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英先当土匪后盗皇陵,其后代怎样了?儿子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世人皆知孙殿英是那个炸开清东陵的大盗,却不知他的儿子竟成了一位备受敬仰的学者。1928年,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震惊了整个中国,孙殿英及其部下闯入清东陵,洗劫一空。这位从土匪起家的军阀,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如此惊世骇俗之事?而他的后代,又是如何在父亲劣迹斑斑的阴影下成长?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儿子不但没有继承父亲的&34;,反而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语言学家和文物保护专家。这对父子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孙殿英的儿子是如何摆脱父亲的影响,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的?
说起孙殿英,很多人只知道他是那个炸开清东陵的大盗,却不知他的人生早已经历了几番沉浮。孙殿英,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光彩一笔的人物,其实出身并不显赫。他生于1888年,河北省献县人。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孙殿英的童年并不富裕,家中虽不至于饥寒交迫,但也算不上殷实。年少时的他,就像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命运的齿轮总是在不经意间转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整个中国陷入了混乱之中。这场巨变,也彻底改变了孙殿英的人生轨迹。
乱世出英雄,也出枭雄。孙殿英选择了一条许多人走过的道路——当土匪。他率领一帮乌合之众,在河北、山东一带打家劫舍,靠着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倒也混出了些名堂。那时的孙殿英,恐怕做梦也想不到,他日后会成为震惊中外的&34;。
然而,孙殿英并非一个没有头脑的匪徒。他很快意识到,单靠打家劫舍是难以长久的。1922年,机会来了。当时盘踞在安徽亳州的军阀姜桂题正在招兵买马,孙殿英看准时机,带着自己的人马投靠了姜桂题。这一步棋,让他从一个普通的土匪头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军阀部下。
但孙殿英并不满足于此。他深谙乱世生存之道,明白要想在这个群雄并起的年代立足,就必须不断寻找更强大的靠山。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更换阵营的孙殿英。他先是投靠了姜桂题,后又辗转投靠了其他军阀。每一次转投,都让他的地位更上一层楼。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这场战争给了孙殿英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趁着各大军阀忙于厮杀,他悄悄地从军阀的队伍中独立出来,招兵买马,组建了自己的独立武装。这支部队虽然人数不多,只有几千人,但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年代,也算得上一支不小的力量了。
然而,独立之后的孙殿英并没有感到安全。相反,他更加小心翼翼。他深知,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几千人的部队在各大军阀面前还不够看。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在各大军阀之间周旋的孙殿英。他时而依附这个,时而靠拢那个,像个老练的政治家一样,在夹缝中求生存。
就这样,孙殿英在动荡的局势中摸爬滚打,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土匪,逐渐成长为一方势力。他的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性格,也为他日后的&34;埋下了伏笔。谁能想到,这个曾经的土匪头子,会在几年后炸开清东陵,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1928年,中国政局风云变幻。北伐战争接近尾声,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势如破竹,各地军阀纷纷投靠。孙殿英看准时机,决定再次更换阵营。这一次,他选择了正在崛起的蒋介石。
然而,投靠蒋介石并没有给孙殿英带来预期的好处。蒋介石虽然接纳了孙殿英的部队,但并未给予任何实质性的补给。这种做法背后的用意很明显:等到孙殿英的部队因缺少补给而难以为继时,蒋介石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将其吞并。
面对这种困境,孙殿英的部队开始出现大规模逃兵现象。眼看着自己辛苦积攒的势力即将土崩瓦解,孙殿英决定孤注一掷,铤而走险。
恰巧此时,孙殿英的部队驻扎在河北省遵化县附近,距离清东陵仅有咫尺之遥。清东陵作为清朝皇帝和皇后的陵寝,其中蕴藏的财富早已是众所周知的秘密。特别是慈禧太后的陵墓,据传其中珍宝无数。在孙殿英看来,这简直就是一座触手可及的宝库。
1928年4月初的一天,孙殿英带领部下来到清东陵。然而,他们很快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打开这些坚固的陵墓?孙殿英既不懂考古,也没有盗墓的经验。在一番商议后,他们决定采用最简单粗暴的 *** ——用 *** 。
4月6日凌晨,一声震天动地的爆炸声打破了清东陵的宁静。慈禧太后的定东陵被炸开了一个大洞。孙殿英和他的部下蜂拥而入,开始了疯狂的抢掠。
据后来的记载,孙殿英等人在定东陵中搜刮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慈禧太后口中含着的传说中的&34;。这颗珍珠据说价值连城,被孙殿英视为此次行动的更大战利品。
除了定东陵,孙殿英还炸开了咸丰帝的定陵和同治帝的惠陵。在这些陵墓中,他们同样搜刮了大量珍贵文物。整个盗墓行动持续了数日,直到将能搬走的珍宝洗劫一空才告结束。
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轩然 *** 。满清遗老遗少群情激愤,纷纷上书要求严惩孙殿英。国际社会也对这种野蛮行径表示强烈谴责。然而,孙殿英却凭借着从清东陵搜刮来的财富,在政界上下疯狂拉拢关系。
令人意外的是,这种做法竟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不仅如此,孙殿英还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部队。他将从清东陵掠夺来的部分财宝用于军饷,暂时解决了部队的补给问题。
然而,历史的车轮终究是向前滚动的。虽然孙殿英在短期内逃脱了惩罚,但这笔血腥的财富并没有给他带来长久的好处。相反,它成为了压在孙殿英身上的一座大山,让他在此后的岁月里始终无法摆脱&34;的恶名。
盗掘清东陵的事件,不仅是孙殿英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暴露了军阀混战时期的社会乱象,也引发了人们对文物保护的深思。这个事件的影响far远比孙殿英想象的要深远得多,它甚至间接影响了他的后代的人生轨迹。
盗掘清东陵事件后,孙殿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转折。虽然短期内他凭借从清东陵搜刮来的财富暂时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但这笔血腥的财富并未给他带来长久的好处。相反,它成为了压在孙殿英身上的一座大山,让他在此后的岁月里始终无法摆脱&34;的恶名。
1928年底,随着北伐战争的结束,全国政局逐渐稳定。蒋介石领导的国民 *** 开始着手整顿地方武装。作为一个臭名昭著的军阀,孙殿英自然成为了整顿的对象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孙殿英不得不再次改换门庭,这一次他选择投靠了冯玉祥。
冯玉祥虽然接纳了孙殿英,但并未给予他太多信任。孙殿英被安排在西北军中担任一个不起眼的职位,远离权力中心。这种处境让孙殿英倍感失落,但他别无选择,只能默默忍受。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这场战争给了孙殿英一个重新崛起的机会。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立下了不少军功。然而,即便如此,&34;的名声仍然如影随形,让他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重用。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作为冯玉祥的部下,孙殿英并未直接参与这次事变。但这次事件的余波却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事变平息后,国民 *** 对军中异己进行了一次大清洗。虽然孙殿英并未参与事变,但他的过往劣迹还是让他成为了清洗的对象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孙殿英不得不再次转换阵营。这一次,他选择了投靠日本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孙殿英趁机投靠了日本人,成为了日伪政权下的一个傀儡将领。
然而,投靠日本人并未给孙殿英带来他期望的好处。相反,这个决定让他彻底失去了民心,成为了人人唾弃的汉奸。即便在日伪政权中,孙殿英也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权力。
1945年,日本投降。孙殿英面临着严峻的处境。他深知自己已经无路可走,于是决定逃往东北。在那里,他隐姓埋名,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孙殿英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在新的政权下重新开始,但事实并非如此。1950年,他被当地群众认出并举报。随后,孙殿英被逮捕,面临审判。
在审判过程中,孙殿英的罪行被一一列举。不仅有盗掘清东陵的罪行,还有投靠日本人、成为汉奸的罪行。面对铁证如山的指控,孙殿英无法辩驳,只能认罪伏法。
1952年,孙殿英被执行死刑,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从土匪到军阀,从&34;到汉奸,孙殿英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争议和悲剧。他的结局,或许也是那个动荡年代中无数投机分子的缩影。
孙殿英的后半生,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乱世浮沉史。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深深烙印着那个时代的特征。从投靠军阀到盗掘皇陵,从屡次更换阵营到最后投靠日本人,孙殿英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混乱与无序。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终究会碾碎那些企图在乱世中投机取巧的人。孙殿英的结局,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人警示的典范,也为他的后代带来了无法抹去的阴影。
孙殿英的罪行不仅影响了他自己,更给他的后代带来了无法抹去的阴影。在新中国成立后,孙殿英的家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孙殿英的长子孙某,在父亲被处决后,背负着&34;和&34;之子的双重身份。为了摆脱这个沉重的包袱,他选择了改名换姓,隐姓埋名。他搬到了一个偏远的小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即便如此,他仍然无法完全逃脱父亲带来的影响。
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孙某的身份被人揭发。尽管他一直表现良好,努力工作,但仍然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被下放到农村。在那里,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然而,这些经历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洗刷家族耻辱的决心。
孙某的妹妹孙某某,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她主动向组织坦白了自己的身世,并表示要与父亲划清界限。这种做法虽然让她避免了一些直接的打击,但也让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她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生怕自己的一言一行会被人误解为&34;的表现。
孙殿英的二儿子孙某甲,在父亲被处决时还是个孩子。他从小就被告知要隐瞒自己的身世。这种长期的隐瞒和压抑,让他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尽管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色,但他始终无法真正融入集体,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社会风气逐渐宽松。孙殿英的后人终于迎来了重新开始的机会。
孙某从农村返回城市,凭借多年在农村积累的经验,成功创办了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他将企业发展成为当地的知名品牌,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孙某某从山区回到城市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教师,致力于教育事业。她常年坚持在教学一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孙某甲虽然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他自学了多门外语,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翻译。他参与翻译了多部重要的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了解世界的另一扇窗户。
进入21世纪后,孙殿英的后人逐渐走出了历史的阴影。他们不再因为祖辈的罪行而感到羞耻,而是以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2008年,已经年过古稀的孙某接受了一家媒体的采访。在采访中,他首次公开谈论了自己的家族历史。他表示,虽然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现在和未来。这次采访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历史。
2010年,孙某某退休后,开始致力于公益事业。她利用自己的积蓄,在家乡建立了一所希望小学,为山区的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她的行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也为家族带来了正面的影响。
2015年,孙某甲参与翻译的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获得了国家级翻译奖。在颁奖典礼上,他坦然面对了自己的家族历史,并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时至今日,孙殿英的后人已经完全融入了社会。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命运变迁,更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从被歧视、被排斥,到努力奋斗、获得认可,再到为社会做出贡献,孙殿英后人的经历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清东陵被盗事件发生后,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其去向成为了一个长期困扰学界和公众的谜题。这些文物的命运,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动荡与变迁。
据记载,孙殿英在盗掘清东陵时,搜刮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宫廷珠宝、玉器、金银器皿等。这些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在盗掘后不久就流入了黑市。当时的北平(今北京)和天津成为了这些文物的主要交易地。
1928年,就在清东陵被盗不久后,北平的古玩市场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疑似来自清东陵的文物。这些文物的突然出现引起了当时收藏界的轰动。一些眼光独到的收藏家和古玩商人迅速出手,购入了一批珍贵文物。
其中,著名的古玩商人C.T.Loo(卢芹斋)就在这个时期收购了不少疑似来自清东陵的文物。他将这些文物带到欧美,出售给了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中,我们仍能看到一些疑似来自清东陵的文物。
然而,并非所有流失的文物都流向了海外。相当一部分文物被国内的收藏家和机构收购。1933年,时任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的马衡在北平收购了一批疑似来自清东陵的文物,并将其上交给了故宫博物院保管。这批文物中包括了一些珍贵的金器和玉器。
1935年,时任南京中央博物院院长的傅斯年也曾派人前往天津,秘密收购了一批疑似来自清东陵的文物。这些文物后来成为了南京博物院的馆藏。
除了被收藏家和机构收购的文物外,还有一部分文物落入了军阀和政客手中。据传,当时的冯玉祥就曾从孙殿英手中获得了一批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后来随着冯玉祥的政治命运起伏而辗转各地,其中一部分可能已经遗失。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又有一批疑似来自清东陵的文物流入日本。一些日本军官和商人利用战争的混乱,低价收购了这些文物,并将其带回日本。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在日本的一些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我们能看到一些疑似来自清东陵的文物。
战后,随着国际文物市场的发展,这些流失的文物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转。1950年代,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曾多次拍卖过疑似来自清东陵的文物。这些拍卖引起了国际收藏界的广泛关注,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中国流失文物的问题。
然而,从197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国际社会对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清东陵流失文物的回流工作逐渐开始。1997年,美国收藏家Arthur M. Sackler将其收藏的一批疑似来自清东陵的文物捐赠给了中国 *** 。这批文物中包括了一些精美的玉器和金器。
2000年,英国大英博物馆也归还了一批疑似来自清东陵的文物。这些文物是该馆在20世纪初从古玩商人手中购得的,归还后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2010年,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归还了一件疑似来自清东陵的金册。这件金册是乾隆皇帝为其母亲 *** 的,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海外收藏家和机构开始主动与中国方面联系,商讨文物的归还事宜。同时,中国 *** 也加大了在国际拍卖市场上购回流失文物的力度。
然而,尽管如此,清东陵被盗文物的去向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据估计,目前仍有大量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这些文物的命运,不仅关乎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变迁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