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朝时期有有哪些人是仰仗父亲的功劳才获得的爵位?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6-06)103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乃即吴王位,建百官”,从此正式可称为一国之主。

建国称王后,朱元璋就有了给手下功臣封赏爵位的资格。

明朝时期有有哪些人是仰仗父亲的功劳才获得的爵位?

不过,朱元璋正式开始封赏或追赠功臣爵位要到称王后的第三年,即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

此前一年,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十二月,发生了一件大事,所有农民起义军名义上的领导人、龙凤皇帝韩林儿死于非命。

朱元璋因此不再尊龙凤纪年,从至正二十七年开始,纪年被朱元璋改为吴元年。

从吴元年开始,再至明朝开国后的洪武年间,朱元璋陆续封赏和追封了一大批功臣爵位。

其中,有近百位是死后追封,搁在现在来说,这些死后追封的功臣们就都是开国英烈了。

死后才被追封的这些功臣们的爵位和活着受封爵位的开国勋贵们所拥有的爵位,在性质上略有不同。

活着受封的都有世袭文券,爵位可传至子孙,死后追封的没有世袭文券,爵位止于本人,他们的后代想要爵位,只能继续打拼。

死了的是开国英烈,虽然也有部分可以进太庙享受供奉,但子孙无爵位,世袭的军职还是有的,更高也就是指挥使级别。

活着的是开国勋贵,子孙的爵位与国同休,只要再熬过洪武年间的大清洗,就永远站在权贵地位的更高层。

可能有些不公平,但没办法,谁让死了的那些功臣们没能熬到开国授勋的最重要时刻?一:常遇春之子郑国公常茂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在其封赏的六位国公爵位中,有一位不是开国功臣,而是开国功臣之子,即常遇春长子常茂。

常遇春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意外病故,只差一年就能活着受封新的爵位(吴元年曾受封鄂国公,无世袭),领取世袭文券。

按照惯例来说,常遇春的儿子是不能封赏爵位的,但朱元璋给了常家一个例外,“茂以遇春功,封郑国公”,当时年仅14岁的常茂得以跟李善长、徐达等前辈并列。

除了朱元璋记着常遇春的好,给了他的儿子爵位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常遇春的长女、常茂的姐姐常氏即将嫁给皇太子朱标。

朱标如果能顺利继承皇位(那会谁也不知道他会早亡),常氏不管生死都会有皇后的名分,皇后的弟弟,也迟早要给个爵位。

因此,常茂能获得爵位,实际上是有双重因素加成,开局就是一个国公,算是走上人生巅峰了。

至于常茂后来因罪被除去爵位,就是另外的故事了,略过不提。

二:康茂才之子蕲春侯康铎

康铎于洪武三年时受封蕲春侯,当时他只有10岁。

他也是一个例外,是沾了父亲康茂才的光,“以父功封蕲春侯”。

明朝时期有有哪些人是仰仗父亲的功劳才获得的爵位?

康铎受封时,是洪武三年的十一月,而康茂才病死的时候,是当年的八月,相当可惜,康茂才死后被追封为蕲国公。

朱元璋给康茂才的儿子爵位,不会是因为康茂才刚病死不久,而是康茂才的身份比较特殊。

康茂才早前是朱元璋的敌人,他是元朝的官员,做过元朝的淮西宣慰使、都元帅、淮南行省参知政事等职,算是高级将领。

自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以来,康茂才“结义兵保乡里”,多次击败农民起义军,包括朱元璋的部队都击败过。

后来,康茂才不敌朱元璋,归降时,是带着一批部队一起投降的,算是带资入伙,之后,也是屡立战功。

因此,到明朝建立后,康茂才算是前元降将中的重要代表,他带过来的部下,在军中的势力也不小。

朱元璋大概就是考虑到这个因素,给了康茂才的儿子康铎蕲春侯的爵位,以此安抚所有的前元降将。

还有一个原因是,康茂才也特别受到朱元璋的欣赏。

康茂才投降过来后,曾在朱元璋身边担任过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金吾侍卫亲军都护等职位。

显然,能担任这样的职位,不单是欣赏,还有信任。

根据史书中的记载,康铎不仅因父功封侯,还被朱元璋安排“入侍皇太子读书大本堂”,当成朱标的亲信培养,可谓是寄予厚望。

不过,康铎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跟随傅友德征云南时,病死于军中,年仅23岁,死后也被追封为蕲国公。

三:俞廷玉之子南安侯俞通源、越巂侯俞通渊

俞通源和俞通渊是兄弟,俞通源的爵位是自己挣来的,俞通渊的爵位是朱元璋念其父、兄的功劳给的。

俞通源和俞通渊都是俞廷玉的儿子,分别是次子和三子,他们还有长兄叫俞通海。

俞廷玉和俞通海都在明朝开国前就战死了,俞廷玉被追赠为河间郡公,俞通海被追赠为豫国公,后改封虢国公。

俞廷玉和俞通海死后,旧部由俞通源统领,继续为朱元璋征战,俞通源因功于洪武三年受封南安侯。

俞通源后来病死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死后第二年就被追论胡(惟庸)党,爵位被除,子孙不得承袭。

明朝时期有有哪些人是仰仗父亲的功劳才获得的爵位?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想起俞家父子的功劳,又想到俞廷玉还有个幼子俞通渊,故而给俞通渊封了爵位,“太祖念廷玉、通海功,二十五年封渊越巂侯”。

俞通渊得到爵位后仅一年,就因犯了事被罢免了爵位,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给他复爵,在“靖难之役”中随明军征讨朱棣,俞通渊战死。

朱棣夺得皇位后,俞通渊的爵位自然就没了。

四:耿君用之子长兴侯耿炳文

这位比较特殊,他的父亲也是开国功臣,但没有爵位,后来却因耿炳文的功劳,父以子贵,被朱元璋封了爵位。

耿炳文的父亲是耿君用,还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耿君用早在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时就战死了,一直没有追封。

耿炳文继承了父亲的余部,带着他们继续为朱元璋征战,靠着自己的战功,于洪武三年时,给自己混到了个长兴侯的爵位,

此后,耿炳文跟随徐达、傅友德、蓝玉等南征北战,成为明军中的中坚将领。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为奖赏耿炳文,赐宅凤阳,并追赠其父耿君用侯爵。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06/3282.html

“明朝时期有有哪些人是仰仗父亲的功劳才获得的爵位?” 的相关文章

诸葛亮和庞统作为顶级谋士 两人谁更胜一筹

诸葛亮和庞统作为顶级谋士 两人谁更胜一筹

对诸葛亮与庞统,三国顶尖智囊,究竟谁更胜一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卧龙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他们同为水镜先生的高徒,是三国中顶级谋士。那他们究竟谁更胜一筹?如果庞统不死,蜀国会是怎样的局面?其实,想知道他们谁更厉害,就得先分析他们两个...

徐庶为什么得不到曹操的重用 徐庶是真的在划水吗

徐庶为什么得不到曹操的重用 徐庶是真的在划水吗

徐庶不被曹操重用,是因为他划水摸鱼?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提起徐庶,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估计都不陌生,在《三国演义》中,他曾是刘备最早的谋士之一,刘备之所以能得到诸葛亮,也是源于徐庶的推荐。在书中,曹操担心他辅佐刘备,因而在程昱的建议下,将其母亲掳...

陈玄礼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逼死杨贵妃?

陈玄礼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逼死杨贵妃?

杨玉环之死是古代男权和权力环境下的悲剧。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要评选唐玄宗一生中最忠诚的人,莫过于陈玄礼和高力士了。高力士我们今天暂且不谈,我们来聊聊陈玄礼。说陈玄礼是唐玄宗李隆基一生最忠诚的人之一,这句话毫不夸张,有以下一些证据。其一,陈玄礼帮助唐玄宗谋得江山。在李隆基...

孙权不知道杀关羽带来的后果吗 孙权为什么还要那么做

孙权不知道杀关羽带来的后果吗 孙权为什么还要那么做

对孙权为什么会杀关羽难道他不知道这件事情带来的后果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诸侯割据!孙权作为当时诸侯中最年轻的一个十八岁就统领了江东,谋略才智非常人能比,连曹操都赞称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的能力自然是出类拔萃,但是也做过错误的决定!襄樊战役...

关羽在白马之围时,没有选择收服廖化是因为什么?

关羽在白马之围时,没有选择收服廖化是因为什么?

白马之战又称“白马解围”,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关羽在曹操手下时,为曹操斩了袁绍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然后挂印封金,千里寻兄,过五关斩六将,在这期间,关羽遇到了廖化和周仓,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两人都要跟随关羽,而关羽只要周仓,不要廖化,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廖化比周...

徐琨:东汉末年孙坚帐下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徐琨:东汉末年孙坚帐下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徐琨(kūn)(生卒年不详),吴郡富春人,东汉末年将领,孙坚甥。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仕州郡,随孙坚征伐有功,拜偏将军。坚殁,随孙策战伐,孙策上表徐琨领丹阳太守,恰逢吴景从广陵归吴,吴景更得人心,因此孙策任命吴景为丹阳太守,任徐琨为督军中郎将。从督军中郎将破庐...

徐夫人:吴大帝孙权第二任妻子,她有着哪些事迹?

徐夫人:吴大帝孙权第二任妻子,她有着哪些事迹?

徐夫人,吴郡富春人,吴郡豪族徐琨之女,又称徐妃。在谢夫人卒后成为讨虏将军孙权第二任妻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无宠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被废黜。除了吴主权徐夫人以外,其弟孙翊之妻亦姓徐。前者多称徐夫人或徐妃,后者则多称为徐氏。人物生平徐氏最初嫁予吴郡陆氏...

崇祯继位后还有一个21岁的皇嫂 崇祯是怎么处置的

崇祯继位后还有一个21岁的皇嫂 崇祯是怎么处置的

还不知道:崇祯继承哥哥皇位后,是如何处理21岁的皇嫂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1627年8月,大明朝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年轻的明熹宗朱由校不治而亡,将天下托付给了他的弟弟,比他更加年轻的信王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接手的大明朝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