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朝鲜曾直接向我国要长白山,我国竟同意了?多年后才知我方战略!

中国历史3周前 (11-02)130

1962年,周总理率领我国代表团抵达朝鲜平壤,

与朝鲜签订了《中朝边界条约》

,这项边境条约中规定,

将长白山以南的部分以及一半左右的天池划分给朝鲜

,条约签订完成之后,这些原本属于中国的领土 *** 归朝鲜所有。

当时,很多国人对这项条约所规定的长白山领土问题感到疑惑和不解,甚至

有人对此感到气愤

,因为自古以来长白山全境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长白山位于我国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和白山市抚松县境内,早在4000年之前,《山海经》中就有对长白山的记载,北魏时期的长白山又叫做“徒太山”,唐朝时人们又将长白山称为“太白山”。

长白山是中国满族的发祥地,在历史上被视作“圣山”。

既然如此,

我们为什么要将长白山切分一部分给朝鲜

?朝鲜又有什么理由接受我国的领土呢?

其实,这件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前因后果要追溯到中国百年之前的历史。

清朝时期,满朝统治者将白山黑水看作是兴国兴运的吉祥之地,因此普通百姓都不被允许到长白山和黑龙江地区开荒或者居住。一直到晚清时期,由于清 *** 的腐败和软弱,

对长白山地区的管控越来越力不从心,边境也不如从前那么稳定。

1860年,朝鲜境内爆发饥荒,作为他们的邻国,

许多朝鲜民众非法越境到我国的东北地区开荒种粮

,他们在这里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便不愿再离开这片肥沃的土地,原本荒无人烟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地区逐渐被朝鲜人填满。

不仅如此,

朝鲜国甚至公开宣布,长白山以及鸭绿江、图们江以南属于他们

,是朝鲜的领土。

清 ***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坐不住了,像朝鲜这样的小国也能欺负到自己头上,于是,

清 *** 决定向朝鲜发兵,

并且在此后的几年,中朝两国因为长白山地区的领土问题一直冲突不断。

当时的清朝固然无能,但应该也没到边境小国也敢随意妄图瓜分我国领土的地步,朝鲜当时与我国进行正面冲突的底气又是来源于哪里?

原来,自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后,清 *** 在日本的势力之下被迫放弃了朝鲜的藩属国地位,

朝鲜自此之后成为了日本的附庸国,

他们敢与我国争夺领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背后有日本的支持。

朝鲜战争的爆发,成为了中朝领土争端的一个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朝鲜半岛被分为两个占领区,

北部由苏联控制,南部由美国控制。1948年,北朝鲜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朝鲜成立了大韩民国,两国都宣称对整个朝鲜半岛的 *** 。1950年6月25日,

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发动进攻,朝鲜战争由此爆发。

朝鲜面对猛烈的进攻,伤亡惨重,于是

向中国寻求帮助

。中国也有自己的考量,中国 *** 考虑到美国及其盟国的势力接近中国边界,

如果朝鲜沦陷,中国很有可能成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与此同时,

中国也有意通过这次援朝扩大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由此,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半岛北部展开行动,成功遏制了联合国军的攻势。

这件事情之后,中朝领土争端虽然少了很多的正面冲突,但事情还是没有完全解决。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朝鲜总理金日成直接

向我国提出与中国划分长白山和鸭绿江

,作为中朝两国的国界。

在金日成看来,很多朝鲜儿女都源于长白山地区,让他们彻底离开这片土地也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于是便提出了“分山分江”的想法。另外,朝鲜领导人认为,以长白山为界能够避免中朝双方在江河划分的问题上再次出现分歧和冲突。

虽然朝鲜领导人的观点确实有一些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同意了,就意味着历史上属于我国的领土易主。

这段时期,

中国与苏联关系紧张,而朝鲜与苏联的关系却日益亲密

,朝鲜在这个时候向我国提出划分长白山地区,多少有点“小心思”在,甚至有国人认为朝鲜的行为过于得寸进尺。

我国领导人却认为,在这个时候接受他们的要求未免是一件坏事,这又是出于什么考量,我们的领导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如果不同意朝鲜划分领土的请求,

一旦他们因此与苏联联合起来对中国发动进攻,中国将会两面受敌,

不仅士兵和无辜的百姓会因此丧命,还可能会失去更多的领土。

于是,周总理决定亲自前往朝鲜进行谈判,出于历史和同盟情谊等多方面的考虑,

我国最终同意了朝鲜的请求,

将长白山以南的部分领土、将近二分之一的天池以及包括白头峰在内的三座山划分给朝鲜,并签订了正式条约,持续了百年之久的边境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中朝边界条约》的签订,虽然我们失去了拥有数千年的领土,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个决定是一个正确的且

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决定。

首先,该项条约不仅解决了中朝边界争议,

减少了潜在的领土纠纷,

有助于稳定两国关系,避免因边界问题产生的紧张局势,而且明确的边界划分有助于加强边境管控,提高中国和朝鲜两国在边界区域的安全合作,

减少了很多的非法活动和冲突。

其次,将长白山地区的部分划分给朝鲜展示了

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友好关系,

不仅有助于提升两国的信任度和合作水平,而且促进了双边经济和文化交流,推动中朝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发展,特别是对中朝经济走廊的建设,带动双方经济增长。

中朝之间

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边界领土的争议争议问题,

展示了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成熟和负责任的态度,大大增强中国了在国际社会中的正面形象。这一边界划分促进了区域稳定和中朝关系的改善,为中国带来了更大的外交和经济利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11/610431.html

“朝鲜曾直接向我国要长白山,我国竟同意了?多年后才知我方战略!” 的相关文章

宋福金的生平经历如何?她到底有多幸运?

宋福金的生平经历如何?她到底有多幸运?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地区建立的王朝,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小人物逆袭的故事,古往今来都有很多,典型的如封建王朝的汉高祖刘邦,成为汉朝开国皇帝之前,他只是一个街头“小霸王”;再如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从一个放牛娃逆袭为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较之于以上两位千古帝王来说,一...

乾隆因为年岁大犯糊涂才闭关锁国的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乾隆因为年岁大犯糊涂才闭关锁国的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乾隆皇帝为何要实行“闭关锁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晚清时期列强侵略中国使百姓受尽苦难。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中国科技落后国力衰微,才让列强有了可乘之机。曾几何时中国是多么强大,乃至于多个国家派使者来中国学习先进技术。为何到了清朝却如...

王守一是什么人?他最后被赐死是因为什么?

王守一是什么人?他最后被赐死是因为什么?

王守一 是唐玄宗李隆基王皇后的胞兄,祁国公王仁皎之子,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在封建王朝,如果皇亲国戚被砍头,要么是谋逆大罪,要么就是贪腐重罪。而王守一则属于后者。要说王守一,先说说他的孪生妹妹王有荣。王有荣是唐玄宗李隆基正儿八经娶的皇后,也就是历史上的王皇后。一开始的时候,王氏作...

乾隆和康熙儿子不少在位又长 乾隆晚年为何没有儿子夺位

乾隆和康熙儿子不少在位又长 乾隆晚年为何没有儿子夺位

对乾隆和康熙都在位六十余年且儿子都不少,为何乾隆儿子没有争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与康熙虽然都在位长达60多年,但是乾隆朝却没有像康熙晚年那样出现诸子为了争夺皇位展开激烈争斗,这又是为何呢?下面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乾隆寿命太长去世时儿子并没有剩多少,而且乾隆没...

使西汉王朝由盛转衰,汉元帝做了 哪些事情?

使西汉王朝由盛转衰,汉元帝做了 哪些事情?

刘奭,西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断送“昭宣”中兴局面的始作俑者。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汉元帝刘奭(shi),是汉宣帝刘询和皇后许平君的儿子,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昭君出塞就是发生在汉元帝在位期间。在临行前的欢送仪式上,元帝见昭君丰容靓妆,光彩照人,顾影徘徊,竦动左右,不禁大为悔恨,很想把她...

在凤鸣山被围困之后,赵云是什么表现?

在凤鸣山被围困之后,赵云是什么表现?

赵云是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赵云跟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主动请战要当先锋,赵云老当益壮,勇猛不减当年,一开始在战场上就斩将立功,但是,后来因为轻敌,中了夏侯楙之计,被围困在凤鸣山,尽管赵云杀敌无数,但赵云最终还是觉得突围无望,赵云叹息说...

朱标太子如果没有死的话 朱标能压制众多兄弟吗

朱标太子如果没有死的话 朱标能压制众多兄弟吗

对明朝太子朱标如果不死,能压制住众多藩王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标:朱元璋长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被立为吴世子,大明洪武初年(1368年)被立为皇太子,是继位早定的未来皇帝。由于一些文学作品和电视剧的渲染,我们对于这为太子的印象多是“仁弱”、“怕事”、“...

史敬思是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史敬思是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史敬思是李克用十三太保之一,勇冠天下,在消灭黄巢的战斗中立下大功。但史敬思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先去世的,在李克用与黄巢的首次交锋中就战死了。为何史敬思会英年早逝呢一,投靠李克用史敬思是河东道雁...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