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历史渊源简介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也是国内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中国境内赫哲族人口仅5373人。他们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交汇的三江平原及完达山余脉地区,集中居住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和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等地。
族称与自称
赫哲族因居住地域广阔,有着诸多自称,如“那贝”、“那乃”、“那尼傲”等。其中,“赫哲”作为族称最早出现于康熙二年(1663年),是从“赫真”变音而来,也是“黑斤”、“黑津”、“黑哲”、“赫斤”等名称的同音异写。1934年,凌纯声所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出版后,“赫哲”作为族称开始广泛传播。在俄罗斯,赫哲族被称为“那乃人”或“纳奈人”。
历史渊源
赫哲族的先民是肃慎族系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包含于肃慎、挹娄、勿吉等古代民族之中。唐代和渤海国时期,赫哲族先民与黑水靺鞨有着密切渊源,是其构成之一。辽代与金代时,赫哲族先民都属于生女真人的一部分,元代时则归属女真水达达人。
明永乐七年(1409年),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将赫哲族先民归属其内,至明弘治年间始归辽东都司管辖。明代女真人分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集团,其中建州、海西女真后来成为满族主体,而野人女真的一部分则形成为赫哲族。明末清初,赫哲族先民渐渐从女真人中分离出来。
清代至近现代
清康熙末年时,赫哲族约有1.2万人,但由于疾病、战争屠杀等原因,人口不断减少。至咸丰年间为5千人,到民国初年时约1600人,同时期俄罗斯境内的那乃人有1.1万。至1945年时,中国境内的赫哲族仅剩300余人,濒于灭绝。新中国成立后,党和 *** 积极帮助赫哲族发展生产,逐步改善生活,现有人口较1945年增加了10倍多。
赫哲族是渔猎民族,且是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他们狩猎活动一般集体进行,推选一名“劳德玛发”领导。赫哲人普遍信仰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灵物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崇拜及萨满教。萨满多为妇女,主要从事为患者跳神治病、春秋两季跳鹿神消灾免祸、为无子女的人跳神求子等。
文化与艺术
赫哲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赫哲语又称“那乃语”、“赫真语”或“戈尔德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很多词汇与满语相同。但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清朝时用满文,现因长期与汉族杂居而通用汉文。
赫哲族的鱼皮画和鱼皮衣非常有特点。鱼皮画分为粘贴和镂刻两种, *** 工艺十分精细。鱼皮衣则是把鲢鱼、鲤鱼等鱼皮完整剥下,晾干去鳞,并用木槌捶打得像棉布一般柔软,再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赫哲族还有吃生鱼的习惯,鱼皮、鱼籽、鱼肉、鱼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
赫哲族更大的民间活动和节日是“乌日贡大会”,于农历五月十五举行,为期2~3天,分为体育竞技和文娱活动两部分。大会活动起源于赫哲族的“跳鹿神”或“跳太平神”活动,目的是为祈求避凶驱邪、渔猎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