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嘉庆抄和珅家时,唯独一样东西不敢动,至今还在府里,究竟何物?

中国历史2个月前 (09-12)270

前言

要是说到大清的贪官,和珅是一定逃脱不了的,当年他仗着乾隆的宠爱肆意妄为,其在位在几十年间他贪污的银子甚至超过了国库的存银。

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嘉庆上位后就迫不及待地对他出手,不过在嘉庆抄家的时候,将所有东西都放进了国库,但有一件东西就连嘉庆也不敢动。

一、十分宠爱

乾隆对和珅的宠爱是没话说的,甚至可以说和珅的晋升速度在大清也是罕见的,最开始他只不过是一个侍卫,但是在短短十年的时间他就已经坐到了朝堂权臣的位置,这个晋升速度也是前无古人的,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和珅自己懂得怎样讨乾隆的欢心。

和珅的精明和伶俐也就注定他能够得到乾隆的宠爱,众所周知和珅的字写得是很好的,他得宠和这个也是有原因的,乾隆的一生更爱的一件事就是写诗,并且乾隆也是历史上留下诗作最多的一人,当然乾隆虽说是留下的诗作多,但其内涵就不怎么样了。

当时很多人可能都是这样觉得的,但在这其中和珅的举动就不同了就让乾隆很开心,有的时候乾隆可能就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说出的诗句,回头可能就忘记了,但就是这样的句子在回去后和珅都能将他们记录下来,在第二天的时候再装订好送给乾隆。

乾隆本就是一位很自傲的皇帝,可以想象在他看到这些被装订好的诗句时,心中是什么感觉,也就是因为这让乾隆对和珅越加地宠爱了。

不过这些事情只能让和珅受到乾隆的宠爱,要是说让他得到乾隆的信任和重用还是之后一件事,和珅帮助乾隆解决了一件困扰他良久的事情。乾隆的奢侈也是人尽皆知的,虽说他的父亲在逝世前国库的银子还是很多的,但是这也禁不住乾隆花啊。

并且乾隆一直自诩盛世,这盛世肯定也是要出去看看的,乾隆十分喜欢下江南,按照乾隆的标准,也不是简单的微服私访而是大肆地游玩,这也是要花钱的。这也不是小钱,跟随的侍卫,还有一路的衣食住行哪一个不是巨款。

当然其中花钱最多的应该就是建造行宫了毕竟也是皇帝,怎么能让他随便住呢。若是乾隆出行所用的这些钱都从国库出也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那这些钱都从哪里来啊?这不和珅就站出来为乾隆处理这个问题了。

为了解决乾隆下江南的费用,并且能够丰盈国库,和珅想出了一种“罚款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交钱就能免去责罚。比如说一个官员如果犯了错,就可以根据他的罪名轻重来决定要缴纳多少银子。

当然这也是看你能给多少银子的,要是给的银子多就能够免去责罚,要是银子不够那就可以减轻责罚。

别的不说就单单说流放,本身按照你的罪行是要流放十几年的,但是你家中有钱,给你交了罚款可能最后只要流放两三年就能回来了。当然这些得来的钱也都是不进入国库的,而是都到了乾隆的私库。

这不还没有过多久乾隆的钱包就富裕了起来,不仅是下江南的钱够了,甚至还有剩余出来的钱。可能有人说这个制度官员们会愿意吗,只能说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政策很好,尤其是像和珅一样依靠着贪污生存的官员,这完全就是为他们量身 *** 的。

对于这得来的钱具体有多少没有具体的数字,但是乾隆之后六次下江南还有建造行宫,乃至乾隆八十岁大寿所用的钱都是从这出来的,乾隆八十岁大寿的奢华相信大家也都有了解。足以看出这个办法让乾隆挣了多少钱。

二、早有矛盾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乾隆对和珅越加的宠爱了,毕竟没有人不喜欢一个生钱工具,只要是有和珅在乾隆就能有源源不断的钱用,乾隆甚至还和和珅成为了亲家,当然在这必须要说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对他宠爱并不能代表在嘉庆上位后也对他宠爱。

别说是宠爱了,嘉庆早就看不惯和珅了,两人在乾隆还没有逝世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矛盾。随着乾隆渐渐年长,虽说他已经将皇位传给了嘉庆,但实际上大权还是在他的手中的,他根本就不愿意放权。

这就算了年长的乾隆说话也含含糊糊地,只有和珅能够听懂乾隆在说什么,退一万步说,即使是和珅改几个字,也没有人能知道,毕竟乾隆说的话只有和珅能懂,简单来说此时的和珅担任的就是摄政的位置,重点是当前国家是有皇帝的,这让身为皇帝的嘉庆心中怎么想。

一个是他的父亲他不能对他的父亲说什么,但是和珅只是一个小官,等到乾隆逝世了,和珅还有什么好下场。并且身为皇帝的嘉庆处处都要受到和珅的制衡,简单来说就是嘉庆的一言一行都要被和珅报告给乾隆,当然这在乾隆看来没有什么,但嘉庆呢。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嘉庆动了杀心,不过碍于乾隆尚且在世,他也没有办法对和珅直接动手,所以在乾隆刚刚驾崩,还不足一月嘉庆就对和珅出手了,直接就将其下狱,随后就是抄家问斩,和珅府上的金银珠宝就不用说了,但有一件东西,即使是嘉庆也不敢动。

三、福字碑

这件物品是康熙写的一个字——福,并且这个字是当年康熙为了给孝庄太后祈福写下的。那是在康熙十二年的时候孝庄太后病重,当时太医院的太医们对此都是束手无策,看着跪地的太医们,即使是康熙也不由地相信这些东西。

于是他决定为孝庄“请福续寿”不仅亲自带着大臣们去天坛给孝庄祈福,并且还沐浴戒斋三日。就是为了能够给孝庄太后延寿,在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康熙在纸上写下了一个“福”字。

并且这个福字的最后一笔并没有写,这也是有寓意的,因为不写最后一笔也就是表示福能够无穷无尽,孝庄能够长寿。

众所周知和乾隆不同,康熙的一生留下的墨宝是很少的,物以稀为贵,所以这一幅字也是很珍贵的,这个福字最后被刻在了石碑上,当然有人可能会疑惑这石碑是怎么落到和珅的手中的,当然后世给出的理由也是很多的。

其中最贴合实际的就是,当年和珅之子在尚公主的时候乾隆将这一块石碑作为嫁妆给了公主,所以之后就来到了和珅的府上。

结语

这可是当年康熙帝留下的东西,即使是嘉庆也不敢轻易地动,于是就让这一块石碑继续待在府中,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际,相关部门在去修缮王府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这一块流传几百年的石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9/607274.html

“嘉庆抄和珅家时,唯独一样东西不敢动,至今还在府里,究竟何物?” 的相关文章

李斯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 李斯最后为何会遗臭那么多年

李斯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 李斯最后为何会遗臭那么多年

对帮助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李斯,为何会被具五刑夷三族,还遗臭好多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吕不韦在当秦相时,曾广聚天下英才,当时有一个不太起眼的楚国人,也向他递交了一份求职信,虽然这个人当时声名不响,但吕不韦看他是荀子的弟子,还是把他给留了下来。后来吕不韦倒台,他却凭着在...

有哪些与简雍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简雍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简雍(生卒年不详),字宪和。涿郡人。本姓耿,而幽州人将耿说成简,便改为姓简。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刘备帐下谋士。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简雍年少时便与刘备相识,后随其奔走。常作为谈客,往来使命,刘备围成都时,简雍劝说益州牧刘璋投降。不久,官拜昭德将军,地位次于麋竺。简雍擅于辩论...

石庆是什么出身?他的生平经历如何?

石庆是什么出身?他的生平经历如何?

石奋家族,一个西汉王朝的历史上的显赫的家族。石奋靠着言传身教,对后代子孙教育让后世几代人都成为汉朝的肱骨之臣,身居高位。连汉景帝刘启也忍不住啧啧称奇,并赐给石奋“万石君”的雅号,从此“万石君”就成了石家的光荣称号。石庆,河内郡温县人,石奋之子。石家的门风谨慎保守,举世闻名,所以石庆在年少时便十分谨慎...

司马懿是不是在害怕诸葛亮 司马懿又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

司马懿是不是在害怕诸葛亮 司马懿又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

对司马懿惧怕诸葛亮吗?司马懿评价过4次诸葛亮,你看他都说了些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极致化的诸葛亮和司马懿无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正史,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碰撞,都堪称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因为诸葛亮和司马懿,同属于极致化人物。概括说来就是存在着两同和两不同。所谓两同...

孙权的位置都是孙策给的 孙策后代为何断子绝孙

孙权的位置都是孙策给的 孙策后代为何断子绝孙

孙策将江东留给孙权,孙权为啥弄得他断子绝孙?这么回报合适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很多人对孙权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这件事耿耿于怀,为啥?因为东吴的江山是孙策打下来的,怎么也得追封个皇帝吧?那么我们来看看司马家类似的情况。我们都知道,司马师被侄儿司马...

何进不死汉朝会乱吗 后面还有没有三国战乱

何进不死汉朝会乱吗 后面还有没有三国战乱

如果何进没有死,也许就没有三国之乱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说到三国,就不能不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何进,东汉最后一个外戚。正因为他的一个重要决定,使得风雨飘摇中的东汉王朝彻底土崩瓦解,变成了群雄割据一方互相混战的局面。引用曹操的一句话:“乱天下者...

历史上诸葛亮与赵云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历史上诸葛亮与赵云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乱世出英雄。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刘备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病危之际,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作为丞相,总揽朝政,负责行政,其中,刘备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成为军事上的负责人。也就是说,内政归诸葛亮管,军事上就归李严管了。这样,诸葛亮似乎就没有军...

盛庸曾经有过一次杀死朱棣的机会,被无知的朱允炆打断了

盛庸曾经有过一次杀死朱棣的机会,被无知的朱允炆打断了

众所周知盛庸是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时朝廷军的一个主要将领,其实在东昌之战中,盛庸曾经有过一次杀死朱棣的机会,但是却被无知的朱允炆打断了,不得不说,朱允炆的皇位丢的实在不冤枉,他没有一点帝王之相。东昌之战是明朝初期靖难之役中的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场,其发生在建文二年,也就是公元1400年12月25日,参战...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