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崔浩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崔浩(381年-450年7月5日),字伯渊,小字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人,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孙、北魏司空崔宏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智谋过人,时常自比张良。他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深受其倚信,为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屡次力排众议,判断时机,辅佐太武帝灭亡胡夏、北凉等国,击破柔然,解除了来自北方和关中地区的军事威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累拜司徒,封东郡公。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受“国史之狱”牵连,被夷灭九族,时年七十岁。
主要成就
政治
崔浩才艺通博,除了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外,在天文、历法、法律、饮食、宗教等方面都做出过重要贡献。
《魏书‧卢玄传》记载崔浩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卢玄曾经劝他“宜其三思”,但崔浩“虽无异言,竟不纳”。此事点明了崔浩的死因。从社会阶级去解释崔浩,会发现他代表的是北方的士族,思想也是北方士族的思想,《魏书‧崔浩传》提到崔浩“留心于制度、科律及经术之言。作家祭法,次序五宗,蒸尝之礼,丰俭之节,义理可观。性不好老庄之书。”这是东汉以来儒家大族的传统,后面又谓崔浩“上推太初,下尽秦汉变弊之迹,大旨先以复五等为本”。
崔浩选士是家世与人伦并进,在他心目中,能具备高官及儒学二条件之姓族,才是他理想的一等门第,透过选士,最终目的就是复兴儒家的五等爵制。《北史·李䜣传》提到选助教时,崔浩“举其弟子箱子与卢度世、李敷三人应之”。他不选李䜣是因为他出自范阳李氏,非高门大族,反观之,李敷出自赵郡李氏,卢度世出自范阳卢氏,皆出自高门。
军事
崔浩作为军事谋略家,深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为北魏统一战争的谋主,他参与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军事决策,多谋善断,算无遗策,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明元帝在位时,崔浩开始参与重要的决策。他在战略上的主张,为一贯的南守北攻。泰常四年(419年),东晋权臣刘裕率兵北攻后秦。北魏朝臣都以为对刘裕不可放松,应当先发制之。唯独崔浩主张不加干预。他估计刘裕必胜,后秦必亡,但是南人无法久驻关中,且刘裕得胜后也必将回师篡晋,不如从旁观察,等待时机,秦地“终必为我有”。后来事情的发展都如他预料。
崔浩主张对北方的游牧民族予以歼灭战的方式解决。太武帝曾用他的计谋攻讨柔然,俘获其大量牲畜人口;并进兵西北灭胡夏,以其人口充实京师,派中原豪强的户口去充实西北。
历法
自曹魏初年以来,历朝沿用《景初历》,但其错谬颇多。到太武帝灭北凉后,命崔浩“错综其数”,崔浩召集众多术士,考校汉代以来的日月薄蚀、五星行度,另撰《五寅元历》,但因他被杀,而未能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