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仿照刘备临终前托孤,为啥没有成功呢?
作者:赵心放
在烽火连天的三国时期,刘备在即将告别人世之前,将刘禅成功地托孤给诸葛亮。历代后人无不为刘备识人用人的精准眼光,诸葛亮竭忠尽智的品格赞誉。曹壑虽然在三国众多名人的光彩中不那么起眼,但他也有击退孙权、使诸葛亮难遂夙愿的业绩,不是一个孬种,为啥在临死前托孤事与愿违,被搞得一败涂地呢?
(一)曹氏和司马氏是世交
曹氏和司马氏两家族的关系,要说一直很密切。曹壑的爷爷曹操在许昌建立政权时,司马懿和他的父亲 、兄弟就分别辅佐曹丕和曹植。
曹操十分信任司马懿,就连自己的丧事都是委托司马懿兄弟主持的。曹丕掌权时,司马懿先后担任过长史、尚书、督军等重要职务,被曹丕比喻为西汉朝的萧何,可见在其心中的份量。曹壑登基后,君臣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关系非常密切。曹壑在朝廷总揽全局,司马懿任劳任怨率军东征西讨。
按照现代的说法,司马 懿是曹氏阵营中德高望重、久经考验的一位有忠心有能力的老同志了。到曹壑时,曹氏和司马氏打交道的接力棒已经传到第三代了。
从理论上来说,托付任何大事应当是万无一失的。
(二)曹壑悉心安排后事
魏景初三年(239年)正月一天,感到自己快要寿终正寝的曹壑在三天之内,连下了五道急诏,诏回了在辽东前线忙于战事的司马懿,一见面,就用颤抖的双手拉着司马懿的衣袖,嘶哑着说道,我看来已经病入膏肓,以后的事情就只能托付给你和曹爽了,由你们一起辅佐小皇帝曹芳吧.....
话说回来,一向“沉毅断识、忍心而行”的曹壑,在安排后事上是扎扎实实煞费了一番心思的。自己难违天命,可曹芳年幼,尚不担当重任啊。这和刘备病危于白帝城的情况十分相像。看来只有仿照刘备的办法托孤。
孙资、刘放是朝廷重臣。孙资字彦龙,太原郡中都县人,建魏后,历任秘书郎、尚书右丞、给事中等职,赐爵关内侯。刘放字子弃,涿郡方城人,建魏后,历任秘书郎、中书监、进爵方城侯,职掌中书机密,这两人有资历、有才华,以前是我考虑的托孤人选,但我对他俩的忠心迄今放心不下。有人曾告诫我要防范这两个家伙,说他们有野心。从慎重起见,不能选择这两个权臣托孤。我感觉选择表现忠勇,与我们曹家有世交的司马懿为宜。俗话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为保险起见,安排具有宗亲身份的曹爽来牵制司马懿好了。亲不亲,总是曹家人嘛。真格儿是招高明的感情牌哟。
托孤的事情就这么安排并且实施了。
(三)精心策划逐步上位
一招错,就会步步走进深渊!司马家族意外得到飞黄腾达的机会,好不高兴,但他们硬是做到了沉住气不露声色。开始阶段,曹氏和司马家族是世交的面子还不能撕破。何况曹家的势力还很雄厚,司马懿有的放矢的采取了一系列办法,逐步排斥和倾轧曹爽。
殊不知,曹爽自己给司马懿送机会来了。曹爽字昭伯,大司马曹真的儿子,少帝曹芳即位后,曹爽加官侍中,改封武安侯,势倾朝野,声震天下。曹爽利令智昏了,任用私人,专权乱政,大量侵吞财产,一意孤行出兵伐蜀造成国内人财损失严重。司马懿抓住曹芳离开洛阳祭扫高平陵的机会,乘机说动永宁太后,下诏免去了曹爽的官职。曹爽优柔寡断,不能听从建议,最终放弃抵抗。随曹芳回京后,司马懿旋即派兵抓获,最终被灭三族。
不管野心如何膨胀,碍于曹氏和司马氏两家有那世交的老面子,司马懿在有生之年,自己来执掌朝政,让曹芳当傀儡皇帝,没公开将其赶下台。司马懿病逝后,其大儿子司马师可就不客气了,明目张胆地安排曹家的事情,将曹芳废掉,另立13岁的曹髦为帝。曹芳长大了明事理了,司马家对其不放心干脆换人。这主仆的地位完全颠倒了。
司马师病危后,大权交给了司马昭。面对年轻有为,不甘心当傀儡的少年皇帝,司马昭干脆将曹曹髦杀掉。后来嘛,就用不着多说了,司马氏家族成功上位,正如《中国历史歌》所述:......蜀汉魏吴三国畔,汉亡于魏,魏禅晋,晋遂平吴天下定。
述评:
曹壑比照刘备临终托孤的形式是可以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不能只注重形式,最重要的是,要事先全方位考核所托付的人。把其根底搞清楚有必要,但更要摸清他在各种情况下,比如在位高权重时,自己身处逆境时,在有物质利益诱惑时,有自己信任之人挑唆时.....的实际表现。我们假如刘备面对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司马懿,他肯定比曹壑胜一筹,所掌握司马懿的情况要全面得多,要深入得多。说不定在临死前先下道诏书,把他给灭了。再另外想办法找人托孤。
此外,托孤人数安排不合理,两人如扯皮,缺少调解、弥合的人。假如托孤之人是三位,第三人就权且选择孙资或刘放吧,估摸直接发生上述结果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简而言之,如果曹壑真正把刘备的本领学到手了,情况肯定会不一样的。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