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同治皇帝是怎么死的?早逝的原因是什么
作为咸丰唯一的儿子,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是幸运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翻阅清朝史书不难发现,清朝历代皇帝的子嗣数量呈现出一种逐渐下降的趋势。与康熙、乾隆动辄十几个皇子相比,身处清朝中后期的咸丰仅与当时还是嫔妃的慈禧太后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继承皇位的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
众所周知,这位同治皇帝6岁开始登基,可19岁便因病早亡了。对于他的死,众说纷纭,有2种说法比较流行:一种是官方记载,死于天花;另一种是野史说法,死于梅毒。
一国之君,帝胄之命,乃“生物之主,兴益之宗”,这些帝王拥有全天下更好的资源,在外人看来是风光无限的职业,崇高的地位,享受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荣耀待遇。只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皇帝也是普通人,他们往往也承受着形形 *** 的压力、考验和诱惑。
而这位早逝的同治皇帝,就因肩负着巨大的压力,才让自己一度留恋风尘。不曾想,这却成了他短命的重要原因。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当古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出身时,往往就会背负巨大的家族和社会压力,他们解压的方式除了买醉,便是流连于烟花柳巷之中。普通人如此,可这位同治皇帝的死,竟然也与此有关,不免让人心生疑惑。
01
身为独子,备受荣宠
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爱新觉罗·载淳降临,这是咸丰皇帝的之一个皇子。在其之后,咸丰又得了一个小皇子,只是不幸夭折了,也就是说,载淳成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也就是日后的同治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子承父业传承制度之下的封建帝王。
儿子的降临,让咸丰皇帝和还是懿嫔身份的慈禧喜出望外。对于咸丰皇帝而言,有了儿子,就意味着大清的香火不会断;对于还是嫔妃的慈禧太后而言,则完美实现人生之一个“三级跳”:由懿嫔被晋封为懿妃、懿贵妃,最终在咸丰死后成为太后。要知道,这个“华丽转身”对慈禧的后半生太重要了。
作为未来的储君,咸丰必须给到儿子更好的教育。咸丰让大学士彭蕴章推举一位儒士进宫授课,彭蕴章推荐了曾经的进士李鸿藻,李鸿藻因此成为了载淳的之一位授业老师。
作为帝师,李鸿藻自然尽心竭力。但不得不承认,载淳没有什么天赋,也不勤奋。咸丰本以为随着孩子长大一点会有所改变,未曾想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早早出了问题。
1861年8月22日,31岁的咸丰皇帝因病而亡,6岁的载淳不得不继承皇位,是为同治皇帝,他是大清的第10位皇帝。
咸丰的离世,对于这位幼帝来说,身为母亲的慈禧自然对其关怀备至,几乎称得上是百依百顺。在这样的环境中,小载淳迷上了蹴鞠和蹶张(弩箭),终日嬉戏玩闹地度过了童年。或许正因如此,同治皇帝的童年倍受宠溺,因此染上了一些不良的生活爱好。
咸丰去世后,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正式开启了“垂帘听政”模式。同治皇帝的天资并没有清朝前几位帝王那么好,又没有在父亲的庇护下把潜力挖掘出来,面对权力掌控欲极强的慈禧母后,同治帝不免表现出唯唯诺诺的性格。
我们知道,按照清朝惯例,少帝14岁便可以亲政,但由于慈禧对权力的渴望和把控,直到17岁时,同治皇帝才开始了亲政。只可惜,19岁时,同治皇帝便一命呜呼了。不禁要问,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02
沉迷声色,难抵诱惑
同治皇帝登上皇位没有经历过生死角逐,相比较那些为了皇位不惜兄弟相残的惨痛经历,同治皇帝这个皇位是水到渠成。
可是,这种“顺利”并没有实际意义,很明显,晚清江山都被慈禧一手掌控,所以生活在慈禧阴影里的这个“透明”皇帝,没有任何话语权。那么,同治皇帝究竟为什么会早亡?前文有述,这和他一贯的生活习性分不开。
不管正史还是野史,同治皇帝的死,与他“寻花问柳”有着直接关联,这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载淳一开始并没有这个不良嗜好。
自从同治皇帝登基以来的十多年里,由于慈禧掌控朝纲,导致载淳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接触朝政,所以他终日里只能和宫女太监们厮混,生活作风更是如江河日下。在一些太监的蛊惑下,年纪轻轻的同治皇帝甚至开始沉迷声色,完全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檐醉杂记》中记载,同治有一次又穿着便服跑出去玩,在宣德楼遇见了王庆祺。王庆祺歌唱得非常好听,同治龙颜大悦,就把他提拔上来。作为宠臣,王庆祺不思报效国家,专门搞一些歪门邪道,他偷摸给同治献上一些“少儿不宜”的图册,同治因此受到“启蒙教育”。
因为没有人约束,同治帝渐渐深陷其中。在娶了慈安太后介绍的皇后阿鲁特氏之后,同治皇帝有所收敛,因为阿鲁特氏雍容端庄,文才极佳,皇帝对她十分喜爱,夫妻感情十分融洽。但慈禧却对她十分讨厌。
慈禧认为,作为皇帝,不能独宠皇后,对于那些嫔妃也要“雨露均沾”。其实慈禧这么考虑,有2个原因。一是源于她自己选中的皇后富察氏没能封后,心有不甘;二也是怕慈安太后与同治皇帝联手,渐渐势大。因此,慈禧就不断地强迫儿子去亲近慧妃富察氏,疏远皇后。
有碍于母亲慈禧的威严,同治皇帝整日郁郁寡欢,更激起了他内心深处隐藏的叛逆心理。当他与自己的堂兄弟载澄混熟后,事态变得愈发严重。载澄与同治皇帝不同,他不仅可以自由出入皇宫,还能够随心所欲地出入烟花柳巷。由于两人年龄相仿,不知天高地厚的载澄经常入宫把宫外的见闻分享给同治皇帝,最终这位“损友”彻底把同治皇帝引上不归路。
不难理解,贵为皇帝,只要他愿意,宫中的佳丽是任他挑选的,可他却偏偏不喜欢在宫中玩乐,可见同治帝作为一个傀儡皇帝的“身心俱疲”。
03
因病早逝,死因成谜
据《清朝野史大观》描述,身为恭亲王的世子,有贝勒之尊的载澄从小就接受过正规教育,文武兼修。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正途,反而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花花太岁,十分迷恋女色,尤其享受混迹于烟花柳巷的感觉。在载澄鼓动下,同治皇帝便开始偷偷溜出紫禁城,找地方发泄苦闷情绪,很快,他依赖上了这样的生活。
《清朝野史大观》
朝中群臣知道此事后,昔日的恩师李鸿藻等大臣纷纷上书规劝皇上,同治皇帝不但充耳不闻,反而激起了少帝内心的抵触情绪。他不再去著名的青楼,而是暗自去寻找暗娼解闷。或许就是这样的无节制生活,让他透支了身体,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他的死亡。
对于同治皇帝而言,宫外的生活远离了母亲慈禧太后的管控,不管是麻木的还是发自肺腑的,总之是难得的快乐时光,这或许才是他最想要的。再者,他要用自己的行径去对抗慈禧的威逼。只是同治皇帝显然不懂得“色是刮骨刀”的道理,他已深陷温柔乡中而难以自拔。
不论是谁,长此以往,身体自然吃不消,即便贵为九五之尊,也没有办法能够抵御病毒的入侵与肆虐,何况当时的医疗水平极差,即便慈禧当时找来了全国更好的医生,也回天无术。
关于同治皇帝的死因,史学家们是从史书中对他濒死状态的描述中推测的。
《清实录·穆宗实录》记载:
*** 溃烂,臭不可闻。
《 同治十三年十月万岁爷天花进药用药底薄》也有描述:
湿毒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流脓水”“痘痂俱落,而腰间溃孔,左右臀部溃孔。
由于这些症状的存在,在《清朝野史大观卷一》中,便有了“皇帝患淫疮”一说,并进而推测,皇帝应是患了梅毒。但慈禧怕家丑外扬,于是就命令御医按照天花的治疗 *** 用药,从而导致药不对症,治死了同治皇帝。
至于同治皇帝是否得了天花,同治帝的第二位帝师翁同龢(hé)在《翁同龢日记》中也有相关的描述,似乎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翁同龢以“花极稠密”,“头面皆灌浆饱满”来形容自己前几次见到的同治皇帝,这些症状是典型的天花之症。在用药底薄的记录中,也称皇帝“胸满烦闷 , 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有时气堵作厥。”这也是天花的症状。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即使同治皇帝死于天花,但其纵情淫乐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他间接死亡的原因。作为身份崇高的皇帝而言,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人世,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作为咸丰帝与慈禧的独子,同治皇帝备受呵护甚至于是宠溺,然而这种众星拱月般的待遇显然是不利于一位帝王成长的。更有甚者,在咸丰死后,慈禧野心膨胀、独揽大权,“子弱母壮”的危害已成为既定事实。疏于管教、压抑难遣的同治皇帝就像是脱了缰的野马,丝毫不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在烟花柳巷中寻找一丝慰藉与满足 。最终酿成了年仅19岁就驾崩的悲剧,令人唏嘘不已。
同治皇帝死后,民间曾有人写出了一幅讥讽对联:
宏德殿宣德楼德业无疆,且喜词曹工词曲;进春方献春册春光有限,可怜天子出天花。
生活中,每个人也许都会遇到挫折,但如果不加节制地去恣意妄为,甚至是以透支身体为代价,去换取内心一时的快意,到最后伤害的只能是自己。“19岁”,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可千万别在这个花样年华里随心所欲,否则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