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备死后诸葛亮进行了五次北伐 诸葛亮成功了多少次

中国历史10年前 (2015-05-20)189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死后,“卧龙”诸葛亮5次北伐成功了几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有人说,刘备的死是整个蜀国国力衰落的转折点,从此以后,蜀国国力空虚,兵少将寡,如果说把蜀国的国势看作一条抛物线,那么至此,蜀国从顶点开始滑落。纵使后面诸葛亮休养生息,5次北伐,也不过是行将就木,延缓灭亡而已。

与其说,刘备之死是转折点,不如说是一个分界线,因为刘备代表的蜀国旧势力,也即是说老一批从关中,一直血拼,建立蜀国的兵士和将领的没落。纵使诸葛,赵云犹在,但是蜀国无多少大将可用的悲催境地,一直延续到蜀国灭亡!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究竟刘备的死为何说是蜀国国势的转折点,诸葛亮5次北伐也最终以失败告终呢?小编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喜欢的点个关注,有不同想法的朋友欢迎评论区留言。

刘备死后诸葛亮进行了五次北伐 诸葛亮成功了多少次

先说刘备怎么死的。

公元219年,孙权命吕蒙为先军,率兵攻打荆州,关羽不敌被擒,后被吴国处死,从此蜀国和吴国结仇,后张飞又被部下所杀,首级被部下献于东吴。刘备终于愤怒至极,率领8万大军向东进攻吴国。

前期,蜀军攻城拔寨,士气高涨,兵强马壮,战果丰富。占领吴国西部重镇秭归,高歌猛进!孙权见状,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全力抗蜀。不得不说陆逊确实是个人才,仔细分析战场情况和 *** 后,认为不能和蜀国硬拼,应当避其锋芒,后面再伺机反击,以退为进,这真是和后面诸葛亮北伐时,司马懿坚守不出拖死蜀军很相似。

于是,陆逊就一直退到了猇亭和夷道一线,并修建了防御工事,打算和刘备来个消耗战。果然,陆逊的防守策略见效,刘备大军无法再顺利东进,不得已在巫峡、建平到夷陵一线设立了大大小小的几十座营寨,这也为后面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刘备死后诸葛亮进行了五次北伐 诸葛亮成功了多少次

刘备也不是傻子,知道如果吴军坚守不出,势必后面更不好取胜,因为粮草短缺问题日渐的显露出来。所以就多次的派人阵前挑衅,各种难听,侮辱陆逊为乌龟的话就不绝于耳了。当然陆逊并不是草包,这种激将法没有任何作用,就是坚守不出,目的就是要拖垮蜀军。刘备长线作战,深入吴国境地二三百里,并且是沿长江东进,两侧山道很多,粮草运输自然困难,时间久了,就是吴国不反击,刘备大军也会撤退。

如果仅仅于此,后面也不会有刘备的大败了,陆逊这位足智多谋的俊才,终于在夏季炎热之季,谋划了被后世誉为三国三大名战之一的“火烧连营”,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成为三国著名三大战役!

“火烧连营”的计策,使得蜀国延长江修建的百余座营寨,因为夏季的高温炎热,在火攻的情况下全面崩溃被烧,蜀军8万大军伤亡殆尽,刘备只能狼狈撤退到“白帝城”。此战役又被后世成为“夷陵之战”,刘备命陨之战,此后,白帝城刘备因为“夷陵之战”日劳成疾,最终无法医治病死于“白帝城”,刘备“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把蜀国军政大权全部交于诸葛亮,说实在话这真是个烂摊子!

刘备死后诸葛亮进行了五次北伐 诸葛亮成功了多少次

此战刘备损失了大部分的蜀国的精锐,更是损了多个大将,国运至此加快衰落,诸葛亮后面花了几年的时间养精蓄锐,修养生息,才得以为后面北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这次两败俱伤的战斗,使得魏国坐收渔翁之利,同时也是后面诸葛亮北伐的一个重要原因。

接上面所讲,诸葛亮用了几年的时间屯兵梳政,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

公元228年,魏国曹丕趋势,曹叡上位。于是诸葛亮认为时机到了,新主掌政,国内必然不会很稳定,于是亲自率大军进攻魏国。从此就开始了三国历史上有名的5次北伐!

此次北伐。小编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不同意的朋友可以评论区留言。

先刘备托于白帝城,诸葛亮跟随刘备从默默无闻到建立蜀汉政权,一心想匡扶汉室,统一天下。这是他们最初的梦想,诸葛亮并没有忘记,这是刘备临死对他的嘱托,也是诸葛亮 这一生追求的目标,再不行动,怕是以后也没有多少时间了。

魏国兵多将多,又地处平原较多,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如果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势必蜀国和魏国的差距进一步扩大,那个时候再想攻打魏国已经是不太可能了,往白了说就是到时只有挨打的份。只有现在通过不断的进攻魏国,也让它不能安稳的发展,这样彼此的差距不会进一步的扩大,如果有可能再吞并魏国,统一天下。

上面两个原因是主要原因,同时又能看出,诸葛亮其实也明白,想要直接占领魏国也是不可能的,所以5次北伐诸葛亮不是直接进军攻打魏国腹地,而是率主力军北上,攻打魏国的陇西地方,这样“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自然能够快速的占领,以形成对魏国的包围之势。

但是梦想总归是梦想,之一次的“失街亭”导致了首次北伐的惨淡收场,但是也是5次北伐中唯一一次接近胜利的一场。此次北伐中,意外收服了魏国将领姜维,算是更大的收获吧,题外话:诸葛亮死后,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维拜大将军,独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大战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互有胜负。

刘备死后诸葛亮进行了五次北伐 诸葛亮成功了多少次

姜维

后面的4次北伐,也是没有取得胜利,最后一次,诸葛亮也是因为过度操劳,病死在“五丈原”,自此蜀国的光辉时代一去不复返,纵使后来又有姜维的北伐,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公元263年,魏国大举进攻蜀国,后主刘禅投降,蜀国覆灭!

刘备的死可以看成是蜀国衰败的一个重要节点,诸葛亮5次北伐的失利,更是注定了蜀国大势已去,难逃覆灭的命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5/398.html

“刘备死后诸葛亮进行了五次北伐 诸葛亮成功了多少次” 的相关文章

朱元璋是怎么走上称帝之路的 哪些名将是功不可没的

朱元璋是怎么走上称帝之路的 哪些名将是功不可没的

对朱元璋是如何称帝的?哪些名将功不可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元朝末年,因为元朝政府的腐败统治和对汉人的歧视政策导致天下打乱,义军四起,当时朱元璋正在跟着郭子兴带领的义军四处征战,只是区区一个小兵的他凭借骁勇善战的勇猛和善于任用贤才的谋略率先攻下南京,而后接受朱升高...

史敬思是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史敬思是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史敬思是李克用十三太保之一,勇冠天下,在消灭黄巢的战斗中立下大功。但史敬思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先去世的,在李克用与黄巢的首次交锋中就战死了。为何史敬思会英年早逝呢一,投靠李克用史敬思是河东道雁...

历史上贺若敦与贺若弼是什么关系?二人的结局如何?

历史上贺若敦与贺若弼是什么关系?二人的结局如何?

古人云: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贺若敦生前效力于西魏、北周两朝,以勇武闻名,尤善骑射,“敦弯三石弓,箭不虚发”,深得独孤信、宇文泰、杨忠等关陇权贵们的赏识。贺若弼为北周、隋朝两朝大臣,文武双全,“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

探索隋炀帝的一生,他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探索隋炀帝的一生,他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弘农华阴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569年,刚刚继承了随国公爵位不久的杨坚,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在这个儿子之前,杨坚已经和自己唯一的妻子独孤...

后世是如何评价诸葛恪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诸葛恪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权臣,大将军诸葛瑾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诸葛恪在陆逊病逝后任大将军代领其兵,之后被孙权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即位后受封太傅,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执政初期革新政治,率军抗击魏国取得东兴大捷颇孚民...

袁绍的兄弟都被刘备杀了 袁绍最后为何还要收留刘备

袁绍的兄弟都被刘备杀了 袁绍最后为何还要收留刘备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杀了袁绍的兄弟,为什么袁绍还愿意收留刘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董卓之乱以后,东汉已经名存实亡,各地诸侯纷纷割据一方,那些官僚豪强趁机抢夺城池,形成大大小小无数割据势力,曹操经过几年的精心耕耘,势力不断壮大,曹操还将黄巾军的降兵补充到自己的军队中...

吕馀庆:五代至北宋时期官员,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吕馀庆:五代至北宋时期官员,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吕余庆(927年―976年),本名吕胤,字余庆(因犯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故以字为名),幽州安次人,横海军节度判官吕兖之孙,兵部侍郎吕琦长子,尚书右仆射吕端之兄,五代时期至北宋时期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吕余庆自后晋、后汉至后周一直任职。建隆元年(960年),...

关羽都没有得到刘备的授权 关羽为何还要发动襄樊之战

关羽都没有得到刘备的授权 关羽为何还要发动襄樊之战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为什么关羽要在没有得到刘备授权的情况下,发动襄樊之战呢?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三国志》里没有任何记录关羽为什么要发动襄樊之战,甚至没有记载刘备是否授权关羽发动此次关乎魏、蜀、吴三国转折的战役。关羽为什么在没有得到刘备授权的情况下发动襄樊之战呢?原因有两点:一、关羽...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