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宋江接受招安后,受封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这个官究竟有多大

中国历史9分钟前10

世人皆知宋江接受朝廷招安后被封为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这个官职听起来确实不小。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北宋这个特殊的时期,一个看似显赫的武将职位,实则大有文章。当年梁山好汉为这个官职付出了多少性命?这个官职又为何让宋江甘愿放弃"替天行道"的理想?更令人深思的是,朝廷为何偏偏给宋江封了这么个官?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玄机?

一、宋江接受招安的真实背景

宋江接受招安的时期,恰逢梁山势力达到鼎盛时期。据史料记载,当时梁山已然拥有精锐将士数万,水陆战船数百艘,粮草辎重储备充足。梁山泊地势险要,四面环水,易守难攻。加之聚义厅聚集了智谋双全的吴用、武艺超群的卢俊义等一众好汉,使得梁山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然而,就在这看似坚不可摧的时刻,朝廷对梁山的态度却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宋徽宗年间,朝廷原本采取强硬的军事镇压政策,多次派兵围剿梁山,但均以失败告终。随着梁山势力不断壮大,朝廷开始意识到单纯的武力镇压难以奏效。恰在此时,童贯向宋徽宗进言,建议采取"以柔克刚"之策,通过招安瓦解梁山内部。

这一时期,梁山内部的权力格局也在悄然变化。原本以晁盖为首的"替天行道"理念逐渐被宋江的"忠义"思想所取代。晁盖在征讨田虎的过程中意外身亡,这一事件成为梁山由"聚义"转向"忠义"的关键转折点。梁山元老级人物公孙胜因不认同宋江的理念而选择离开,而原本追随晁盖的一批好汉也逐渐转投宋江阵营。

值得注意的是,宋江上山之前曾任郓城县押司,这段经历使他对官府体系有着独特的认知。当时的梁山虽已占据水泊,但缺乏合法性的身份地位始终是一个隐患。加之朝廷不断派兵围剿,梁山虽能据险而守,却难以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招安对宋江而言既是压力也是机遇。

同时,朝廷对梁山的招安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初,高俅等人对招安持反对态度,认为这会助长反叛势力。但随着梁山实力日渐壮大,加上边疆战事吃紧,朝廷急需可用之兵,童贯等人逐渐说服了朝廷接纳梁山众人。宋江接受招安后,梁山好汉被编入官军序列,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实属罕见。

梁山内部对于招安的态度也并非一致。以林冲、鲁智深为代表的一批好汉对招安持怀疑态度,认为这可能是朝廷的缓兵之计。但在宋江的强力主导下,加上吴用的支持,招安最终成为了大势所趋。这一决定直接导致了此后梁山兄弟为朝廷征战四方,最终造成了大量将士的伤亡。

二、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的官职来源与权限

北宋时期的地方军政体系中,安抚使是一个颇具特色的职位。这一职位最早可追溯至宋太宗时期,当时为了应对边境动荡,朝廷设立安抚使巡视边境,安抚军民。到了宋神宗时期,安抚使的职权进一步扩大,不仅要负责安抚地方,还要统筹军事调度。

楚州位于淮河流域,地处宋金对峙的前沿阵地。这一地区不仅水陆交通便利,还是漕运要道,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正因如此,楚州安抚使的任命一向十分谨慎。在宋江之前,担任此职的多为朝廷重臣或皇亲国戚。据史料记载,宋徽宗年间的楚州安抚使张商英就曾在此地训练水师,为抗金战争做准备。

兵马都总管这一职位则源自唐代,最初称为兵马使。到了宋代,随着军制改革,逐渐演变为兵马都总管。这一职位主要负责统领地方军队,但权限远不及禁军统帅。宋朝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对兵马都总管的权限设置了诸多限制。例如,调动超过千人的军队必须事先奏请朝廷批准,军饷发放也需要转由转运使统一安排。

宋江获封的这两个职位看似显赫,实则处处受制。以军队调动为例,楚州境内的禁军并不直接听命于安抚使,而是由殿前司统一调度。即便是本地驻军,重要调动也需要经过朝廷批准。军需物资的筹措同样困难,必须层层请示,往往贻误战机。

更值得注意的是,宋江所获得的还是"权"楚州安抚使,这个"权"字意味着职位并非正式任命,随时可能被罢免。朝廷之所以如此安排,显然是对梁山降将仍抱有戒心。史料记载,当时与宋江同时被任命的还有一位文臣副使,实际上是朝廷派来监督的眼线。

在实际运作中,楚州安抚使府的权力架构十分复杂。除了正副安抚使外,还设有提点刑狱、转运判官等职位,这些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并不听命于安抚使。军队指挥系统也是如此,禁军、厢军、藩兵各有统属,安抚使难以形成统一指挥。

值得一提的是,宋江上任后确实做出了一些军事部署。他在楚州境内设立水寨,整顿水师,并在重要关隘驻扎精兵,这些举措对加强边防确有成效。然而,这些调整都必须事先请示朝廷,且规模都被严格限制在千人以下。即便是简单的军需补给,也往往因为层层审批而延误战机。

这种权力受限的情况在北宋后期较为普遍。朝廷为了防止地方军政大员坐大,往往采取分权制衡的策略。例如著名的种师道,虽官至江淮都督,但军队调动同样受到诸多掣肘。这种制度设计既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朝廷对梁山降将的控制与制衡策略

宋朝对梁山降将的安置绝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布局。首先,朝廷将梁山好汉分散任命,避免形成新的军事集团。据史料记载,卢俊义被派往江西,吴用出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李逵则被安排在淮西一带。这种分散任命的做法,使得昔日并肩作战的弟兄难以再度聚集。

其次,朝廷在人事安排上采取了"一正一副"的制度。以楚州为例,宋江虽为安抚使,但朝廷还派驻了一位文臣副使,名为协助,实为监督。这位副使不仅要处理政务,更要定期向朝廷汇报宋江的一举一动。同时,楚州境内的转运使、提点刑狱等重要职位也都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员担任,形成了一个相互制衡的权力 *** 。

在军队编制上,朝廷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梁山降将所统领的部队被打散重组,编入不同的军籍。原本的梁山水师被分散到各个水寨,陆战精锐则被编入厢军和藩兵。这些部队虽然名义上归安抚使统领,但实际上各有所属,调动需要层层请示。

朝廷还通过军饷供给来控制梁山降将。军队的粮饷不是直接发放给安抚使,而是由转运司统一调度。即便是小规模的军需补给,也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批程序。这种做法使得宋江等人难以像在梁山时那样自主调配资源。

在政务处理上,朝廷要求梁山降将必须与文官配合。以往在梁山上只需一声令下就能办成的事,现在却要经过繁琐的公文程序。例如一次简单的军事调动,需要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等多个部门会签,有时甚至要上报朝廷审批。

更为精妙的是,朝廷在安排降将任职时,刻意选择了一些军事要地。这些地方表面上权力很大,实则处处受制。如楚州位于漕运要道,战略地位重要,但正因如此,朝廷在此地布置了大量监察力量。宋江虽为安抚使,但一举一动都在朝廷的监控之下。

朝廷还通过封赏来笼络梁山降将。除了官职之外,还赐予他们田产、府邸等实惠。这些赏赐看似丰厚,实则是一种无形的束缚。有了这些产业,降将们就更容易安于现状,不会轻举妄动。

值得注意的是,朝廷对梁山降将的控制还体现在军事调动的限制上。任何超过千人的军队调动都必须事先奏请,即便是紧急情况也不例外。这就使得宋江等人难以像从前那样快速调兵遣将。在实际作战中,这种限制往往导致贻误战机。

同时,朝廷还通过情报系统来监控降将的动向。楚州境内设有多个密探,专门负责收集和报告宋江等人的日常活动。这些密探不仅要监视降将本人,还要关注其部下的动向,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立即上报。

四、梁山降将在征讨方腊战役中的实际处境

征讨方腊的战役充分暴露了梁山降将在朝廷体制内的尴尬处境。这场战役开始前,朝廷任命宋江为先锋,表面上是重用,实则处处设防。战前调兵遣将时,宋江提出的增兵请求被朝廷一再拖延。原本计划调动的五千精兵,最终只批准了两千人,而且这些士兵多是新募的生手,并非梁山原有的精锐。

军需物资的筹集更是困难重重。按照规定,所有军需物资必须经过转运司统一调配。征讨方腊期间,宋江多次报请补充军粮和武器,但转运司往往以程序繁琐为由推诿。有一次行军途中粮草告急,宋江不得不自筹银两购买,事后却被朝廷追究擅自调度军费的责任。

在指挥体系上,朝廷派出多位文官随军监督。这些文官不懂军事,却能干预作战决策。据记载,在攻打睦州时,宋江原计划先以水师切断方腊的退路,再以陆军主力强攻。但随军文官认为这样调动过大,坚持要按部就班进攻,结果错失战机,让方腊主力得以转移。

战役进行期间,朝廷对梁山降将的不信任表现得更为明显。每次重要战斗之前,都要派专人核查参战将领的背景和忠诚度。一些原本在梁山时就跟随宋江的老部下,因为出身问题被排除在作战序列之外。甚至连负责运送军需的后勤人员,也要经过严格审查。

更令人瞠目的是,在战役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朝廷不是增加支持,反而加强了监控。例如在攻下严州后,宋江请求整编降卒充实军力,这本是惯例,却被朝廷以"军制不便更改"为由拒绝。实际上,朝廷担心梁山降将借机扩充实力。

战事最激烈时,支援迟缓的问题尤为突出。当卢俊义在金华城下遭遇方腊主力时,急需增援。宋江立即上报请求调兵,但公文在各部门间往来拖延,直到战事已过才批复下来。这种情况在整个征讨过程中屡次发生,严重影响了作战效果。

军功赏罚方面也显示出朝廷的差别对待。同样是立功,原梁山将领的赏赐往往比其他官军将领要少。有时甚至出现功劳被改判的情况。史料记载,李逵在一次战斗中生擒方腊部下大将,按规定应记一等功,但最终只得到三等功的赏赐。

战役后期,随着伤亡增加,军心开始动摇。一些将领私下抱怨朝廷的不信任,但在严密的监视下,这种不满无法公开表达。据记载,吴用曾经写信给宋江,信中提到"功多反成祸"的担忧,这封信后来被随军监督者截获,导致吴用受到查问。

整个方腊之战,实际上是一场在重重掣肘下进行的战役。梁山降将不仅要面对强悍的敌人,还要应付朝廷的种种猜忌。他们既无法像在梁山时那样灵活用兵,又要承担战争失利的全部责任。这种处境,与他们接受招安时的期望形成了鲜明对比。

五、宋江病逝后楚州军政体系的变化

宋江病逝后,楚州的军政体系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是人事安排上的重大调整,朝廷立即派出以文臣为主的新任安抚使接管楚州军政大权。这位新任安抚使姓王,原本在枢密院任职,对军事并不熟悉,但在行政经验和文书处理方面极为老到。

在交接过程中,原本跟随宋江的部下几乎被全部调离。一部分被派往边远地区,一部分被编入禁军,还有一部分则被降职为普通军士。据史料记载,仅在交接的之一个月,就有超过三百名原梁山将士被调离楚州。这些调动虽然打着军制调整的旗号,实则是朝廷有意清除梁山旧部的影响。

军队编制也随之改革。原本由宋江统领的水师被一分为三,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指挥体系。最精锐的部分编入淮河水师,直接受禁军节制;其次的一部分归入楚州水寨,由新任安抚使统领;剩余部分则被裁撤,士兵打散编入各地方队伍。这种拆分既削弱了水师的整体战斗力,也切断了原有将士之间的联系。

在军需物资管理上,新任安抚使采取了更为严格的制度。所有军需物资必须经过三重审批,即便是日常操练用的箭矢也要详细登记。军饷发放更是被严格控制,由转运司直接支付给各级军官,不再经过安抚使府中转。这些措施虽然增加了行政成本,但确保了朝廷对军需物资的绝对控制。

驻地布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任安抚使将原本集中的军营分散到各个关隘,每处驻军不超过五百人。这种分散布防表面上是为了加强边防,实则是防止军队形成规模。同时,各营地之间的调动必须事先报批,这就杜绝了大规模集结的可能。

政务处理方面,新任安抚使加强了文书管理。所有军事调动、人事安排都要详细记录,定期上报朝廷。安抚使府中新设立了专门的文书机构,由五名文官组成,负责记录和监督军政事务。这些文官直接对朝廷负责,不受安抚使节制。

值得注意的是,楚州境内的情报系统也随之扩大。新增设了多个巡检司,表面上是维持地方治安,实则负责监视军队动向。这些巡检司的官员大多由朝廷直接任命,他们定期向上级报告军队的一举一动。

在经济管理上,新任安抚使大幅削减了军费开支。原本由安抚使府掌管的军需物资采购权被收回,改由转运司统一采购。军营的维修、器械的更新都要层层请示,往往拖延数月才能批准。这种做法虽然节省了开支,但也影响了军队的战备状态。

训练制度也随之改变。新任安抚使取消了原有的大规模联合训练,改为小规模分散训练。每次训练的人数不得超过百人,训练内容也从实战演练改为队列操练。这种改变使得军队逐渐失去了实战能力,变成了一支以维持地方治安为主的警备力量。

宋江死后的这些变革,实际上标志着楚州从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逐渐转变为一个行政色彩浓厚的普通州府。原本精锐的军队被打散,严密的军事体系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套以文臣为主导的行政管理体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11/611602.html

“宋江接受招安后,受封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这个官究竟有多大”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张良是个什么样的人?品性如何?

历史上张良是个什么样的人?品性如何?

作为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谋士之一,很多人都知道张良的事迹,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智慧的化身。懂得功成身退,是汉初三杰唯一独善其身的,没有受到猜疑迫害。刘邦称赞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后世评价颇高,被...

曹雪芹家族为什么会被雍正抄家 最后抄出了多少家产

曹雪芹家族为什么会被雍正抄家 最后抄出了多少家产

还不知道:为何曹雪芹家族会与雍正结怨而被抄家?曹家又被抄出了多少家产?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雍正五年(1727年)曹雪芹家族被雍正下旨抄家,就这样曾经在康熙时期显赫一时的江南曹家就被抄家了,雍正本以为曹家是家大业大,但是查抄完曹家的家产之后,雍正才发现曹家的家产连...

合肥对东吴真的很重要吗 孙权为何要死磕这个地方

合肥对东吴真的很重要吗 孙权为何要死磕这个地方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为什么要死磕合肥,对于东吴来说,合肥和荆州孰重孰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短时间失去主动进攻的能力,这无论是对于刘备还是孙权而言都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如刘备就趁机以荆州为跳板一路入川得益州、攻汉中,从一穷二白的流亡军阀转...

李侍尧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李侍尧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李侍尧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人物,他其貌不扬,却很有本事,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李侍尧(?一1788年),汉军镶黄旗人,是清乾隆时期的重臣,出身于官宦之家,二等伯李永芳的四世孙,父亲是户部尚书李元亮。李侍尧值得给读者朋友聊聊,他经历了充当朝廷重臣、因贪污受贿判处监斩候、皇帝重新加以重用...

施绩:东吴中后期名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

施绩:东吴中后期名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

施绩(?—270年),字公绪,丹阳故鄣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原名朱绩。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之子,吴少帝孙亮登基后恢复本姓“施”。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施绩有将领之才,转战四处,是孙吴中后期的大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官至上大将军、左大司马(当时东吴最高武职)。人物生...

萧正德是什么出身?他投靠侯景的原因是什么?

萧正德是什么出身?他投靠侯景的原因是什么?

萧正德是萧梁临川王萧宏之子,梁武帝萧衍之侄。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太清二年(548年),侯景起兵反叛,攻打建康,萧梁自此陷入侯景之乱带来的巨大灾难。就在梁武帝忙着进行平叛时,他的亲侄子与养子萧正德却投靠了侯景,联合叛军围攻建康。那萧正德为何要背叛自己的亲伯父...

历史上常遇春死后,他的后人都是什么下场?

历史上常遇春死后,他的后人都是什么下场?

常遇春,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其中,最顶级的公爵封了六位(死后追封的不计)。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长子)。其实,这...

李隆基都处死了太平公主的子女 李隆基为何留下她的儿子薛崇简

李隆基都处死了太平公主的子女 李隆基为何留下她的儿子薛崇简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太平公主死后,李隆基将她的子女处死,为何独留下她的儿子薛崇简,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唐朝的长安出了名的繁华,唐朝的女人也不是一般的疯狂,在女皇武则天的带动下,唐朝女人对权力的渴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迅速膨胀的野心,驱使着她们不断冲击皇权,企图再现武则天的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