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司马光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死后都遭遇了什么?

中国历史10年前 (2015-05-29)1600

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司马光的了解,大多数人对他的记忆都是来自于司马光幼年时候砸缸的故事,其实在此之后,这位聪明的孩子也非常有出息,成为了北宋时期的宰相。然而相比于名垂青史,司马光在死后的结局却有些惨不忍睹。

故事画:司马光砸缸

而这一切,主要归咎于司马光深陷北宋时期无休止的党争漩涡,而无法自拔。

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反对新政,宋哲宗亲政后,司马光的谥号被夺回、墓碑被砸烂,甚至险些被鞭尸。

后来的宋高宗就将北宋的灭亡,归结为王安石等新党变动祖宗之法,对王安石等人大加贬斥,除了将王安石逐出宋神宗庙庭之外,也将蔡确移出宋哲宗庙庭,而代之以司马光配享哲宗庙庭。若是泉下有知,宋哲宗见到司马光配享自己,一同接受后人祭祀,不知道是何感想。

那么,司马光与宋哲宗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呢?这还得从司马光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起。

一、司马光何许人也

司马光除了是“砸缸”的那个孩子,他还是编纂《资治通鉴》的那个功臣。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是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神宗时,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15年,期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死后都遭遇了什么?

司马光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宋哲宗赵煦之一个年号)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其生平著作有很多,最主要的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之所以在死后被人弹劾,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北宋年间的党争而引发的一次失败变法。其实质,就是新旧党争矛盾的激化与升级。

二、高太后临危受命,继刘娥太后之后,北宋再次进入“听政”时期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秋,一次宫宴中,宋神宗赵顼正要提杯祝酒,意外发生了。

“暴得风疾,手弱觞侧,余酒沾污御袍”。

这种类似脑溢血或脑血栓的病症,彻底摧垮了这位勤于改革的帝王。从这一天开始,神宗的病情愈发严重,逐渐出现口不能言的情况,只能以点头与否来表示圣旨。

元丰八年三月,宋神宗病逝,第六子十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改元元佑。继刘娥太后临朝称制后,宋王朝再一次进入特殊的“垂帘听政”时期。一位比刘太后地位更为尊崇的女人即将成为新的“掌舵人”,她就是高滔滔高太后。她听政的对象,不再是那个性格柔和的宋仁宗赵祯,而是一个性格沉闷的少年。

其实在哲宗继位前夕,宋廷就已经进入了“听政”时期。元丰八年(1085)正月,宋神宗的病情加重,御医日夜看护,宰执王珪等中枢成员,一方面进言神宗尽快立储,一方面请求皇太后(即神宗的生母,英宗的皇后)权同听政,待皇帝康复后再行归政。

高太后的本意是不想在年过半百之时,再一次涉足朝政,但在宰执们的再三推请下,才决定听政。

神宗已经病危,主政的高太后面对这样的时局,显得力不从心。她面临的首要大事就是立储。当时,神宗还有同胞兄弟赵颢、赵頵两个亲王,都是主政的年龄,都年富力强,而且高太后还发现,这兄弟二人经常打探神宗的病情,其心事可谓叵测,高太后随即下令,禁止二王随意出入禁中,特别是神宗的居殿。与此同时,她正秘密安排着另外一件大事。

元丰八年三月初一日,赵佣被立为太子(后改名赵煦)。初五日,神宗驾崩,赵佣在父亲的灵柩旁,穿上祖母早已准备妥当的黄袍,遵照神宗的遗诏,成为宋王朝第七位皇帝。宋哲宗即位,高太后顺理成章的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

三、司马光在高太后面前恃宠而骄,却忽略了她身后的小皇帝

宋神宗一贯主张革新,熙宁、元丰年间的“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成效不大,但却让北宋走向岌岌可危的边缘。直接体现在朝廷内外形成了两大派别:新党和旧党。两大派别之间,互相倾轧,搅乱时局。这种局面一直随着元丰年间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的逐渐失势才放缓。

高太后一向对新法变革不满,对反对新法的老臣十分器重,尤其是对司马光。神宗去世,司马光从洛阳进京奔丧。卫士见到他,都致敬行礼。老百姓在道路两旁欢迎他。他们高喊:

“无归洛阳,留相天子,活我百姓!”

从高太后主政的情形来看,虽然她喊出的政治口号是“子继父业,其分当然!”都知道,这只是为了稳定朝堂,神宗去世当月,旧党领袖司马光就被高太后召回京,授门下侍郎。可见高太后是非常反对新党的,其中心思想无外乎就是“废新法”。司马光与高太后可谓一拍即合,他仍然对新党和新法全盘否定,而且现在得到了太后的默默支持,司马光更是挺直了腰板。但高太后仍面临一个问题。

首先,变法是在先帝的支持下开展的,现在要予以否定,神宗的脸往哪搁;其次,废除新法,必须师出有名,如何冠冕堂皇地废除?司马光此时说,新法都是王安石、吕惠卿所为,神宗与新法并无关联。这种说法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如何废除新法呢,司马光又提出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口号:“以母改子”。当时就有新党人士反对: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司马光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死后都遭遇了什么?

这是不是又在将高太后陷于不仁不义。所以,司马光“以母改子,非子改父”这偷换概念的政治口号根本禁不住推敲。而且还给人一种高太后大权独揽的感觉。在所有这些人当中,最真切的感受者莫过于高太后身后的哲宗皇帝,这也给后来绍圣年间的政治清算埋下伏笔。

不管怎样,司马光“以母改子”还算冠冕堂皇,高太后觉得“师出有名”,所以一大批在熙丰年间被贬黜的旧党成员陆续被召回京,刘挚、范纯仁、苏轼、苏辙、文彦博、吕公著等相继被朝廷委以重任。旧党的联骈入朝,在与新党的力量对比上形成极大反差。

旧党翻身后的之一件事就是弹劾新党成员,在司马光的领导下,大批的台谏官将矛头直指蔡确、章惇,在不遗余力地声讨下,蔡确罢相,章惇罢知枢密院,司马光与吕公著先后拜相,宰执大权转入旧党的掌握之中。

一时间天下法令颓废,新旧法令交织在一起。从中央到地方整个行政体系纷乱如麻,旧党逐渐掌权。伴随着新旧党派斗争的白热化,从最初对法例的争论,逐渐演化成对异己的迫害,被贬死在岭南的新党前宰执蔡确,就是双方斗争的更 *** 。

王夫之:“进一人,则曰此熙丰之所退也;退一人,则曰此熙丰之所进也;行一法,则曰此熙丰之所革也;革一法,则曰此熙丰之所兴也。”

旧党如此如火如荼大肆压制新党的背后,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高太后身后的小皇帝:宋哲宗。当朝的宰执心中只有高太后,已经忘了后面还有一个小皇帝,殊不知这个小皇帝迟早是要亲政的。

四、哲宗亲政,司马光等旧党集体风光不再

哲宗早慧,年少时便自觉抄写佛经,为父皇祈祷早日康复。登基时,便有其父神宗一样的锐气,也决定了他不是一个耽于享乐的皇帝。高太后按照司马光“以母改子”的口号,废除新法的时候,无形中已经否定了神宗皇帝的历史功绩,而这一切哲宗都看在眼里。从内心深处来说,哲宗很敬仰自己的父亲,包括其推行的新法。但是高太后以及旧党,对新党中人以及新法的诋毁,在年幼的哲宗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一旦开枝散叶,就是旧党覆灭的时间。

对于司马光等人,哲宗可以没有感情地随意处置,但对于自己的奶奶高太后,哲宗心里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但从高太后的种种做法上来看,祖孙之间的裂痕,是难以弥补的。

高太后:每天那些大臣来奏事, 你心中有什么想法吗?为何一句话也不说呢?

宋哲宗:娘娘(高太后)已处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

显而易见,哲宗平日里的沉默不语,其实是对奶奶高太后的无声反抗。这种与年龄不相宜的沉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躲避开了一些打击,但是对于一个十余岁的少年来讲,必然会对他的身心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着哲宗的成长和手中权力的不断扩大,而愈加严重。

转眼间,哲宗到了婚配的年龄,元佑七年(1092年),高太后为十七岁的哲宗选了一个大他三岁的孟氏为皇后。哲宗对这名女子没有丝毫兴趣,更谈不上喜爱,不几年,宋哲宗移情于刘婕妤。按例,婚后哲宗要祭祀天地,宰执们就天地合祭与分别祭祀展开了争论,哲宗一反常态,据理力争,要求此后祭祀,一律按照神宗元丰六年之例分别祭祀,这一小小的争论,多少都流露出哲宗对神宗种种施政的尊重。

司马光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死后都遭遇了什么?

元佑八年(1093年),高太后仙逝,在高太后去世前,她就已经察觉到哲宗对于新旧党争的态度,而且有预感,哲宗皇帝很有可能会进行政治清洗,而一旦开始政治清算,自己将是首当其冲。所以在弥留之际,高太后对范纯仁哀言道:

“老身受神宗顾命,临朝听政,诸卿试言,九年间,可曾施恩于高氏一族?我一心为公,一儿一女病死,都未曾得见。”

高太后说罢掩面痛哭。

高太后去世后,哲宗正式开始亲政,没有了高太后的压制,哲宗的话也开始变的多了,臣僚们不止一次的听到,哲宗回忆高太后垂帘时的情景,怨言道:“朕只见臀背。”可见哲宗对高太后的独意专行、宰执大臣唯高太后之命是从的情况,心怀不满已久。

旧党已经觉察到时局即将开始震荡,便积极上疏哲宗皇帝,他们很委婉地提出,即使哲宗对某些事要恢复,要重新起用某些人,一是要看是否对国家有利,二是要学习宋仁宗对待刘皇后的做法, 凡是刘娥垂帘时的一切政事,不许随便进言,而招致政局动荡。

对于旧党的上疏,哲宗置若罔闻。待到高太后的灵柩落葬后,新党人抓住时机,马上就有人上疏,希望哲宗继承先帝之政,哲宗随即起复章惇、安焘、李清臣等新党中人,到了这一年的三月,李清臣在殿试中直接否定元佑政治,绍述之意呼之欲出。正是因为准确得把握了哲宗的心理,新党一方才能在绍圣初年就抢占了先机,而剩下的就是章惇等人的表演了。

绍圣(宋哲宗的第二个年号)元年(1094年),一大批从前不入流的新党官员被宰执章惇召回京任职,准备对元祐群臣进行大规模报复,更先“中枪”的不是别人,正是司马光。

五、古代封建王朝党争背后的思考

旧党曾经制造了北宋立国以来更大的文字狱-——车盖亭诗案。而此时此刻,新党强势回归之后,旧党代表司马光一时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先有台谏官张商英因元祐时没能受到重用而积怨在心,开始猛烈抨击司马光、文彦博误国;后有章惇效法旧党对新党开具名单,逐一迫害的方式,将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等十一人安上“挟奸妄上”的罪名,不管元佑群臣是死是活,一概贬谪。

御史中丞黄履:“前宰相司马光,昨自先帝识拔,进位枢庭。光以不用其言,请归修史,先帝盛德优容,曲从其欲。……迨垂帘初,朝庭起光执政,当时士论翕然称之,以为光真能弼成圣德,上报先帝。不谓光深藏祸戾,追忿先朝,凡有所行,皆为非是。”

宋哲宗于是下诏,对司马光“夺赠谥,仆所立碑”,“追贬清远军节度副使,又贬崖州司户参军”。

司马光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死后都遭遇了什么?

司马光拥有的的太师、温国公的追赠和“文正”的美谥全部被收回,哲宗御赐的“忠清粹德”碑也对推倒,更是不断被追贬。

活着的范纯仁被安置永州(今湖南零陵),苏轼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剩下的元佑旧臣几乎都走了蔡确的老路,被贬谪岭南。

而与旧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高太后也被新党作为口诛笔伐的对象。历经“同文馆之狱”后,加上哲宗生母的苦劝,哲宗这才怒斥章惇与蔡卞,是否还让他有脸跨进英宗的祖庙。一场追废高太后的政治闹剧才草草收场。而章惇、蔡卞此前更是利用宋哲宗的报复心理,他们怂恿哲宗“发冢斫棺”,要将司马光挖坟掘墓,好在宋哲宗并没有失去理智,没有容许。

同文馆之狱后,绍述政治到了末期,哲宗的锐气早已在党争中被消磨殆尽,加之哲宗身体孱弱,伴有咯血的宿疾。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影响,使他在政治领域很难有所作为。元符三年正月(1100年),在位十五年的宋哲宗病逝,年仅二十四岁。

宋哲宗死后,宋徽宗继位,新党继续控制朝政,最终新党以蔡确配享哲宗庙庭。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高宗南渡建立南宋。宋高宗对新党却嗤之以鼻,对王安石等人大加贬斥,除了将王安石逐出宋神宗庙庭之外,也将蔡确移出宋哲宗庙庭,代之以司马光配享哲宗庙庭。这戏剧性的变化,若司马光泉下有知,也是始料不及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5/1963.html

“司马光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死后都遭遇了什么?” 的相关文章

钱道戢:南朝陈官员、将领,屡次平叛,因病去世

钱道戢:南朝陈官员、将领,屡次平叛,因病去世

钱道戢(508—570),字子韬,吴兴长城人,陈朝官员、将领。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人物生平屡次平叛钱道戢,字子韬,吴兴长城人。父亲钱景深,任梁朝汉寿令。钱道戢少年时因孝顺的操行著称,到成年后,很有才干谋略,当时陈霸先地位低微,钱道戢将从妹嫁...

雍正当初盛宠李卫十三年之久 乾隆为何不喜欢这个臣子

雍正当初盛宠李卫十三年之久 乾隆为何不喜欢这个臣子

对李卫身在庙堂,两全江湖,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喜欢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卫在历史上,尤其是在雍正朝的时候是名满天下,他身在庙堂,两全江湖被雍正宠了十三年,但是乾隆不是很喜欢他,本文小编给大家谈论下清朝名臣李卫,从这位封疆大吏上,读出不一样的历史。一:英雄...

嘉庆死后死因成谜 嘉庆死因到底是什么

嘉庆死后死因成谜 嘉庆死因到底是什么

还不知道:嘉庆皇帝驾崩后,为何他的死因成谜,还被传出4种说法?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朝历史第五位皇帝是嘉庆帝,是乾隆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五年被立为皇储。乾隆当了几年太上皇,嘉庆四年驾崩。嘉庆皇帝亲政后,首先把贪官和珅收拾掉,并平息了白莲教起义。嘉庆在位时,勤勤恳...

如果没有马超,魏延能跻身五虎上将的概率有多大?

如果没有马超,魏延能跻身五虎上将的概率有多大?

五虎上将是指汉末三国时期,跟随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五位将军。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刘备称汉中王之后,进行封赏,封了好几位将军,特别是跟随自己四处征战,为自己取荆州和益州立下战功的几位重要将领,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赵云为翊军将军,这就是刘...

有哪些与吕范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吕范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吕范(?-228年),字子衡。汝南郡细阳县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吕范年轻时为汝南县吏,后避难寿春,结识孙策,此后便为东吴效力。先后随孙策攻破庐江郡 ,攻克陈瑀,平定七县;随周瑜征战赤壁,因功拜裨将军,领彭泽郡太守。吕范对稳固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做...

萧何为什么不能给韩信一条生路,救他一命?

萧何为什么不能给韩信一条生路,救他一命?

众所周知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熟读兵法,计策超群,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么既然萧何前期帮了他,后面为什么不能给韩信一条生路,救他一命?韩信本身就有将帅之能,又颇有魄力和野心,在刘邦麾下很快就得到重用,被拜为刘邦的大将军,在当时的楚汉作战,刘邦多采纳韩信建议,且都获得成功,可以说,楚汉战争就是韩...

后世是如何评价王珣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王珣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 ,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人。东晋时期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王珣出身琅琊王氏,初任大司马(桓温)主簿,深得桓温敬重,累迁琅邪王友、中军(桓冲)长史、给事黄门侍郎。太傅谢安当政,授秘书监。以...

明朝时期有有哪些人是仰仗父亲的功劳才获得的爵位?

明朝时期有有哪些人是仰仗父亲的功劳才获得的爵位?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元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乃即吴王位,建百官”,从此正式可称为一国之主。建国称王后,朱元璋就有了给手下功臣封赏爵位的资格。不过,朱元璋正式开始封赏或追赠功臣爵位要到称王后的第三年,即元...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