了好几次血光之灾。百里奚的性格使然,始终不能像蹇叔那样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心中终究放不下他的政治抱负,最后他决定前往虞国,希望可以大显身手。

临行前,蹇叔劝诫他说,虞国国君昏庸无道,是听不进去大臣劝告的君主,这样的君主不值得跟随。雄心壮志的百里奚已被功名冲昏了头脑,没有听从朋友的劝说,结果虞国被晋国所灭,自己也沦为阶下囚。

每每忆起往事,百里奚都是百感交集、感慨良深。百里奚认为,不能让蹇叔的才智就这么被埋没,也为了感激秦穆公的知遇之恩,他向秦穆公举荐蹇叔,并告诉秦穆公,蹇叔的聪明才智在自己之上。这对求贤若渴的秦穆公来说就是及时雨,当即以重金礼聘蹇叔前往秦国,并拜为上大夫。有了百里奚和蹇叔在旁辅佐,秦穆公可谓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秦穆公的这五张羊皮,价值回报大得超乎想象,用五张羊皮不仅仅换来了一个百里奚,同时还得到了蹇叔,以及他们出色的儿子。百里奚的儿子名叫孟明视,蹇叔的儿子叫西乞术,之后都成了秦国的重要将领。

秦穆公时代,秦国有三大将领,除了孟明视与西乞术之外,还有一位将领叫白乙丙,这些有智之才,实实在在撑起了秦国人才的半壁江山,同时也撑起了秦国的未来。

公元前648年,即秦穆公十二年,晋国遭遇大旱,晋国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到处都闹饥荒,于是派人到秦国请求援助粮食。丕豹上前劝谏秦穆公,这个时候断不能借粮给晋国,相反要利用晋国缺粮的时机去攻打晋国。

秦穆公又问百里奚的意见,百里奚说:“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史记·秦本纪》)秦穆公听后,派人用船和车给晋国送去了粮食。

然而公元前646年,即秦穆公十四年,秦国发生了饥荒,秦穆公向晋国请求粮食援助。秦穆公以为晋国会知恩必报,没想到晋惠公的所作所为让秦穆公大跌眼镜,晋国不仅没有出手相助,还意图趁秦国粮食紧缺的时机派兵攻打秦国。晋国的这波操作,真的是让人无语,良知哪儿去了?

第二年,晋惠公还是没能控制住自己欲望的小手,下令军队攻打秦国,真是不讲究。秦穆公怎么可能咽下这口气,他亲自率领军队迎战。秦军与晋军在韩地交战,两军相见,分外眼红,战况十分激烈,秦军的勇猛让晋军败下阵来,连国君晋惠公都被秦军俘虏了。

秦穆公真是痛快极了。这时,周天子和秦穆公的夫人穆姬纷纷前来求情,秦穆公顾及夫人的感受,最终与晋惠公订立盟约,晋惠公派他的儿子公子圉到秦国来做人质,将他换回晋国。秦穆公为了掌控公子圉,再一次政治联姻,将自己的女儿怀嬴许配给了他。

秦穆公以自己的诚意换来了暂时的和平,但是后来晋国毁三观的作为,还是让秦、晋两国走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除了秦、晋两国之外,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就是楚国了。

在诸侯国当中,楚国是比较有个性的。楚国崛起的时间相对早些,在西周中后期势力就日益强大。进入春秋时代后,楚国以傲视群雄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面前,成为地大物博、实力雄厚的南方霸主。

在周代五等爵中,楚国被周天子列为更低一级的“子爵”。明明是实力派选手,却被人这样轻视,楚国君主怎么会甘心居于他国之下?于是找到周天子,要求提升爵位,没想到竟被周天子拒绝了。楚国君主是个暴脾气之人,他没有忍气吞声,相反,决定自立为王。其他诸侯被称为“公侯”,而楚国君主则自称为“王”,与周王分庭抗礼,摆明了告诉周天子,看你能奈我何?实力雄厚的楚国从此自立门户,不再受周王室的管制,自成一派。

在经过楚武王、楚文王的奋力拼搏、开疆拓土之后,到了楚成王统治时,楚国的国力如日中天,楚成王不断派兵北进,蚕食中原。面对楚国不可一世、气势汹汹的架势,能与之抗衡的只剩下秦国与晋国了。

秦穆公看楚成王太嚣张了,若不还手,岂不是要打到秦国门口了!必须好好挫挫他的锐气。于是,公元前635年,秦穆公下令秦军攻打楚国的都国。晋文公得知消息,必须力挺秦穆公,立刻下令派兵支援秦军,这也算是对秦穆公的报答。

都国怎么可能是秦国的对手,一边奋力抵御秦军,一边向楚国求助。楚成王也没犹豫,随即派斗克、屈御寇率大军救援都国。这边楚国的援军已经出发,而那边的秦军也没闲着,秦军采用了极为冒险的战略决策,秘密绕过析城,直接兵临商密,若不能迅速拿下商密,秦军将面临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既然敢冒这个险,秦军就是有把握迅速攻城的。

秦军采用的是心理战,故意让人装扮成战俘,给商密守军造成析城已经战败的假象。秦军又让人装扮成楚人,置办起一个盟誓的仪式。都国人大惊失色,认为楚国将领已经背叛自己,与秦国结盟。

秦国这招“无中生有”用得极妙,大获全胜。都国君主见大势已去,无力再做抵抗,乖乖投降了,秦军一拥而上,不费吹灰之力便把城内的楚军一网打尽。这场战役的结果,对自视清高、战无不胜的楚国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这是秦穆公与晋文公之一次进行军事合作,秦国以主角的身份艳压全场。当初因晋文公阻止秦穆公东进勤王惹出的嫌隙,通过这次军事行动,关系得以修复。攻都之战只是一场小小的战役,相较于接下来的城濮之战,是小巫见大巫。城濮之战是关乎中原霸局的战争。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一场战争,这两个国家虽然不是我们的主角,但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们看到为了演好这个主角,秦国是多么努力。

城濮之战可以说是诸侯国争霸的首次大战,公元前634年前后,势力强大的楚国不断北上,蚕食中原,意图称霸中原。为了阻止楚国的不断侵犯,晋文公大力扩充军队,储备军粮,做好迎战的一切准备。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的号角吹响。

春秋时期,鲁国、曹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等许多诸侯国都臣服于楚国的强大。楚国傲骄自满,不断侵犯中原,并且派兵攻打宋国,宋国打不过,只能派人向晋文公请求支援。

晋国目前还没有十足的把握与楚国正面交锋,于是采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先是出兵攻打楚国的跟班曹国、卫国,试图以此来迫使楚国从宋国撤兵。

楚国这么傲娇,怎会轻易撤兵?楚军不但没有撤兵,反而打得更加凶猛,晋国见计谋没有得逞,也是要面子的,那就打!晋楚大战便开始了。晋文公之所以敢迎战,因为他身后还有秦、齐两国作为军事后盾。别看当时许多诸侯国都拜倒在楚国门下,但势力强大的秦、齐两国却是站在晋国这一边的。尤其是秦国,有谁都不服的精神,秦军的强悍和勇猛,甭管是谁,当秦国成为对手,都是有所忌惮的。秦穆公都没亲自上阵,只派遣了小儿子子慭率军增援晋文公,驻师于城濮。

晋国有了秦、齐两国的助阵,加上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如脱缰的野马,一举击败楚国,大获全胜。在这场至关重要的战役中,晋国一战成名,称霸一方。史书中对这场战役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对于秦军的表现只是只言片语,即使秦军是作为配角出现的,但对秦国来说,城濮之战的意义深远,秦国通过这场战争,迈出了通往中原的之一步。

秦、晋两国的关系始终是时好时坏、分分合合,而接下来发生的事,使秦、晋两国好不容易修复的关系再一次出现裂痕。

城濮之战大获全胜,使晋文公激动兴奋,决定借着胜利的势头攻打郑国。秦穆公见状,不仅没有支持晋文公的决定,还撤走援军,并且留下一支军队,帮助郑国守城,这无疑是公然叫板晋国。秦穆公为什么要这么做?秦穆公是个实在人,可是却多次被晋国欺骗耍弄,加上晋国之前忘恩负义的行为,始终让他耿耿于怀。

秦穆公的这一举动,让晋文公措手不及,蒙圈了。晋国的将军们觉得秦穆公公然倒戈,太不给晋国面子了,纷纷在晋文公面前煽风点火,提出截击秦穆公,灭掉秦军主力。好在晋文公是个讲理的人,不像前任晋惠工、晋怀公那样狼心狗肺、恩将仇报,他不想与秦国交战,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将军们的提议。

秦穆公既然派军队留下援助郑国,晋文公不想在秦、晋两国的关系上雪上加霜,只好撤兵回国,放弃攻郑。表面上风平浪静的两个人,实际上已经心生芥蒂。

晋文公这个人还是不错的,是位仁义之君,在位时间仅仅八年,但他却是晋国百年霸业的开拓者、引领者。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新上任的晋襄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与秦国撕破脸。晋国与秦国的关系已经临近冰点,两大军事强国势必要兵戎相见。

秦穆公得知晋文公去世的消息,表现得很冷漠,甚至没有派人前去吊唁。不仅如此,他还打算趁着晋国国丧无暇顾及其他,偷偷派出一支军队远征郑国。

当初秦穆公从郑国撤军时,曾留下一支军队,表面上是帮助郑国抵御晋国的,实际上则是秦穆公在郑国内部打下的一根楔子,为秦国重返中原做的准备。秦穆公与历代秦国君主不同,他志在中原。

但攻打郑国,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此举是不明智的。秦国与郑国相隔甚远,中间隔了好几个国家,势必要远征。看地图,感觉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很难的。毕竟那是古代,没有便利的交通,要想攻打一个国家,浩浩荡荡的人马车队、军旗飘飘,就注定不可能低调,更无保密性可言。

这样大张旗鼓的远征,简直就是在告诉众人,我要打你了,不仅给了敌人做防御的准备,还把自己暴露在危险当中。远征的不可控因素实在太多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秦穆公雄心壮志力图争霸中原的决心是不变的,但是一味空想是不可取的,他认为自己在郑国留有一支军队作为内应,这场战争就赢了一半。再者,晋文公刚刚去世,晋国新君刚刚即位,政权交接之际,不可能出兵增援郑国,更没空拦截秦军,又赢了一半。他此刻的想法过于简单了,郑国怎么会对秦国的远征毫无察觉?如果晋国出兵截击,秦军要怎么办?

秦穆公固执的劲儿上来了,就奔着更佳主角使劲儿。任凭百里奚、蹇叔怎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相劝,都不好使。秦穆公没有听取任何人的意见,一意孤行,坚持自己的作战计划,就是要打,谁都拦不住。

为了这次远征,秦国可谓做足了准备,派出最强领军阵容,以孟明视为统帅,西乞术、白乙丙为副统帅,三员大将齐上阵,秦穆公这是背水一战哪。浩浩荡荡的远征军意气风发地出发了,一路倒也相安无事。穿过晋国后,从周朝都城的北门经过,然后向滑国开进。正

如蹇叔所料,秦军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怎么可能做到瞒过众人、密不透风呢?进入滑国后,尴尬的相遇出现了,秦军与郑国商人弦高打了个照面。

弦高见到浩浩荡荡的秦军出现在此地,心中知道必定有大事发生,他害怕被秦军杀掉或被俘,心生一计,当场献上他的牛,说:“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史记·秦本纪》)

弦高的意思是说,得知秦国要惩罚郑国,郑君已经恭敬地做好了防备工作,派他用十二头牛来慰劳秦国士兵。言下之意,郑国已经知道秦军的计划了,并且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实际上,郑穆公对秦军的偷袭计划一无所知,好在弦高急中生智,没有让秦军有所怀疑,并及时报信给郑穆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郑穆公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兵暗中调查驻扎在国内的秦军,发现他们已经进入战斗准备,全副武装,显然是要与远征军里应外合,一举歼灭郑国。形势紧急,刻不容缓,郑穆公当即下了逐客令,把这支充当内应的秦军赶出郑国。

孟明视、西乞术等秦军将领收到密报后,认为计划已经败露,错失了绝佳的突袭时机,若现在孤军前行,没有援军,恐怕很难取胜,只好撤军。大老远地跑过来,还没行动,计划就败露了,孟明视等将领心中不甘,若这样空手而归,怕是要被人笑掉大牙。

于是,孟明视顺手牵羊,把滑国给灭掉了。让孟明视没有想到的是,灭滑之举给秦军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秦国的远征军还在为灭掉滑国而沾沾自喜,不承想在返程的路上,经过崤山的谷地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晋军突袭,长途跋涉已经让秦军疲惫不堪,突如其来的攻击,更是让秦军毫无还手之力。

结果不言而喻,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大将全被晋军俘虏了,这真是奇耻大辱。

崤山之战,晋国不费吹灰之力便取得胜利。这是晋襄公上位之后的一场战役,秦国在崤山之战中受到重创,而晋国用实力再一次向世人证明晋国的 霸主之位。

崤山之战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国作为少数几个能对抗晋国霸权的国家之一,经此一战,秦穆公向中原扩张的美梦就此醒了。

晋襄公大概是喜欢残缺的美,在经历了这场几乎完美的伏击战后,竟然释放了秦国的三名大将。之所以释放这三名大将,文嬴夫人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她是秦穆公的女儿、晋文公的夫人,这个女人不是个简单的人物。虽然嫁到了晋国,但骨子里流淌的仍是秦国的血,她想方设法营救孟明视等三名秦将。

晋襄公被文嬴夫人一洗脑,稀里糊涂地就把孟明视等三人释放回秦国了。晋国元帅先轸得知后怒火冲天,当着晋襄公的面便大发雷霆。晋襄公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失策了,这不是放虎归山嘛!立刻派人前去追赶,但为时已晚。

在回国的路上,三名大将心里忐忑不安,羞愧难当,不敢想象回国以后将面临什么。当他们看清楚眼前来迎接他们的人的时候,愣在了原地,不是别人,而是秦穆公亲自来迎接他们。

没有预想的怒发冲冠,没有预想的责罚,反而官复原职。这样的胸襟,这样的气魄,的确非常人所能及。

孟明视等将领深受感动,心存感激,从此肝脑涂地,誓死奋斗。若干年后,当孟明视率领秦军讨伐晋国、西戎,以胜利的战绩归来时,给秦穆公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足以证明秦穆公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

公元前624年,即秦穆公三十六年,孟明视看清时局,认准时机,主动请缨,率军讨伐晋国。有了充分的准备,孟明视率领大军,汹涌澎湃地向晋国进发。秦国大军刚渡过黄河,孟明视便下令烧毁了渡船,以表取胜的决心,若战败,不生还。

孟明视心中憋着一股气,为了秦国,更是为了自己,亲自率领先锋部队,一路势如破竹,过关斩将,终将晋军击败,一举攻下了王官、鄗地,雪崤山之战的耻辱。

公元前623年,即秦穆公三十七年,秦军再次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并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追击,二十多个戎狄小国被收入囊中,归顺秦国。秦国转瞬之间开拓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北至朐衍戎,东到黄河,终于成为西部真正的霸主。之前的颓势不复存在,经过秦国的奋斗,终于做了自己的主角,傲视西方,东方诸侯对秦国的迅速崛起十分震惊。

秦国称霸西方,从广义上说,是华夏攘夷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华夏诸侯一系列攘夷战争中,秦国取得的成就无人能及。如果没有秦国在西部挫败西戎,中原诸侯的日子怕是没有那么好过了。

凭着在西方攘夷的丰功伟绩,秦穆公被后人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在秦穆公执政之前,秦国几乎无名,一直徘徊在附庸国之列,史书中对秦国历史的记载也十分简略。

从秦穆公上台开始,秦国的国力有了质的飞跃,为天下所瞩目,特别是两次干涉晋国内政,扶植晋国君主,无不展示着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当时的秦国,是唯一一个能与晋、楚抗衡的国家,实力稳居前三强。

秦穆公时代,可称为秦国的之一个黄金时代。可惜的是,这个崛起、辉煌的时代,随着秦穆公之死而烟消云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9/606907.html

“秦国之一个黄金时代-秦穆公登场,启用百里奚,终成春秋霸主” 的相关文章

刘伯温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朱元璋没有下手为何还有关系

刘伯温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朱元璋没有下手为何还有关系

对朱元璋并未诛杀刘伯温,为何说刘伯温的死与朱元璋有莫大关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伯温的死因,已经成为了历史谜案。很多人都认为,刘伯温是朱元璋杀害的。为什么说他是朱元璋杀害的呢?(刘伯温剧照)当时刘伯温生病了,朱元璋让胡惟庸派御医去看他。御医给刘伯温开了一副药,刘伯...

常林:三国时期曹魏官员,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常林:三国时期曹魏官员,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常林(生卒年不详),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常林少时家贫,好学有才智。初为曹操部下,任南和县令,有政绩显著而升任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曹丕当政时历任五官中郎将、功曹、平原太守、魏郡都尉、丞相府东曹掾、少府、大司农,晋封乐阳亭侯...

明朝时期的惟庸案为何会牵连广泛?真相是什么

明朝时期的惟庸案为何会牵连广泛?真相是什么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简称胡狱,为明初四大案之一。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胡惟庸案件,是“洪武四大案”中的第一大案,也是朱元璋开启诛杀功臣先河的案件。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胡惟庸谋反这件事,才使得朱元璋对功臣们极度不相信,从而开启了残杀模式。那么,朱元璋杀胡惟庸,究竟过不...

孙皓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为何会称为暴君?

孙皓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为何会称为暴君?

孙皓,东吴末代皇帝,三国时期最有名的暴君。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孙皓在位初期施行明政,不久后就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名声很大惊动华夏,甚至连晋武帝司马炎都感到惶怖。好酒好色、大兴土木、横征暴敛这些我们就不说了,今天我们只看看他是如何残害手下亲人和大臣的!杀兄弟、婶婶、叔叔252...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五万人马 蜀汉为何就一蹶不振了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五万人马 蜀汉为何就一蹶不振了

还不知道:夷陵之战刘备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什么却因此一蹶不振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最后一场大型战役,此战的结果是让刚刚崛起的刘备集团,瞬间衰落。魏、蜀、吴三方势力在夷陵之战后整体实力相差不多。在发展上蜀是不如魏、吴的,可是西蜀有着天然...

朱元璋问武官张恒一个问题,对方回答不出来后果如何?

朱元璋问武官张恒一个问题,对方回答不出来后果如何?

历史上朱元璋曾经问武官张恒关于民间疾苦的问题,一介武夫当然回答不出来,结果惹得朱元璋大怒,乌纱帽就没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各位详细讲讲这件事情的具体经过,感兴趣的朋友就快来看看吧!门克新是明朝初年的一个知名文官,出生在巩昌,起初在泰州地区充当教谕,负责教导当地的学生,后来到了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

许慈: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从师刘熙,精通郑玄经学

许慈: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从师刘熙,精通郑玄经学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从师刘熙,精通郑玄经学,钻研《周易》、《尚书》、《论语》等。建安年间,与许靖等一道来到蜀地。刘备平定蜀地,以许慈、胡潜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一起掌典文献古籍。后主刘禅时期逐渐升至大长秋,后卒于任上。其子许勋官至...

全皇后:吴废帝孙亮的皇后,全氏一族是如何没落的?

全皇后:吴废帝孙亮的皇后,全氏一族是如何没落的?

全皇后(244年-301年),吴郡钱塘人,吴废帝孙亮的皇后,全尚之女,母孙恭之女。吴大帝长女全公主的侄孙女。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赤乌十三年(250年),因全公主推荐全氏被册为孙亮的太子妃,建兴二年(253年),全氏被立为皇后。太平三年(258年),孙亮被权臣孙...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