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闯关东】关外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为何会允许流民闯入

中国历史1周前 (11-17)70

关东在传统意义上泛指以

吉林、辽宁、黑龙江

三省为主的东北地区,因这一地区处在山海关以东,所以一直被称为“关东”。

在清朝的前、中期,关东地区是个“

小禁区

”,不允许平头百姓前往,而且还设置了关卡,所以,到关东去,是要“闯”的,因为那是越轨犯进的行为。

直到1860年(咸丰10年)解禁之后,前往关东谋生才开始合法。由于“闯关东”一词流行已久,所以,也就被传承下来。

“闯关东”的由来

远在宋辽金元时期,就有关内地流民出关营生,当时并没有限制,来去自由。

清王朝建立之初,流民出关也不必闯,相反还得到清 *** 相当大的鼓励,因为关东本来就人烟稀少,加上明末清初战争的影响,人们纷纷逃离此地,导致关外 “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

然而,众所周知,关东是大清朝的起源所在,被称为

“龙兴之地

”,为强根固本,清廷多次颁发诏令,命令地方官,招抚流民,开垦荒田。

1653年(顺治10年),专设辽阳府,与此同时还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宣布开放辽东。结果,全国各地的流民纷纷涌入,这又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条例》颁布15年后,也就是1668年(康熙7年),清 *** 宣布关闭山海关的大门,《条例》被正式废止。

清廷为什么要关闭山海关、断了人们出关的途径呢?原因还挺复杂的:

一,防止被汉化

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点

因为满清入关后,在各个领域都受到汉族传统的冲击,尤其在文化上。为了保护满洲的“大本营”,类似于 “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与满洲风俗攸关”的上谕屡有颁发。在清廷看来,满洲的尚武之风不能丢,满洲的风俗习惯不能丢,可在汉文化的冲击下,想要保存下来确实太难,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封关!

二,维护满族利益

关东地区的特产是人参、貂皮等,这些在当时完全属于“奢侈品”,由满族人民把持着,是八旗百姓的生计所在。可是流民大规模进入后,上山偷采者成千上万,屡禁不止,这触碰到了满洲人的切身利益;

三,维护皇家利益

皇家在东北有什么?猎场啊,当时东北设有围场,供皇家狩猎之用。围场面积太大,而皇家去狩猎的次数又少,管理起来很不方便,更无法禁绝 “游民借开荒之名,偷越禁地,私猎藏牲”;

四,政治需要

大清入关后,全国“反清复明”的呼声不绝于耳,反清运动更是此起彼伏,这不利于满清的统治。而开放关东后,各地流民大量汇集,很容易形成反清力量,为了消除这种隐患,关闭山海关就显得势在必行。

五,赋税较低

因为东北地区是大清崛起的发源点,所以,即使在迁都北京之后,这里依然被视为满洲的“根据地”,因此,东北地区的赋税在当时是更低的,有些地方甚至都不用缴纳赋税。

在这么多因素的综合下,清廷颁布的禁令一次比一次严厉,先是要求 “永行禁止流民,不许入境”,后来在此基础上再度升级,直接下达了“逐客令”。

1740年,也就是乾隆5年,乾隆皇帝颁布上谕:

令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拔兵稽查,不许内地流民再行偷越出口......令守边旗员沿边州县严行禁阻,庶此后流民出口可以杜绝

(《大清会典事例》)

当然,清廷也清楚“闭关”仍不足以 *** “汉俗”的侵袭。因为在当时通往关东的途径可并非只有山海关一条路,从海上可以进入、经蒙古也可进入,有鉴于此,康熙年间清廷又花了几十年时间,设置

“柳条边

”以其禁绝。可是,尽管清廷煞费苦心,但北方流民入关谋生却屡禁不绝,而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仅山东流民入关者就达到10多万人;1776年(乾乾隆四十一年),据估计在关东谋生的华北农民总计达到180万人,这些流民都是在闭关条件下、私自进入关东的,所谓“闯关东”即由此而来。

1860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重新向流民敞开,流民入关东谋生不再被视为非法。只因“闯关东”一词已约定俗成,也就成为流民去关外谋生的代名词了。

人们为何要“闯关东”?

闯关东的人群中,以

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

为多,而其中山东为“最”。

1911年,东三省人口总计1841万人,其中约有1000万人都来自山东、直隶、河南等省;

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仍然高居不下,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到1949年,流入关东的人口接近2000万人,平均每年约52万人,其中1927、1928、和1929年连续三年都超过百万人之多。

规模如此庞大,难怪“闯关东”被人视为“

人类有史以来更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也被誉为“全部近代史上一件空前的大举”。

“闯关东”的浪潮持续了数百年,人们在惊叹其数量之大的同时,也会不约而同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关内人非要去闯关东呢?

尤其是清朝前期,“闯关东”被认为是“违法现象”,那是要冒风险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还要去关东,是关东有太吸引的东西?还是自身所在地有迫使自己离开的东西呢?

当时山东“闯关东”的人数最多,咱们姑且就以山东为例进行解析

安土种田,是中国农民的特性,山东作为孔孟之乡,这种特性更是根深蒂固,可是山东人不顾一切“闯关东”之举,到底有什么迫切的理由呢?

个人认为,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重视:

之一,人口压力

清朝经过“康乾盛世”的发展,人口数量急速增加,山东尤为严重,出现的实际情况就是地少人稠,人满为患。

进入近代,人口压力更大,1850年山东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5人,名列全国第四;1911年升为第三;1936年升为第二!

虽然仅次于江苏,但当时的山东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程度上,还是对劳动力的收容量上,都无法和江苏相比。显然,人口压力是山东农民“闯关东”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第二,天灾人祸。

山东是近代史上自然灾害多发区,有人统计,在清代268年历史中,山东曾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黄河、运河水灾127年次,潮灾45年次。

除仅有两年无灾外,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水旱灾害发生,这些还没有计算冰灾、虫灾等。

按清代建制全省107州县统计,共出现旱灾3555县次,涝灾3660县次,黄河、运河洪灾1788县次,潮灾118县次,全部水旱灾害达9120 县次之多,平均每年被灾34县次,占全省县数的31%!

这种灾害的多发性、严重性,令人震惊,自然灾害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也可想而知,为了生存,“闯关东”就成为当时的一条出路;

与天灾结伴而行的是人祸。后满清时期,山东兵灾匪患连年不断。

在史书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西方列强动不动就将战舰开进胶州湾,胶州湾在哪?

胶州湾就在山东。

而且在晚清时期,山东承担了很大一部分不平等条约的赔偿摊派额度,这些都增加着山东人民的负担。

当有些人意识到自己无法承受时,就不得不离开山东,到外地谋生。举目无亲时,关东,无疑又成了理想之地

第三,关东的魅力

清朝前期人们要“闯关东”的理由咱们已经说过,转折点在1860年,清 *** 开放了山海关。

地广人稀、沃野千里的关东地区很快就吸引了无数人,人口的聚集很快就带动了当地的繁荣;而且关东还临海,不管是耕种,还是经商,都是流民的首选。

由于大量山东人聚集在关东,带动了更多的山东人闻风而来,在当时的胶东地区,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还有些地区认为,没有“闯关东”经历的人,就是“没出息”的表现。

这时的“闯关东”已经不再是一种无奈之举,而是主动选择,这种积极性也让“闯关东”在山东地区成为一种潮流。关东,简直成了山东人的第二故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11/611204.html

“【闯关东】关外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为何会允许流民闯入” 的相关文章

何进作为东汉时期的大将军 何进为何会被宦官轻易干掉

何进作为东汉时期的大将军 何进为何会被宦官轻易干掉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何进身为大将军,朝廷实际当家人,却为何轻易被宦官干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何进再是大将军,出身也是一个杀猪的,杀猪和杀人是两个概念,何进就是一个猪脑子,宫里的太监虽然没卵子,但每一个人都从政治博弈中杀出来的,政治经验十分丰富,比这个政治小白的杀猪将...

文钦: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与诸葛诞有矛盾

文钦: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与诸葛诞有矛盾

文钦(?~258年),字仲若,沛国谯郡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曹操部将文稷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魏明帝太和年间文钦任牙门将、五营校督,后拜庐江太守、冠军将军,嘉平元年(249年),曹爽及其同党在高平陵之变中被杀,文钦心中不安,执政的司马氏集团为了安抚文钦...

刘玉娘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是如何成为皇后的?

刘玉娘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是如何成为皇后的?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阳。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同光四年(926年),后唐发生大乱,宰相向皇帝李存勖请求拿出宫中财物赏赐军士,以稳定人心。但皇后刘玉娘得知此事,却故意在宰相面前装穷,说自己只有一盒首饰与一个孩子,叫宰相把首饰与孩子卖了去赏赐军士。宰相吓得不知所措,只得退...

魏忠贤不死明朝名将就不死吗 明朝最后还会灭亡吗

魏忠贤不死明朝名将就不死吗 明朝最后还会灭亡吗

如果魏忠贤不死,明末名将就不会死是真的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别太想当然了魏忠贤不死明朝依旧要亡。魏忠贤是明朝末年阉党的风云人物,但是魏忠贤自上位后就没有干过有利于明朝的好事,魏忠贤此人是南直隶河北沧州人,他早年并不叫魏忠贤,魏忠贤这个名字是后...

探索隋炀帝的一生,他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探索隋炀帝的一生,他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弘农华阴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569年,刚刚继承了随国公爵位不久的杨坚,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在这个儿子之前,杨坚已经和自己唯一的妻子独孤...

杨大眼是什么人?他去世之后儿子做了什么事情?

杨大眼是什么人?他去世之后儿子做了什么事情?

杨大眼,中国北魏名将。世居仇池,生卒不详。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南北朝时期,北魏境内发生过一件奇葩事,因父亲死后,三个儿子跟继母争夺家产和爵禄未遂,一怒之下,三个儿子带着父亲的尸体投奔敌国南梁。死去的这位父亲并非默默无闻,他叫杨大眼,生前是让北魏的敌人胆寒的...

俗话说成王败寇 刘邦夺得天下后为何没有污名化项羽

俗话说成王败寇 刘邦夺得天下后为何没有污名化项羽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邦得了江山后,为何项羽没被污名化?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邦和项羽之间,有着一种奇妙的联系,刘邦是一位得道之士,而项羽是一位失道者,论实力,刘邦不如项羽,但是论起心性,项羽比刘邦差了十万八千里,项羽失去了乌江,这似乎是他的宿命,但是在这场鸿门宴上...

曹魏三代人都知道司马懿会反 最后为什么都要重用他

曹魏三代人都知道司马懿会反 最后为什么都要重用他

曹操、曹丕和曹叡明知司马懿会反,为何还要重用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晋书帝纪》在汉末三国的历史进程中,若非看到最后,真的很难想象,三国会全灭,天下会被一个半路杀出的司马懿篡夺。然而,奇妙的是,曹操...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