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流行表哥娶表妹 为啥却很少生出畸形儿?道理很简单
前言
近亲婚姻的风险为何不曾困扰中国古代社会?在这风流漫漫、百花齐放的春情里,许多年轻男女正在探索爱情与婚姻之路。其中却隐藏着一个沉重的问题——近亲婚姻的风险悬而未决。
自古以来,民间对表亲之间结合多有顾虑,只因彼此血脉相连,生儿育女将增加遗传病的风险。这类通婚,在现代社会已倍受争议。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一如影随形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的漫长岁月里却少有关注,一切似乎顺理成章。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一历史怪现象?我们是否也可以从中汲取某些智慧,思考这一问题的本质呢?
政治利益高于一切,皇室表亲婚姻成风
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贵族统治阶级中,为达成某种政治目的而进行的通婚屡见不鲜。这背后常常反映了统治者利用婚姻关系拉拢势力、稳固统治的考量。
譬如在汉代,皇室成员与外戚权贵频繁通婚,加强两者之间的姻亲联盟。汉武帝时期,皇室中的刘氏郡王被迫改嫁陈氏外戚,可见皇权对贵族的渗透和利用。这种婚姻在表面上是两家人的安排,但其实是皇权的需要。刘陈两家通过联姻加深了关系,皇帝也因此获得了外戚势力的支持。
再如东汉的桓帝,其妻窦氏也出身当时的权贵之家。这场姻缘由窦氏外祖父主导,目的就是拉拢皇室,扩大自家影响力。结果导致外戚势力在政治上长期把持大权,东汉皇权被严重削弱。窦氏一家更是恃宠而骄,秉持家族利益,祸乱朝纲。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皇权习惯上利用表亲婚姻来达到政治目的。这背后的动机往往是权力者维护统治地位,抑或新势力向上渗透的需要。
表面上的血缘关系下隐藏复杂的政治算计,个人感情往往是其中最不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成为古代上层社会的一种共识,一种不成文的规则,家族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
跨地域跨宗族的“表亲”婚姻
然而,当我们把视角下移到普通民众时,却会发现一种迥然不同的景象——古代庶民中的表亲通婚,情况并非如皇室统治阶级中那般紧密相连。
那个年代,由于交通和通讯都十分不便,再加上科技匮乏,普通百姓的生存环境相对封闭和狭隘。他们社交的范围主要局限于本村本族,鲜有机会像皇室那样随意地跨越地域选择对象。
因此,很多属于表面“近亲”关系的通婚,双方实际上来自不同的地方,甚至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仅仅是母族或娘家的远亲而已。这在统计学上也得到印证——60%以上的古代表亲婚姻就属此类情况。
由此可见,这些婚姻中的夫妻双方,其基因差异性还是很大的。古时候重视宗法伦理的社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隔离近亲通婚的作用。所以,尽管这些婚姻在名义上属于“近亲”,但真正带来的生理风险却相对较小。
当然,选择这些形式婚姻的目的,也主要建立在社会与习俗的基础之上,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健康生育的考量。这仅仅是一个意外的结果,却在无形中起到了调节作用。
古代社会自有调控机制
其实,古代社会也不是完全没有应对近亲通婚风险的社会调控措施。比如,古人就传统上有“六亲不婚”的习俗,禁止一定亲属范围内的通婚。这在当时是维护人口健康的措施之一。
唐代时期的法律,也有明确规定禁止近亲通婚的范围。其《唐律疏议》中便明确了父母、兄弟姐妹不得通婚,违者依法论罪。这在当时是保障人口健康的重要制度性保障。
除此之外,古人的婚姻习俗中也体现了对问题的某种自我调控。比如相亲时媒人的介入,都或多或少地注意询问家族成员的病史,以防止某些遗传疾病在婚姻中扩散。这成为了古人应对问题的一种自发的预防机制。
可以说,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古代社会已在无意识中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控系统,起到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近亲婚姻风险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例子,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
医疗条件影响问题的认知
当然,古代人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也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是分不开的。那个年代,医药科学还十分落后,人们对遗传学等方面的认知几乎为零。即使近亲通婚真的导致后代的先天缺陷或疾病,古人也很难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因果关联。许多健康问题的病因病机都还不为人知,更何况这类隐匿在血缘关系背后的潜在风险。
加之当时的诊疗水平有限,部分啼哭的婴儿也没能被挽救,更别提识别疾病与遗传的关系。于是在历代记载中,我们见到的仅是冰山一角。这无疑制约了古人全面认识这个问题的可能。
现代社会须有新的认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没有出现近亲婚姻问题引起的广泛关注,这与它的社会属性是分不开的。古人对个人意愿和感情的忽视,对家庭与宗族利益的高度看重,这成为支配婚姻的主流价值观。而此类婚姻又多有地域差异,基因风险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
同时,古代社会自发形成的隔离机制,使问题没有完全暴露和放大。这些都暂时掩盖了近亲婚姻的潜在危害,让它不被历史所重视。
当然,有些问题的存在是因为古人认知水平的局限,这也提醒我们要形成对此的新的认识。“曾经”的符合并不意味着“现在”也可以如此。当我们审视和学习历史时,也要联系现实,正确认识问题,避免轻率的判断。
结语
婚姻是感情的结合,也关乎生命的传承。这是每个时代都需要正视的命题。当代青年如果在爱情路上遇到近亲之爱,也要理性审视,找寻属于这个时代的平衡点。历史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但路仍需我们自己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