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局先后有6位局长,其中有3人死后葬入八宝山,他们分别是谁?
你能想象吗?作为曾经臭名昭著的 *** 情报机构,军统局的6位局长中,居然有3个被葬在了八宝山!
八宝山,咱们都知道,那可是埋葬革命烈士的地方,一个象征着荣誉和革命精神的圣地。这听着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要讲清楚这段历史,还得从军统局的前身说起。军统局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新机构,而是从 *** 复兴社演变而来的。
复兴社成立于1930年代初期,起初是蒋介石为了加强集权统治,模仿意大利法西斯黑衫党和德国纳粹褐衫军组织起来的一个带有情报与军事性质的团体。
复兴社里有一帮核心成员,被称为“十三太保”,这些人大多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其中戴笠名气不大、资历也较浅。
然而,戴笠凭借自己的狡诈与心狠手辣,很快成为复兴社中的核心人物。1932年,复兴社成立了内部的特务机构“力行社”,戴笠正是这个特务处的处长。
到了1938年,国民 *** 对情报系统进行了重组,力行社的特务处被纳入新成立的“军统局”,全称为“国民 *** 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虽然戴笠一直是实际上的领导者,但因为资历不够,他始终只能以副局长的身份主持军统的全面工作。真正的“局长”位置由蒋介石安排的几位资历更老的军官挂名。
蒋介石的安排看似奇怪,实则用心良苦。军统的真正掌控者是戴笠,而局长的名义职位则由蒋的亲信担任。历任军统局局长实际上都是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兼任。
这六位局长分别是
钱大钧、林蔚、张治中、贺耀组、周至柔、商震
,个个背景深厚,蒋介石的用意非常明显:让这些人在军统挂名,既确保了对戴笠的制约,也防止了军统局成为戴笠一人的“私人王国”。
而真正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军统局的名义领导人中,最终有三位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八宝山的最后归宿。
张治中是六位军统局长中更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从1939年开始担任军统局长,但他的仕途远不止于此。在担任军统局长的同时,他还兼任政治部部长等多个重要职务。
然而,张治中的身份却不仅仅是个 *** 将领,更是个有着深厚爱国情怀的“国共和平使者”。
1949年,内战进入尾声,张治中选择了与 *** 决裂,毅然加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促成了新疆的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政协副主席等职,成为了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一员。1969年,张治中病逝于北京,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他的爱国情怀得到了新中国的高度认可。
与张治中类似,贺耀组也是从 *** 阵营中脱离出来,选择了与新中国合作。作为一名老资格的 *** 将领,贺耀组在1949年8月13日于香港宣布起义,表明了自己支持新中国的立场。起义后,他在中南军政委员会和全国政协等多个重要职位上继续为国家服务,最终病逝于北京,骨灰同样安葬在了八宝山。
商震是最后一位担任军统局长的人,他的任期非常短暂,仅从1945年9月持续到11月。然而,商震在 *** 中的地位并不低。抗战胜利后,他曾被派往日本,出任中国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
商震的政治态度在内战后逐渐转变,1970年代,已经定居日本的商震两次回国访问,受到了中国 *** 的热情接待。1978年商震病逝于东京,但他最终选择了把自己的骨灰带回祖国,安葬在八宝山。
这三位 *** 的前军统局长为何最终会葬入八宝山?其实,他们的选择并不是偶然。
纵观军统局的历史,虽然曾经风光一时,但随着蒋介石的败退,军统也最终解体。
正如那句古话所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张治中、贺耀组和商震,凭借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新中国的贡献,最终得到了八宝山的安息。而那些始终与人民为敌、坚持错误路线的人,却只能被历史所遗弃。
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站在权力巅峰的人,而是那些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