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蚩尤”是黄帝给他的贬义称号,他的真实名字,记载在苗族文献中

中国历史2个月前 (09-26)170

文 | 冯律讲法

编辑 | 冯律讲法

因头条改版,增加了广告解锁功能,请您等待5秒钟,再点击右上角的叉号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本篇文章了。点开广告是免费的,请不用担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虽然有着不同的民族风俗甚至是文化习惯,但是大家同属于中华大家族,同是中国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在上古流传下来的,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传说中也曾指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一共有三人,分别是炎帝、黄帝以及蚩尤。

想必大家对炎黄二帝已经非常熟悉了,那么蚩尤这位在涿鹿之战中身败名裂的部落首领又有着怎样的身世呢?他的真实姓名又是什么呢?

侮辱性的称呼

其实我们所熟知的“蚩尤”这个名字,只是黄帝在打败蚩尤之后给他起的一个具有侮辱性意义的称呼。

我们将“蚩尤”这两个字拆开看就能发现,“蚩”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虫啃咬趾头的形状,而后来的《说文》一书中有将“蚩”字释义为“虫也”。

《康熙字典》中更是写道“凡无知者皆以蚩名之”,从这两本书对于“蚩”字的解释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似乎在古人眼中,“蚩”是一个贬义词,并且还有着愚钝和怪异的意味。

而“尤”字,在甲骨文中的形象为手上加上一横,意思就是不该做的事情,同样是在《说文》一书中,将“尤”字解释为怪异和多余的意思。

总结来看,“蚩尤”是一个有讽刺意味的词语,我们都知道,谁掌握了文字就相当于掌握了话语权。

黄帝之所以给蚩尤起这个名字,其实无非就是为了让后人对蚩尤产生不好的印象。而黄帝费尽心思给蚩尤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并且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让后世子孙将蚩尤当作反面形象。

只不过,后来随着学术界对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才发现,原来“蚩尤”这个所谓的名字只不过是一个形容词罢了。

那么蚩尤的真名又叫什么呢?或许我们从苗族文献中找到答案。

悲剧英雄蚩尤

虽然在很多的历史资料中,一直都将蚩尤当作反面形象,但是在苗族,蚩尤却被视为重要的先祖。

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切入,就会发现,因为汉语和苗瑶语系的不同,所以在记录一些历史事件时,也会存在一些差异。

就比如在汉族将蚩尤当作反面形象时,苗族却认为蚩尤是自己的先祖。如此一来,苗族自然不可能用黄帝起的具有“侮辱性”的名字来形容自己的先祖。

那么,在苗族的传说中,蚩尤又叫什么名字呢?

从苗族传说中,我们可以发现,蚩尤的真实名字叫做夷鼓,又名黎贪。这两个名字都有“黄帝姜黎后代”的意味。而这也和记载中,蚩尤或许是黄帝后代的说法不谋而合。

在苗族的记载中,蚩尤大约出现公元前2500年的长江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他是南方九黎部落联盟的酋长,在蚩尤的带领下,部落迅速地发展壮大,成为了一方霸主。

而在后来的涿鹿之战中,虽然蚩尤被炎黄二帝打败了,但是蚩尤氏族的后人却迁徙到了其他地区继续繁衍生息。

慢慢地,就演变为了如今的苗族人,每年到农历十月时,苗族都要举办大型的仪式,来纪念先祖蚩尤。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后来的几千年中,中华民族进行了多次大融合,苗族文化也势必会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就比如在汉族记载中被称之为“蚩尤”的先祖,在苗族又被称之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在苗族的记载中,蚩尤的原名叫做夷鼓,又名黎贪,这是蚩尤本来的名字。

而事实上,除了这两个名字,苗族历史中还同时记载了“蚩尤”这个名字,只不过由于苗瑶语系和汉语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所以蚩尤也不读“chiyou”,而是读作“poub youl”或者是“ghet yel”,并且意思也发生了改变。

不再具有侮辱性意味,而是“尤祖公”的意思,也就是说蚩尤是苗族的先祖。而在涿鹿之战后,虽然蚩尤被杀死了。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蚩尤所代表的九黎部落联盟不再和华夏部落交战了,相反,史学界普遍认为,虽然蚩尤已经被分尸了。

但是蚩尤的后代却一直都没有放弃过报仇,反而是多次和华夏部落交战,而蚩尤的儿子格耶也因此留下了许多传说。

如今,距离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几千年的时间,那么,蚩尤的后代如今都分布在哪些地方呢?如果你的姓氏是这几种,那么你很有可能是蚩尤的后代。

蚩尤的后代

在远古时期,最早的姓氏其实都是有女字旁的,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妊)这八大姓氏。

而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上古八大姓氏也慢慢地演变成了如今多种多样的姓氏,据说,黄帝的“姬”姓在后来演变出了“周、吴、郑、王”等等411个姓氏。

而炎帝的“姜”姓也在后来演变出了“吕、许、谢、纪”等102个姓氏。至于蚩尤的后代,则主要集中在“蚩、黎、邹、屠”这几个姓氏。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姓氏是蚩、黎、邹、屠其中之一,那么你很有可能是蚩尤的后代,而非炎黄后代。

从历史记载中来看,在涿鹿之战之后,蚩尤的后代便一直在向着远离黄河流域的其他地方迁徙。

其中有一部分族人向北迁徙,而另一部分人则南下迁徙。发展到现在,如今蚩尤的后代一般分布在福建、四川、广东等地。

当然,也有人在台湾地区扎根。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上述的四大姓氏的后代不只局限于上述的地区。

据说在山东省的邹城,也分布着许多邹姓的后人,也是蚩尤的后代。当然了,无论是炎黄后人还是蚩尤后人,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一家人,这是无法辩驳的事实。



信息来源: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是黄帝之子!黄帝战蚩尤是父子之战?——2021-12-20 12:29·红星新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9/607859.html

““蚩尤”是黄帝给他的贬义称号,他的真实名字,记载在苗族文献中” 的相关文章

乾隆和康熙儿子不少在位又长 乾隆晚年为何没有儿子夺位

乾隆和康熙儿子不少在位又长 乾隆晚年为何没有儿子夺位

对乾隆和康熙都在位六十余年且儿子都不少,为何乾隆儿子没有争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与康熙虽然都在位长达60多年,但是乾隆朝却没有像康熙晚年那样出现诸子为了争夺皇位展开激烈争斗,这又是为何呢?下面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乾隆寿命太长去世时儿子并没有剩多少,而且乾隆没...

秦朝灭亡之后,后宫的妃嫔都去了哪里?

秦朝灭亡之后,后宫的妃嫔都去了哪里?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秦始皇的后宫,一直是一个谜。后宫里有多少嫔妃,分别都是些什么人,这些后妃叫什么名字,《史记》中一概没有记载下来。别说后妃的名字,就是秦始皇的皇后是谁,都不清楚。很多人说,秦始皇没有立皇后。就算...

朱棣登基之后为何会封赏李景隆?原因是什么?

朱棣登基之后为何会封赏李景隆?原因是什么?

李景隆的父亲是李文忠,明朝的开国功臣。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李景隆可以称得上是朱允炆最信任的大将。靖难之役发生后,朱允炆用老将耿炳文担任主帅,率军攻打朱棣。但是耿炳文能力实在太差,仗打得相当糟糕。朱允炆不得不把李景隆提拔起来,让他替代耿炳文成为三军主帅。李景隆是李文...

同样都是令妃生的女儿 姐姐和妹妹级别为何一高一低

同样都是令妃生的女儿 姐姐和妹妹级别为何一高一低

还不知道:乾隆七公主和九公主都是令妃所生,为何姐姐却比妹妹高一个品级?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总是比故事还要有趣得多,历史上令妃确实是个奇女子,出身低微,汉人血统,她却能成为乾隆最宠爱的女人,权力冠绝后宫。令妃一生有四子两女,后嘉庆皇帝就是她的儿子,她所生的两女...

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是开明的君主 两人谁的治国能力更高

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是开明的君主 两人谁的治国能力更高

对同样都是开明的君主,赵匡胤和赵光义相比,谁的治国才能更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两个,都是大宋朝较为开明的君主。就治国才能来说,兄弟相比,赵匡胤更突出一些,更优秀一些,是大宋王朝体制的建立者,奠基人,并基本完善了有宋一朝的治世格局,是开国之君。也...

范仲淹的后代范文程为什么主动给努尔哈赤表忠心?

范仲淹的后代范文程为什么主动给努尔哈赤表忠心?

范仲淹的后代范文程为什么主动给努尔哈赤表忠心?出生名门,血管里流淌着忠臣良相血脉的范文程,在后金攻打自己的国家时,却积极讨伐明朝,对大清建立新制建议献策。万历二十五年(1597),范文程出生于辽东沈阳,据《清史稿》记载:“其先世,明初自江西谪沈阳,遂为沈阳人,居抚顺所。”范文程的曾祖父范鏓曾担任兵部...

陆景:东吴大司马陆抗次子,晋伐吴时战死

陆景:东吴大司马陆抗次子,晋伐吴时战死

陆景(250年—280年3月23日),字士仁,吴郡吴县(今苏州)人,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次子。陆机、陆云之仲兄。生于吴大帝赤乌十三年(250年),天纪四年(280年),晋伐吴时战死,年三十一岁。陆景著书数十篇,《隋书·经籍志》注有《陆景集》一卷,已亡佚。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有哪些与张士逊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张士逊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张士逊(964—1049年),字顺之,襄州阴城人,北宋政治人物、诗人。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举进士第,为均州郧乡县(今湖北郧县)主簿,迁射洪(今属四川)令,历江南、广东、河北转运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康定元年(10...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