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初唐故事:披襟独具大王风,谋定应成百战功

中国历史4天前50

初唐故事:披襟独具大王风,谋定应成百战功

刘武周寇潞州,被唐将王行敏击退,转寇浩州,又被唐将李仲文张纶等击走,接连丧师失律,军威大挫。宋金刚锐气亦衰,粮运不继只好回军北走。李世民督兵追逐,一昼夜行二百余里,至高壁岭,只有少许敌军,不值唐兵一扫。将士请驻军待粮,李世民不从,忍饥疾驰,一直至雀鼠谷,始追及敌军。宋金刚且战且行,交锋至八次,俱被李世民杀败,俘斩达数万人,宋金刚落荒遁去。李世民已三日不解甲,二日不进食,军中止有一羊,乃命烹食,分给将士稍稍疗饥,复引兵趋介休。宋金刚已入介休城,尚有余众二万,开门出战,背城列阵,李世民令前军应敌,自率后军绕出敌后,夹击宋金刚。宋金刚大败,轻骑复遁。李世民追击数十里,斩首三千级。尉迟恭、寻相等尚守介休,李世民遣使招谕,两人遂降。尉迟恭部下计八千人,李世民令参入各营,且命尉迟恭为右府统军。屈突通虑尉迟恭为变,屡谏李世民。李世民道:“我方喜得良将,请君勿言!”旋由陕州总管于筠自敌营逃归,报称刘武周在并州,现已势穷,有北遁意。李世民即驱军薄并州。到了城下,城门已是大开,刘武周早出城遁去了。李世民平河东,与陇西相似。

却说刘武周闻宋金刚败还,料唐军必攻并州,即开城遁往突厥。李世民入并州城,不戮一人,再进军攻晋阳,守将杨伏念举城迎降。侍郎唐俭前与永安王李孝基同被擒禁,唐俭至此得释,惟李孝基已为刘武周所杀。李孝基为李世民堂叔,尸骸暴露,由李世民收尸殓葬,一面分兵收服余郡,于是,刘武周所得州县,悉数归唐。宋金刚收集残众,意欲回兵再战,奈部众闻一战字,统是胆战心惊又复散去。宋金刚也只得北走突厥,已而,自突厥走上谷,为突厥所追获,腰斩以徇。刘武周居突厥数月,亦欲亡归马邑,偏被突厥闻知,也将他杀死。先是刘武周南寇,谋臣苑君璋进谏道:“唐以一州兵取三辅(三辅指关中言)所向披靡,此乃天命,非人力所可与争。太原南多险阻,今悬军深入,后无援应,一或失败,尽隳前功,不如北结突厥,南结唐朝,南面称孤,最为上策。”刘武周不听,及败奔突厥,方泣语苑君璋道:“不用公言,竟至如此。”嗟何及矣。苑君璋随刘武周奔突厥,刘武周被杀,突厥命苑君璋为大行台,统领刘武周部曲,后来,引突厥攻代州,为刺史王孝德击退,唐屡遣人招降,一再抗命,且进扰马邑及太原,至突厥渐衰,方率所部降唐,得拜安州都督兼芮国公,竟得贵显终身。

且说李世民既平定太原,上书报捷,静待后命。唐高祖命李仲文为并州总管,唐俭为并州道安抚大使留镇晋阳,促李世民班师回朝。李世民奉诏还都,饮至受赏,不消细表。唐高祖召宴群臣,酒酣与语道:“今薛、刘二寇,已皆剿灭,此外,如王薄、郭子和、蒋弘度、徐师顺、李义满、綦公顺等均次第来降。惟窦建德、王世充,负固恃强,屡寇边境,窦建德且虏朕堂弟淮安王及朕妹同安公主,朕决不与干休,现拟先讨窦建德,后讨王世充。”李世民独进言道:“王世充残虐,神人共愤,臣意拟先行往讨,一面与窦建德暂行议和,令归我皇叔皇姑。俟王世充平后,移军北指,窦建德如肯投诚,不必说了,否则再剿未迟。”先讨王世充,名正言顺。唐高祖道:“窦建德若肯归我弟妹,自当先讨王世充了。”及宴饮已毕,乃派使赴洺州,与窦建德修好,索还淮安王李神通及同安长公主。

原来李神通曾为山东安抚大使,防御窦建德。窦建德竟连陷邢、沧、洺、相等州,李神通不能拒,往依黎阳李世勣,且令慰抚使张道源镇守赵州。窦建德进薄赵州城下,张道源与总管张志昂登城拒守,禁不住敌军猛扑,竟被攻入。两张巷战不支,一并成擒。窦建德叱令斩首,国子祭酒凌敬道:“人臣各为其主,彼坚守不下,实是忠臣。大王若将他杀死,奈何策励臣下?”窦建德乃将二人释缚留居军中,再引兵趋卫州,前队过黎阳三十里,李世勣遣骑将邱孝刚率二百骑侦探敌踪,途中与窦建德相遇,邱孝刚素善马槊,自恃骁勇,即突击窦建德,窦建德败走,后军进援窦建德,邱孝刚寡不敌众竟至战死,窦建德迁怒黎阳,引兵还攻,城中不及预防,突被攻陷。淮安王李神通竟被掳去,同安公主为高祖胞妹,本嫁隋刺史王裕,寓居黎阳,也为所掳。还有秘书丞魏征,曾奉唐高祖命招降李世勣,羁留未返,至此亦作了俘囚,李世勣仓猝走脱,连家属都不及携奔。窦建德拿住李世勣父徐盖,迫令招降,李世勣得了父书,默想多时,方还见窦建德。窦建德令李世勣为左骁卫将军,仍守黎阳,惟留徐盖为质,授魏征起居舍人,馆待李神通及公主,复自督兵攻滑州。滑州刺史王轨正拟守城,蓦为怨奴刺死,携首献窦建德军前。窦建德问明原委大怒道:“奴敢杀主,悖逆极了。”即令左右缚奴处斩,仍返王轨首级至滑州,嘱令合尸以葬。窦建德颇知仁义。吏民感悦,即日请降。嗣是附近州县统望风输款,并豫州盗徐圆朗,亦致书投诚。

窦建德乃还都洺州。李世勣仍欲归唐,恐祸及乃父,谋诸故人郭孝恪。郭孝恪道:“君新附窦氏,动必见疑,计惟先为立功,俾他信任,然后可图反正呢。”李世勣乃袭破嘉县,进击新乡,掳王世充部将刘黑闼,押献窦建德。窦建德大喜,署刘黑闼为将军,且嘉奖李世勣。李世勣复请取孟海公所据曹、戴二州,窦建德遂遣妻兄曹旦率众五万,往会李世勣,并言将亲自策应。李世勣闻曹旦传言,拟俟窦建德至营,掩杀了他,乘势夺还父徐盖,及窦建德土地归唐,那知待了数日,并不见窦建德到来。曹旦又侵掠河南,人民交怨,李世勣忍耐不住,率部众袭曹旦营,偏曹旦预先防备,无隙可乘。自思不便再留即与郭孝恪等数十骑奔唐。窦建德闻李世勣西去,不过长叹数声,群下请速诛徐盖,窦建德道:“世勣唐臣,为我所虏,不忘本朝,也是忠臣的素志,我何忍罪及乃父呢?”竟释徐盖不诛。

(本篇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10/610046.html

“初唐故事:披襟独具大王风,谋定应成百战功” 的相关文章

令狐熙:隋朝时期官员,生性刚烈,因忧愤发病而去世

令狐熙:隋朝时期官员,生性刚烈,因忧愤发病而去世

令狐熙(539年~602年),字长熙,敦煌效谷人,隋朝官员,北周骠骑大将军令狐整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生性严谨,颇有雅量,博览群书,精通《三礼》。北周时期,门荫入仕,历任吏部上士、夏官府都上士、吏部中大夫、仪同大将军。隋朝建立后,迁鸿胪少卿,册封武康郡公。出任桂州...

宋福金的生平经历如何?她到底有多幸运?

宋福金的生平经历如何?她到底有多幸运?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地区建立的王朝,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小人物逆袭的故事,古往今来都有很多,典型的如封建王朝的汉高祖刘邦,成为汉朝开国皇帝之前,他只是一个街头“小霸王”;再如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从一个放牛娃逆袭为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较之于以上两位千古帝王来说,一...

牵弘:雁门太守牵招第二子,个性刚毅,颇有父风

牵弘:雁门太守牵招第二子,个性刚毅,颇有父风

牵弘(?-271年),字号不详,安平郡观津县人 。魏晋时期将领,雁门太守牵招第二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个性刚毅,颇有父风。曹魏景元年间,累任陇西太守,抵御蜀将姜维进攻。跟随邓艾灭亡蜀国,拜蜀郡太守,迁振威护军。西晋建立后,出任扬州刺史,击退东吴将领丁奉...

郑颢是谁?他为何会娶万寿公主为妾?

郑颢是谁?他为何会娶万寿公主为妾?

郑颢是唐朝人士,货真价实的贵门之子,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俗话说人生有两大喜事让人难忘,一个是“洞房花烛夜”,一个是“金榜题名时”。大中四年(850年),状元郑颢与万寿公主成婚,成为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可在这大喜的日子里,郑颢却闷闷不乐,对宰相媒人白敏中恨之入骨。为何郑颢会怨恨让...

曹魏五子良将中,下场是最惨的人是谁?

曹魏五子良将中,下场是最惨的人是谁?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曹操手下有五位统兵打仗很厉害的将领,被称为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在演义中,这五人当中,有四位死于箭下,只有一位在战场上活了下来。那么,这四位死于箭下的将领,都是怎么死的呢?五人中,谁死的最悲惨?先说...

关羽和刘备的关系真的情比金坚吗 历史上又是什么样的

关羽和刘备的关系真的情比金坚吗 历史上又是什么样的

还不知道:三国真实历史中,关羽和刘备真的情比金坚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以为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感情很深,有着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南征北战几十年数次生离死别,兄弟多次落于敌军手上但初心不改,一有机会就重聚。其实这都是...

李永芳是什么人?他投降清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李永芳是什么人?他投降清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李永芳,辽东铁岭人。明末将领。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明朝镇守抚顺的游击将军李永芳开城向后金投降。李永芳因此成为明朝首个向后金投降的边军将领,抚顺也是后金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以来,攻陷的首座明朝城市。《清史稿·李永芳传》中记载:太...

张彦远:唐朝画家、绘画理论家,擅长书画,精于鉴赏

张彦远:唐朝画家、绘画理论家,擅长书画,精于鉴赏

张彦远(815年~907年),字爱宾,蒲州猗氏人。唐朝大臣、画家、绘画理论家,中书令张嘉贞玄孙,殿中侍御史张文规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三代相门,博学有文辞。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初为左补阙。大中初年(847年),迁任祠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2年),任舒州刺史。...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