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夷陵之战刘备攻打东吴 此战结束后联盟关系还用修复吗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5-24)102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夷陵之战后,吴蜀联盟还有必要修复吗?到底是谁得利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孙吴在夷陵之战中打败了刘备。刘备退守白帝城。因为担心魏会趁机进攻,吴国很明智地停止了攻蜀,孙权还主动遣使向刘备请和。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三国志·先主传》

如果说先主传多少有些给传主脸上贴金的意思,那么,吴国方面也有记载。

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三国志·吴主传》

表传曰:权云:";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前所以名西为蜀者,以汉帝尚存故耳,今汉已废,自可名为汉中王也。

这说明战后主动示好,有修复两国关系迫切需求的是吴国。吴国对蜀作出了让步,承认了刘备的汉中王地位(孙权当时还未称帝, 不可能承认刘备为汉帝。)因为吴虽然打败了蜀,却要面临着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此时,打了蜀一巴掌再拉一把,是很明智的。

夷陵之战刘备攻打东吴 此战结束后联盟关系还用修复吗

而蜀汉新败,对吴国虽然含恨,可面对对方的主动示好,也只能曲意迎合。

在安抚了蜀国后,吴国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外交方针:

然犹与魏文帝相往来,至后年乃绝。是岁改夷陵为西陵。

吴书曰:权遣立信都尉冯熙聘于蜀,吊备丧也。

孙吴的这一招两面三刀玩的真是纯熟。蜀汉也需要喘息之机。双方各以自己利益考量,保持一种貌合神离的关系。

及刘备死后,诸葛亮秉政。为了北伐曹魏的需要,试图主动与孙吴结盟,恢复往日联合抗曹时期的盟友关系。

诸葛亮的想法是:

一、蜀国的安全。蜀国国力弱,不能同时与魏吴交恶。一旦,魏吴两面进攻蜀汉,蜀汉将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

二、蜀国把曹魏当做唯一敌人,与吴结盟后,从西面北伐,没有东顾之忧,且魏黄河以南的曹魏部队为了防备吴国,也不能全部向西调动,从而牵制住曹魏的兵力。

然而,两国结盟后,吴主又提出了新的条件:

吴主使以并尊二帝之议往告于汉。 *** 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体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

孙权准备僭号称帝,苦于没有名分,便利用吴蜀联盟的关系,提出所谓“并尊二帝”的设想。意即,要求蜀汉承认吴帝,作为交换吴国也承认蜀汉皇帝。

夷陵之战刘备攻打东吴 此战结束后联盟关系还用修复吗

看起来吴国的提议很公平,其实,吴是占了大便宜的,“并尊二帝”于蜀汉非常不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蜀汉鼎立三国的唯一优势就是其汉室血脉。献帝被废后,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继承大统于西川,继续打着汉室未亡的旗帜来利用汉朝的余热来号召天下。

这是蜀汉的金字招牌,也是蜀汉政权合法的依据。

而东吴呢,吴主不过是江东小吏,想上位也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

蜀汉在答应并尊二帝后,名体上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天无二日,土无二主。”古今之正义也。

既然自称是汉朝继承人,又承认一个由江东小吏僭号的吴国,那蜀汉还算什么正统呢?还凭什么以“汉室继承人”的身份号召天下呢?

明显于理不通嘛!

或许有人说,这时汉朝的影响力已经很弱了,不要也罢。

这更说不通了,蜀汉始终高举“兴复汉室”的大旗,一刻也没有放手啊。

总之,承认了吴帝后,蜀汉的政治优势完全丧失,汉民都寒了心,再说什么兴复汉室之类也没有人相信了。

蜀汉派遣卫尉陈震出使到吴,祝贺孙权称号登极。吴王与蜀汉结盟,达成了二主分治的共识。约定将来平分天下。

吴蜀联盟的是蜀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的。

魏蜀两国各有称帝的理由,魏国是举行了受禅仪式的,引上古禅让的先例合法受让而来的。而蜀汉是基于血缘关系,继承汉之大统,不承认篡汉的魏政权的。

正统之争主要是在这两家。

孙吴出身江东小吏,地盘也不过是一州之地,和皇帝位八竿子打不到关系。孙权看到曹刘两家称帝早就心里痒痒的,只是早不到理由。

这样,提出并尊二主,有了蜀汉的承认,孙权才能名正言顺的称帝。(吴蜀承认,曹魏反对,二比一,反对无效。)

夷陵之战刘备攻打东吴 此战结束后联盟关系还用修复吗

可是换来的联盟关系如何呢?孙刘可以回到以前共同抗曹了吗?

且看诸葛亮北伐时,盟友的表现。

之一次,228年春,诸葛亮大举北伐,声势浩大。几乎出动了蜀中精锐。

后因马谡失街亭而败回汉中。

东吴呢?直到八月份,吴国使用的诈降计成功的情况下,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又任命朱桓为左督、全琮为右督,开始了石亭之战。此役吴军大胜。

从首次合作来看,双方基本上是各打各的。蜀汉春天出兵,东吴期间一直观望,直到蜀汉败退,而东吴的诈降计成就了,才按部就班的出兵。结果是蜀汉大败,东吴大胜。

《资治通鉴》记载: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不过吴军并没有乘胜追击以扩大战果。

两个战场根本不赶趟。此即所谓的掎角之势。

夷陵之战刘备攻打东吴 此战结束后联盟关系还用修复吗

公元228年冬,诸葛亮进行了第二次北伐,出兵散关,包围了陈仓,曹魏将领郝昭英勇守城,蜀军粮尽而退。

这次,东吴正在享受胜利的喜悦,没有配合行动。

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命陈式攻取武都、阴平,郭淮带军撤退,蜀汉成功得到二郡。同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建国号为吴。

孙权忙着称帝呢。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出兵祁山,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同年,孙权命潘濬领兵数万讨五溪蛮夷。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军占据五丈原,和魏军对峙于渭水。同年,孙权亲征前线,准备进攻合肥新城,孙权军攻城不利后就撤退了。诸葛亮病死五丈原。

整个吴蜀联合期间,东吴兵所达到的最远的地方也就是合肥新城。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吴蜀联盟性质上是完全一种松散的联盟。

当然,对于蜀汉来说,也不可能真正的配合孙吴进攻,双方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需求。

因此,可以大胆的说一句,吴蜀后期的联盟对蜀汉来说付出的代价太大,得不偿失,完全没有必要:

之一、联盟的基础已经不存在。吴蜀早期的联合发生在以长江为依托的荆州地区,吴蜀两国都不能独立抗魏,必须以联合来保障自身安全。孙权之所以愿意把荆州借给刘备就是因为刘备在荆州可以正面抗曹。

而蜀汉退守蜀地后,和东吴的这种地缘上的唇齿相依关系不存在了。后期东吴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划江自保的策略,其自身的安全已经不是问题,对蜀汉的结盟完全出于政治需求。吴蜀联盟对蜀汉并不能起到保证安全的作用。

在荆州时期两家的联盟是内斗外合,平日钩心斗角,曹兵一来立马能放下怨恨,一致对外。

而后期的联盟是外亲内疏,难以形成合力。

夷陵之战刘备攻打东吴 此战结束后联盟关系还用修复吗

二、离心离德,双方难以再建立互信。

诸葛亮认为,和东吴联盟最起码可以使北伐时免去东顾之忧。

可是,蜀汉真的免了东顾之忧了吗?直到蜀汉灭亡,蜀汉东面的永安都督一直存在。蜀汉长期在永安驻兵一万至二万间。这些兵马粮草即使在蜀汉最缺兵少将时也是不能动的。因为,必须要防吴。即使在联盟的蜜月期蜀汉的东面威胁始终没有解除。

可以说,对蜀汉威胁更大的吴而不是魏。比如,诸葛亮死后,东吴曾在吴蜀边境突然增兵,蜀汉迅速做出反应。遣使交涉吴退兵。

即使在蜀汉已经灭亡了,东吴还派军队进攻永安,被永安都督罗宪义正词严的指责,不得已退兵。

这吃相也太难看了吧。

三、不和吴联盟,蜀汉的安全能否得到保障。

诸葛亮联吴的更大目的是为蜀汉的安全。那么,蜀汉不和吴联盟,安全能得到保证吗?

可以说,蜀汉的安全向来只取决于自己,而不取决于吴蜀联盟。

夷陵之战刘备攻打东吴 此战结束后联盟关系还用修复吗

首先,蜀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可能是三国争霸的焦点地区,有安全性保证。

刘备兵败夷陵后,三国的主战场一直在吴魏交界的襄阳和合肥一线。魏文帝在位六年,三次伐吴。而曹魏没有主动攻蜀。

可以说,在曹魏看来,偏远的蜀地并不能影响全局,而且一个不慎,还会陷入泥潭。

像当年的曹操在已经拿下了汉中的情况下,还是果断从蜀地抽身面去抢中原地盘。

毕竟得中原者得天下。如果不是诸葛亮坚持北伐,蜀汉和曹魏之间很少会有大规模战争发生。

魏国能拿下东吴的长江防线,基本就奠定了统一的节奏,拿下偏远的蜀汉,又能干什么?

这是一笔大明帐。

四、蜀汉不结盟的话,主战场会一直在吴魏交界的荆州襄阳和合肥一线。魏吴交兵是必然的事。

蜀国若是能采取比较灵活的策略,趁机从东面出兵,很有可能会再次形成对吴国“蜀攻其内,魏攻其外”的夹击之势。

沿秭归、西陵(即夷陵)顺江而下,水陆并进攻吴要比攻魏容易得多,至少得到的实惠要多得多。

狠狠咬吴国一口也不是不可能,能拿下西陵峡口,蜀汉也会多一些鼎立三国的资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05/1050.html

“夷陵之战刘备攻打东吴 此战结束后联盟关系还用修复吗” 的相关文章

孙权死后东吴爆发了七年战争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孙权死后东吴爆发了七年战争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去世后,为什么东吴接连爆发了7年战争,这得怪孙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我们都知道孙权在去世之后,东吴这个国家接连7年爆发了好几场战争,这到底是因为什么才爆发了这么多场战争呢?为什么在他去世之后很多的人都说这场战争的爆发是跟他有关系,所有的责任都...

雍正上位后囚禁了几个兄弟 乾隆上位后为何将人给放了

雍正上位后囚禁了几个兄弟 乾隆上位后为何将人给放了

对乾隆为什么要放了雍正圈禁起来的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康熙的儿子被圈禁的皇子有: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皇十子爱新觉罗·胤、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其中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

后世是如何评价虞翻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虞翻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三国时期吴国学者,日南太守虞歆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勤奋好学,早年担任王朗的功曹。后来,投奔孙策,入仕于东吴,历任富春县长。举茂才,拒绝东汉朝廷征辟,迁骑都尉,参与夺取荆州的战役。得罪孙权,流放于交州。嘉禾二年(23...

花蕊夫人最后是怎么死的?她的生平如何?

花蕊夫人最后是怎么死的?她的生平如何?

花蕊夫人是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花蕊夫人费氏在历史上是一个名声很响,却又语焉不详的人物。说她名声很响,是因为她一首“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述国亡诗》,大家都很熟悉。说她语焉不详,是因为这个人物究竟有没有,其实并不确定...

官渡之战袁绍占据绝对优势 袁绍败给曹操是因为用人吗

官渡之战袁绍占据绝对优势 袁绍败给曹操是因为用人吗

对袁绍有两个顶级谋士,如果被重用官渡之战败的就是曹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官渡之战是曹操打的最为精彩的一场战争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曹操以两万兵力大破袁绍十万大军奠定了自己北方霸主的地位。那么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袁绍为何会惨败在曹操手上呢?其中一个最为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袁...

高平陵之变曹爽为什么要相信司马懿 曹爽为何如此之蠢

高平陵之变曹爽为什么要相信司马懿 曹爽为何如此之蠢

对高平陵之变时,曹爽为何选择了相信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政治斗争,一向都是很残忍的。高平陵之变就是三国后期的一场政变,政变的双方是司马懿和曹爽。有意思的是,在曹爽和司马懿对峙的时候,曹爽居然相信了司马懿不会杀掉他。没有做任何抵抗就直接投降了。为什么曹爽这么蠢...

历史上董卓会被讨伐的原因是什么?他做了哪些事情?

历史上董卓会被讨伐的原因是什么?他做了哪些事情?

董卓东汉末期的著名军阀、奸臣。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三国时期,很多军阀都干过“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事情。可是,为什么只有董卓干了这件事,引起了全天下人的公愤,十八路诸侯一起站起来声讨他。那么,董卓究竟干了什么,他的运气为什么这么不好呢?董卓是凉州陇西临洮人,出生在羌胡混杂的边境地...

雍正和年妃合葬之后 为什么雍正墓没有被盗

雍正和年妃合葬之后 为什么雍正墓没有被盗

还不知道:雍正死后和年羹尧的妹妹合葬一起,为何陵墓至今没被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年世兰是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的女主角之一。剧中描绘的年世兰傲慢霸道,心胸狭窄,心狠手辣,傲慢自大,却是一个迷恋的女人,深爱着四哥雍正帝。电视连续剧《中年世兰》的原型是雍正皇帝的敦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