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俗话说成王败寇 刘邦夺得天下后为何没有污名化项羽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6-06)92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邦得了江山后,为何项羽没被污名化?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刘邦和项羽之间,有着一种奇妙的联系,刘邦是一位得道之士,而项羽是一位失道者,论实力,刘邦不如项羽,但是论起心性,项羽比刘邦差了十万八千里,项羽失去了乌江,这似乎是他的宿命,但是在这场鸿门宴上,他就是唯一的机会。

说到大泽乡的叛乱,大秦的末日,变得更加的热闹。

陈胜和吴广率领着几百兵丁前往北京,一场暴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暴雨洗掉了大泽乡的土地,洗掉了他们的软肋,秦法在“失期”时就砍了他们的脑袋,就算他们参军,也不一定能活下来,反正都是要死的。

俗话说成王败寇 刘邦夺得天下后为何没有污名化项羽

“王侯之尊,何必如此?”

这是一个年代的问题,也正是这一段话语赋予了“农民起义”的温暖与颜色。

大泽乡的叛乱很快就传播开来,现在的胡亥,对朝堂上的事情一窍不通,整天游手好闲,赵高一心想着削弱大秦,然后坐上皇位,而现在,所有的人都对他忠心耿耿,有被毁灭的危险,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其他江湖豪杰也是大吃一惊,像项梁、张良等人,都触犯了秦律的法律,而另外一人,则因为暗中谋害了始皇,被秦王追捕,却始终没有造反。

“陈胜是谁”,江逸心中一动。

但无论他是什么身份,他所干的一切都有其象征意味,陈胜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虽然不一定最炽烈,但最能点燃的就是熊熊燃烧的大火,于是项梁乘机出征,携着自己的亲外甥项羽四处游历,项羽刚刚举起大鼎,用自己的力量震慑了那些前来效忠自己的勇士,张良找到了自己的新主人,希望能够重振韩国。

而作为这一幕的主人公,刘邦依旧在“逃亡”在芒砀山,吕雉每日为他提供美味佳肴,他的人生是无限美好的,但是他的内心深处,他的战意已经荡然无存。

俗话说成王败寇 刘邦夺得天下后为何没有污名化项羽

如今的刘邦和项羽相比,实在是太可笑了。

项羽是燕国的孙子,而刘邦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平民,地位和地位相差太远,所以刘邦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儿子如此张狂。

但是刘邦并没有意识到,他的“醉生梦死”已经到了尽头,如果命运真的存在,陈胜造反的时候,他就会变成刘邦。

大泽乡闹事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沛县,平日里这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官员们都惊慌失措起来,大泽乡就在附近,而他们又正好被列入“死亡名单”的陈胜,这些人都是平民心目中的“帝王将相”。

于是,萧何和沛县知府就在盘算着如何脱身。

萧何说,实际上朝廷里也有人响应起义,我们不能跟他们硬碰硬,要学会适应。

知府明白了萧何的用意,那就是要反抗,防止大泽乡叛乱带来的灾劫,不过,要谋逆,也不能亲自动手,必须要有“头面”,到底要找什么人?

刘邦是个很有“气质”的人,他建议去见刘邦。

所以刘邦被一帮官员从芒砀山里挖了出来,官员们用刘邦做了一个美梦,“诱惑”了刘邦,刘邦自然同意了,殊不知,就算他们不“哄”刘邦,刘邦也会离开芒砀山,毕竟人总有一天会死去,但是总要有个结果。

刘邦以“沛公”的身份西征西征,讲述了一段由沛人“打怪升级”的故事。

说到这支队伍,大家都忍不住想笑,“沛公”曾经是一名亭主,但却闯下了祸,逃到了芒砀山,沛公的“近卫”樊哙曾经做过一次狗食生意,据说沛公还欠了不少银子,他们的谋士萧何地位更高,曾经在沛县任职过,属于中层官员。

和项良这样的“大神”一比,谁都会认为沛公是“凑数”。

但沛公不在乎,一来他没有一蹴而就的想法,要么依附,要么发展壮大,人生一片悲凉,唯成败而论英雄,但人生亦是可笑的,失败还有翻盘的可能,哪怕是一头野兽,也能成为一代枭雄,也有可能被大河吞噬。

俗话说成王败寇 刘邦夺得天下后为何没有污名化项羽

刘邦西征,不断的吞并对手,不断的壮大自己,从沛县带来的士卒也都有了很好的磨练,甚至樊哙都能上阵杀人,刘邦在此期间,碰到了一个能让自己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张良。

在韩国灭亡前,张良并不是刘邦的人,他只是“外援”,但是张良却很欣赏刘邦的性格,他对刘邦的性格非常的欣赏。

刘邦在张良“社交 *** ”(项羽的舅舅项伯和张良走的很近),知道吴中有一股“大势力”在作乱,楚国的老世家项氏实力很强,所以刘邦想要“投靠”项氏,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实力。

刘邦跟着项梁,很快就被其他诸侯“拥立”为楚怀王,成为了一个“临时”的统治者,而项羽和刘邦则是站在了一个“层次”上,两个人的身份几乎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项羽还被项梁压了一头,所以他的威望并没有太大的提升。

真正让刘邦、项羽身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还是“定陶之战”,当时大秦仅存的“章邯”率领一支以俘虏为首的残部与项梁大军对峙,结果却以压倒性的优势打败了项良,致使项梁身陨,这位自“陈胜”之后威名最盛的叛逆首领身陨,一时间人心浮动,暗潮汹涌。

定陶一役之后,项羽由于家族恩怨,又对楚怀王的犹豫不决,他当机立断,决心击毙主帅,用自己的意志力来抵抗章邯的进攻,最终“巨鹿之战”以一敌众,最终项羽以奇招取胜,“破釜沉舟”就是由此而来。

项羽带着“破釜沉舟”的意志,与大秦大军对峙,“封神”一役,也让项羽坐上了“第三代”的位置,再加上项羽“牵制”了最厉害的对手,刘邦才能一帆风顺地向西进发,也正是因此,刘邦与项羽之间才会有了冲突。

俗话说成王败寇 刘邦夺得天下后为何没有污名化项羽

刘邦成功地向西推进,成功地“恐吓”了还在虎视眈眈的赵高,赵高心中充满了恐惧,生怕刘邦下杀手,现在的大秦根本没有任何反抗之力,赵高决定“放手一搏”,让人把他杀死,他也要成为新的皇帝,可是那些大臣们根本不听他的话,最终他选择了“子婴”,而他自己则被婴儿杀死。

在此之前,赵高暗中与刘邦取得了接触,想要立刘邦为“新主”,但刘邦却被“皇位”蒙蔽了双眼,一马当先地攻入了关中,被贬为“秦王”的子婴,主动投靠了刘邦。

俗话说成王败寇 刘邦夺得天下后为何没有污名化项羽

子婴的这个计划,其实就是一个“阳谋”,他虽然明知道刘邦的势力并不大,但他还是坚持将“荣誉”交给了刘邦,就是为了挑拨刘邦的傲气,挑拨项羽的怒火,果然,刘邦一入关中就“享受人生”,谁也劝阻不了他,张良的一句话,让他如梦初醒。

从张良的“警告”中可以听得出来,他刚刚取得了一场巨大的胜利,将最强的项羽“气势汹汹”地赶到了关中,而刘邦则趁着项羽与他交手的时候,“黄雀在后”,项羽的性格让刘邦很是头疼。

于是刘邦想要恢复自己的名声,他先是用“民心”做保障,颁布兵法三章,博取人心,自己则是一反之前的骄奢淫逸,勤政放权,广纳贤能,与项羽初入咸阳时的“烧杀掠夺”大相径庭。

项羽身边有好几位幕僚,而且多次叮嘱他必须要铲除刘邦,究其根本原因,还是项羽过于骄傲,轻视百姓,而刘邦却在一旁虎视眈眈,早已掌控了民心,如果刘邦真的要“占据”关中,只是早晚的问题。

刘邦也明白,自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关中时期是刘邦最痛苦的一段时间,他不是项羽的对手,也不是项羽的对手,而是“鸿门宴”的“结尾”。

鸿门宴本来就是专门用来对付刘邦的,但是碍于项羽的威望和秦国的关系,刘邦才能逃出生天,海阔任鱼儿逍遥法外,刘邦这个曾经被尊称为“汉王”的人,现在却在他的地盘上站稳脚跟。

正巧刘邦在这里碰到了他人生中的另一位“贵人”——韩信。

韩信精通兵术,追随项羽,不过韩信性子高傲,项羽也是如此,两人的看法往往不一致,不过项羽性子刚烈,几次都没能成功,韩信也就放弃了,最后还是选择了“实力”一般的 *** 。

只有韩信,刘邦这辈子都能“扬眉吐气”,韩信又一次征服了三秦,让刘邦“跻身”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几个国家。

自此,“楚汉”之战,拉开了序幕。

项羽的性格虽然古怪,但是他的实力却是毋庸置疑的,就算是刘邦成为了皇上,也没有说过什么。

不过,刘邦也很爱用“天命”这个词。

刘邦相信,天意能够战胜所有的智谋、利害,否则的话,为何那些实力更强大的对手都会被他打败,那些跟随刘邦一起受苦的官员却连一声“怨言”都没有,刘邦甚至以为,自己就是“天命”的结果,自己也是注定要做这个帝王的。

项羽之所以“打怕”刘邦,是因为“彭城之战”中有多个国家的联合部队,刘邦带着比项羽更多的兵力去攻打项羽的大本营,结果还是输给了项羽,在彭城一役中,刘邦失去了妻子和父亲,直到项羽将他的父亲交出来,二人才平安回来。

也许,从“家眷”的意义上来讲,刘邦应该“感谢”一下他,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到了最后,都没有再提项羽的事情。

彭城一役,韩信为刘邦复仇,这一仗打下来,所有的贵族都归顺了他,但都被韩信一一击败,彻底“一统”,接下来就看汉王和西楚的谈判了。

不过谈判的效果很差,双方又打了起来,韩信和项羽才是真正的主角,韩信“包围”了项羽,让他的将士们高唱着“楚”,让他们纷纷认输,很快,项羽就失去了斗志。

乌江之滨,项羽目瞪口呆的望着这一幕,他对自己的命运嗤之以鼻,在一场血战之后,项羽没有回到江东,而是自尽了。

刘邦亲眼看着项羽自杀,他一定很感动。

他越发的感激“天命所归”,比如说韩信,他曾经是项羽麾下的一员大将,如果不是韩信,刘邦也不可能攻占关中,更不可能成为新的帝王,所以韩信的“出现”,就成了刘邦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刘邦相信,他能遇到韩信,完全是因为“天命”的缘故。

所以,在汉代的史书上,有的记载了项羽的凶残,有的记录了项羽的脾气,但是从来没有人说项羽是一个弱小的人,成王侯败的人为寇,所以他对自己的敌人,表现出了更大的尊敬。

在刘邦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曾经一支平定英布的军队被一支致命的弩矢射杀,刘邦在弥留之际,做出了“不医不救”的决定,他相信只要自己有一条命,就算不用任何治疗,也能痊愈,但是没有了命运,再怎么努力也没有任何的用处。

因此,对“天命”深信不疑的刘邦,在他看来,终究还是输给了“天命”。

从刘邦的角度来看,项羽或许和他一样,唯一的问题就是“天命”不在项羽身上,他这么厉害,这么有天赋,居然没能成为真正的帝王。

结论:

在刘邦的心目中,项羽绝对不会软弱,刘邦本人更没有“冒充”韩信的战绩说他很厉害,刘邦更是口口声声说他的实力比项羽和韩信差得太多了,但是他依然坐上了这个位置,其实刘邦就是在突出他的“唯一性”和“神圣性”。

没有玷污了刘邦的名声,这是一种更加高明的方式,他根本不会去诋毁敌人来提升自己的实力,在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时,他依旧能够战胜敌人,这就证明了他配得上自己的身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6/3296.html

“俗话说成王败寇 刘邦夺得天下后为何没有污名化项羽” 的相关文章

告老还乡时,孙嘉淦为何要带上十几个木箱子回去?

告老还乡时,孙嘉淦为何要带上十几个木箱子回去?

告老还乡是指年老辞职,回到家乡。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孙嘉淦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官员。他是一个清官,一生没有挣到几个钱。没钱也就罢了,这也很正常。可是为什么,他回去的时候,却搞了很多砖头,装了十几口大木箱拉回去呢?更有意思的是,他的这些砖头实际上并没能拉回故乡,而是半道上被人劫...

田豫: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常年镇守曹魏北疆

田豫: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常年镇守曹魏北疆

田豫(171年~252年),字国让,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初从刘备,因母亲年老回乡,后跟随公孙瓒,公孙瓒败亡,劝说鲜于辅加入曹操。曹操攻略河北时,田豫正式得到曹操任用,历任颖阴、郎陵令、弋阳太守等。后来田豫常年...

卫绾是如何一步步坐上宰相之位的?

卫绾是如何一步步坐上宰相之位的?

在古代,宰相的地位仅次于君主,一些良相则是君主的左膀右臂,能够帮助君主办理各种政事。卫绾,代郡大陵人,他的年龄、籍贯史书上没有记载,应该是家庭比较贫寒,在汉文帝时期被选拔为皇帝的“专职司机”当上了郎官,在汉朝,郎官并不是多高的职位,但胜在可以经常接触到皇帝,算是离权力的中心非常近的一批人。之后累积功...

乾隆为何要举行千叟宴?之后都发生了什么?

乾隆为何要举行千叟宴?之后都发生了什么?

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清朝第六位皇帝,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到“千叟宴”,一定要说清朝康熙皇帝。为了体现仁孝天下,更为了笼络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康熙皇帝干了一件事: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时值康熙六十大寿,他突发奇想,为了与民同庆,他与众大...

高干当初都已经投降了 后面为什么还要背叛曹操

高干当初都已经投降了 后面为什么还要背叛曹操

还不知道:高干在官渡之战之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会背叛曹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高干是三国时期袁绍手下,字元才,出生于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陈留高氏,在当时的士林、豪门中颇有声望,在袁绍帐下时常受袁绍重用,并以为袁绍军队提供粮草,保障后方供给的身份出现在官渡之战...

楚汉战争打了三年多的时间 刘邦是怎么战胜项羽的

楚汉战争打了三年多的时间 刘邦是怎么战胜项羽的

对刘邦为何只花了4年时间,就战胜了项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从蜀地出来,是在公元前206年11月份,这一年也是汉元年,刘邦被封为汉王的第一年,也是大汉王朝的开端。项羽兵败垓下的时候,是在公元前202年1月份。这一年是汉四年,刘邦带领70万联军消灭了10万楚军,...

董仲舒是如何走上儒学道路的?他的学说为何被推广?

董仲舒是如何走上儒学道路的?他的学说为何被推广?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人,西汉哲学家。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首先说一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发出的政令,并不是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提出的是“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儒家理论,推崇以儒...

陈武:三国时期东吴猛将,仪表堂堂,屡建战功

陈武:三国时期东吴猛将,仪表堂堂,屡建战功

陈武(177年-215年),字子烈,庐江郡松滋县人,东汉末年孙策、孙权部下的猛将,负责统率精锐的庐江上甲。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陈武年轻时仪表堂堂,跟随孙策征战江东,因战功封为别部司马,统率庐江精锐。孙策死后,拥立孙权为主,督率五校。由于陈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孙权,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