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什么人?他被贬黄州是因为i什么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也作婉约诗词。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古城黄州,因苏东坡而闻名天下。黄州对于苏轼来说,是人生的一段重要时光。在这里,他的心态得到进一步的锤炼,直至旷达。在这里,他的文学造诣达到顶峰。在这里,他能感受生活的另一番乐趣。苏轼与黄州颇有渊源,他为何会来到这里呢?
苏轼是被朝廷贬谪至此。“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获罪牵连,贬至黄州。近乎完美的苏轼一生,为何会栽在皇帝手里呢,这还要从他的文人的秉性说起。
作为有名的文臣和诗人,苏轼笔下所流露出来的文章,都会带有一点个人色彩,于是皇帝揪住不放,认为其诗词有恃无恐、妄自尊大,甚至目中无人,目无王法,这还了得?
苏轼雕塑
一、苏轼其人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等地任职。苏轼仕途生涯相对平坦,但在元丰三年的时候,因“乌台诗案”被贬,直到宋哲宗继位,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务,到了晚年,安度田园,一改豪放之气息。
苏轼与老师欧阳修都是“唐宋八大家”里的成员,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人物。纵观他的一生,困难多于顺境,但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时代有名的才俊,要么就是清心寡欲、乐享清贫,要么就是纸短情长、郁郁寡欢,苏轼一开始就是天生的“不知愁”,所以其圈中好友不计其数,所谓“志同道合”,苏轼的周围,都是臭味相投的人物集结。为官一任期间,他除旧布新,主张法治,颇受老百姓爱戴。
二、被贬黄州
翻看中国历史我们知道,文臣在很多朝代似乎都有经历“坎坷”的遭遇,要么被贬、要么被冷落,甚至还有冤死刀下的。虽然他们在位期间没有太大作为,但总的来说,在治理地方政绩上,还是可圈可点的。那么这是一种现象吗,其实也不是,主要是这类文官骨子里的儒家思想,已经与君王的经世治国思想格格不入,甚至有违,故而他们的遭遇才起伏不定。
苏轼也不是个案,曾经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说苏轼在奏折中使用暗语讥讽朝廷,随后,这些人又例举了苏轼很多诗词里的“暗语”。
《湖州谢上表》:“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其”本来是自称,但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来,就是对朝廷的不满,对宋神宗任用新派人物的置疑,既然“事出有名”就容不得包庇,后苏轼在御史台狱受审。《汉书·薛宣朱博传》曾记载,御史台内有数千只乌鸦栖居在柏树上,故而当时人们就把苏轼的这桩案子叫“乌台诗案”。
按理来说,触犯龙颜当属死罪,但在太皇太后、王安石等人的求情之下,苏轼才免于死罪。
“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
苏轼虽然免于一死,但仕途被彻底终结。用一句话解释,苏轼此时的状况叫自生自灭,他没有地位没有工资,没有上班的权利,甚至,还不能辞职离开这里。但对外还有一个光鲜亮丽的职务:“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三、与诗的“对话”,苏轼只剩下可怜巴巴的“骚情”
不难看出,苏轼的诗歌风格在贬谪黄州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诗案之前,多是自己对人生和官场的豪情满怀,以及对山水田园的大爱之情,其豪放和恣意也是由心而发,是最能体现作者人生价值取向的时候。
苏轼居黄州时生活清苦,没有俸禄,变亲自开荒耕种。还自称为“东坡居士”,自食其力,悠然自得。亲自劳动使得他对百姓有了更深的体谅,也让他习惯了这种平静淡泊的生活,对周围的事物看得更开了,心胸旷达不少。外出遇雨也吟诵着“一蓑烟雨任平生”,对于人生中的风雨已然淡定不少,而“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表现了他对政治上的升迁贬谪淡然处之。到了晚年,诗风就变得更加的收敛,归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