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炎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他犯了什么错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唐朝宰相,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裴炎是唐朝宰相,在帮助武则天掌权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但最后却被武则天以谋反的罪名杀死。那裴炎到底与武则天发生了什么矛盾,导致自己身首异处呢
一,出身名门
裴炎出身河东裴氏,为当世有名的世家大族,因此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得以进入弘文馆学习。裴炎为人性格宽厚,沉默寡言,在弘文馆时学习刻苦,博览群书。遇到放假时别的少年外出游玩,但裴炎依旧勤学不辍。有官员欣赏裴炎的勤学精神,便要推举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以自己学艺不精而拒绝。裴炎在弘文馆学习十年,学业大成,尤其精通《左氏春秋》和《汉书》。然后裴炎参加科举,考中明经科,得以出任濮州司仓参军。 裴炎为官勤恳,因此得以担任兵部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等职。开耀元年(681年),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大败东突厥,俘获可汗阿史那伏念。裴炎嫉妒裴行俭立有大功,于是称阿史那伏念是迫不得已才投降,并非真心归顺大唐。唐高宗听从,于是处死阿史那伏念。裴行俭因为答应阿史那伏念只要投降就免他一死,所以对裴炎所为十分不满,于是称病不朝。
二,参与废帝
永淳元年(682年),唐高宗李治巡行洛阳,让太子李显留守京师,命裴炎与刘仁轨、薛元超辅佐太子。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病重,便让太子李显处理国事,令裴炎与黄门侍郎刘齐贤、中书侍郎郭正从旁辅助。不久唐高宗病逝,子李显即位为帝,即唐中宗。
唐中宗之母武则天在高宗时就已经参与朝政,此时成为皇太后,野心更大,便想控制儿子,继续把持朝政。唐中宗对母亲专权十分不满,便想任命岳父韦玄贞为侍中、乳母儿子为五品官,以此抗衡太后。宰相裴炎对此不满,于是极力反对。唐中宗很不高兴,便对手下说:“我即使把天下让给韦玄贞都行,怎么会在乎一个侍中?”裴炎听了十分害怕,便将此事告诉武则天。
武则天对李显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便和裴炎商议废除中宗,另立新君。光宅元年(684年),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等人带兵入宫,以武则天的名义将李显赶下皇位。李显于是问武则天为何要废自己,武则天回答说:“你想把天下让给韦玄贞。”随后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立儿子李旦为帝。裴炎因为助武后掌权有功,获封河东县侯。
三,抑制武后
唐睿宗李旦知道母亲武则天想要独掌朝政,也不想自己步哥哥李显的后尘,于是对母亲十分恭敬,心甘情愿的当了傀儡皇帝。武则天侄子武承嗣趁机上书,要求为武氏立七庙及追封武家先祖为王。武则天准备批准武承嗣所奏,但裴炎反对说:“皇太后是天下之母,因为圣明贤德而临朝称制,所以处事更应公正无私,不应该追封武氏先祖为王,显得皇太后存有私心。况且又有吕后失败的事例作为前车之鉴,臣因此担心后人会把皇太后当成吕后。”
武则天不满地说:“吕后封王,大权掌握在活人手里。我追尊武氏为王,追尊的都是已经去世的先人。生死不同,怎么能相提并论?”裴炎回答说:“杂草蔓延就难以铲除,所以在初生时就不能放任它们。前车之鉴不远,更应斩断祸根。”武则天听了很不高兴,但也不得不停止追封武氏先祖。
武承嗣和堂弟武三思视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皇室宗亲为心腹大患,便多次劝姑姑武则天杀掉他们,以削弱李唐皇室的力量。刘祎之、韦仁约等人畏惧武氏,对此事唯唯诺诺,不敢出来反对。但裴炎对此据理力争,反对诛杀李唐宗室。武承嗣等人因此十分痛恨裴炎。
四,蒙冤被害
文明元年(684年),徐敬业因为不满武则天专权,于是起兵讨武。武则天找内史裴炎商议对策,他于是上书说:“皇上年长而没有亲政,这才导致奸邪之徒有了作乱的借口。如果太后把大权交还皇帝,那叛军自然会不战自溃。”
御史崔察于是上奏称:裴炎服侍先帝二十多年,又接受遗诏成为辅政大臣而掌握大权。要是没有贰心,为何会让太后归政?武则天看了大喜,于是命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审问裴炎。朝廷使者逮捕裴炎时,手下劝裴炎对使者谦卑一些,以求活命。但裴炎摇头说:“宰相被捕入狱,哪有会活命的道理。”
凤阁侍郎胡元范听说裴炎被捕,便为他求情说:“裴炎是社稷之臣,为大唐立有大功,对皇帝更是忠心耿耿,天下人对此有目共睹,臣愿以死担保裴炎不会谋反。”右卫大将军程务挺、纳言刘齐贤、吏部侍郎郭待举等众多官员也纷纷上奏,称裴炎冤枉,不会谋反。武则天对此置之不理,反而下令处死裴炎,还将程务挺等人或贬或杀。
总的来说裴炎对唐朝忠心耿耿,但是贪恋权力,因为不愿让韦玄贞分权,于是联合武则天废黜唐中宗,导致唐朝大权落入武则天手中。武则天野心日益膨胀,想要逐步削弱李唐皇室力量,好让自己取而代之。裴炎对此极力反对,因此触怒武则天,被她以谋反罪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