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三国时期魏延和杨仪的关系为何不好?背后是何真相?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6-06)101

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他最信任重用的人有两个,一个是骁勇善战的魏延,另一个则是掌管军务的杨仪。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诸葛亮临终前,安排杨仪、费祎、姜维等组织退军,其中以杨仪为首,并希望魏延领军断后。

诸葛亮死后,杨仪让费祎去刺探魏延的态度,魏延希望杨仪可以护送诸葛亮灵柩回成都,自己率军抗击曹魏大军,并明言不会居于杨仪之下。

杨仪获知魏延的态度后,却不管不顾,马上就迎军退走,魏延大怒,带兵来追,并和杨仪同时上奏章给刘禅,互相弹劾对方谋反。

于是有了《三国志·魏延传》中的这段记载: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三国时期魏延和杨仪的关系为何不好?背后是何真相?

这段记载文字不多,但其中却隐藏着深意,本文就聊聊这段记载背后的故事。

一:魏延的奏章和杨仪的奏章有何区别?

魏延和杨仪都上奏章给刘禅,指责对方谋反,但奏章的性质截然不同。

杨仪是没有军中职务的,他有绥军将军的头衔,但这个是军衔,不是职务。

他的实职只是丞相府长史,算是诸葛亮的幕僚,平时在军中,诸葛亮给他安排的也都是后勤方面事务,《三国志·杨仪传》中记载:

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因此,杨仪要搞掉魏延,必须要有明确的罪名,并获得上层的支持,否则,他没有资格制裁魏延。

而当时在成都,辅佐刘禅主政的,全是和杨仪一个圈子里的荆州系官员(魏延也是荆州下属的南阳郡义阳人,但不入士族圈子)。

虽然杨仪和他们的私交未必很好,但执政理念是一致的,对魏延的态度也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杨仪的奏章,与其说是给刘禅的,实际上是给在刘禅身边的蒋琬、董允等人看。

杨仪是通知蒋琬、董允等:我和魏延开干了,你们要支持我,说服刘禅,坐实魏延谋反,我好名正言顺的动手。

而魏延上的奏章,同样是弹劾对手谋反,可意义大不同,杨仪是必须要上奏章,魏延却未必一定需要上奏章。

魏延当时是有直接擒获或斩杀杨仪的权力的,早在蜀汉建兴八年,魏延就“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不谈魏延的军中职务远远高于杨仪,最关键的是魏延有“假节”的权限,他可以用皇帝的名义斩杀不尊军令者。

也就是说,魏延实际上不用状告杨仪谋反,他直接就能持节名正言顺的抓捕或斩杀杨仪。

如果魏延拿出符节,杨仪、费祎、姜维等人除非公开谋反,否则,杨仪只能束手就擒。

即使他们带着军队退走是遵从诸葛亮的遗命,丞相大还是天子大?

诸葛亮活着当然是丞相大,可他毕竟死了,即使不死,面对“假节”的魏延,也需要按照规则讲道理。

所以,魏延从权限上来说,要搞掉杨仪,没有必要给成都上奏章,可他为何还要写篇奏章去成都?

其实,魏延在和杨仪等人翻脸后,也考虑到翻脸的后果,他面对的不仅仅只是一个杨仪,还包括整个荆州系掌权的官员。

一个人抗衡一个集团,魏延也知道自己承受不起,所以,他并没有贸然行使自己的权限,杀掉杨仪简单,杀掉后该如何面对荆州系官员?

杨仪毕竟执行的是诸葛亮的遗命,荆州系官员全部是以诸葛亮为尊,他们肯定是站在一起的。

魏延放弃“假节”的权限,而是上奏章去成都,实际上是希望获得刘禅的认可和支持。

他一个人搞不定荆州系官员,如果加上皇帝呢?没准可以搏一搏。

哪怕刘禅最后和稀泥,魏延也有台阶可下。

从权力更迭的角度来看的话,诸葛亮死后,魏延是否能联合刘禅一起打击荆州系?先从军中下手,搞掉杨仪、费祎、姜维等诸葛亮的嫡系,然后帮助刘禅把权力夺回来?

因此,杨仪上奏章说魏延谋反,是希望荆州系官员帮自己坐实罪名,而魏延上奏章说杨仪谋反,是希望刘禅出来帮助自己说话。

魏延是在给自己争取盟友,他需要刘禅的态度。

二:刘禅的考虑,他为何放弃魏延?

三国时期魏延和杨仪的关系为何不好?背后是何真相?

魏延和杨仪的奏章到了成都后,很快就有了结论,“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蒋琬和董允当然是力挺杨仪,他们也不希望军队落到魏延手中,不是一路人。

而刘禅其实可以考虑支持魏延,从皇帝的角度来看,魏延和荆州系官员的矛盾,有利于皇帝掌握权力。

如果全是荆州系官员说了算,那和诸葛亮在世时有什么区别?刘禅这个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

对于刘禅来说,巴不得双方不停争斗,当然是可控下的争斗,然后皇帝居中调解,使得皇权独大。

魏延的奏章,就是名正言顺地给刘禅递上了刀子。

但是,刘禅却不敢接受,原因是,他这个皇帝暂时没权。

诸葛亮生前,把朝政大权、军权都收归丞相府,朝廷上上下下掌管实权的都是诸葛亮的人,他才刚病死,刘禅还没来得及收权。

魏延、杨仪的奏章到成都后,刘禅是向蒋琬、董允询问意见。

蒋琬是诸葛亮指定的之一接班人,诸葛亮曾向刘禅密奏:“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诸葛亮在北伐前线时,丞相府大大小小的政务都是蒋琬在处理,诸葛亮死后,朝政大权毫无疑问掌握在蒋琬手中。

而董允实际行使的职权虽然不如蒋琬,却更加重要,诸葛亮给他安排的职务是:“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

整个皇宫的安全,以及刘禅的人身安全,都掌握在董允的手中。

董允还不是个唯唯诺诺的官员,他不但担负皇宫安全的职责,连刘禅的生活都要管,刘禅都有点怕他,《三国志·董允传》中记载:

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

刘禅知道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掌握着宫廷宿卫的董允是他越不过的坎。

多找几个妃子不是原则问题,还好过关,涉及到政治斗争,就很难说了。

因此,有蒋琬和董允支持杨仪,刘禅即使想支持魏延,也毫无办法,没准他的圣旨都出不了皇宫。

刘禅当时根本就不敢支持魏延,他不敢跟荆州系官员翻脸,他拥有的皇权很弱小。

另外,即使刘禅支持了魏延,也能顺利把自己的意图传递出去,可刘禅也无法保证魏延掌军后,自己能控制得住魏延。

万一魏延的胃口变大了怎么办?行“操、莽之事”怎么办?刘禅也不敢赌。

所以,综合考虑,刘禅只能默认蒋琬、董允“保仪疑延”,史书都没有记载他的态度,因为,他的态度真不重要。

蒋琬掌朝政,董允掌宫廷宿卫,刘禅能怎么办?

刘禅当时最需要的不是魏延递来的刀,而是时间。

三国时期魏延和杨仪的关系为何不好?背后是何真相?

可控的斗争,刘禅可以参合,不可控,还是算了吧,无非牺牲一个魏延,刘禅也习惯了。

三:魏延的无奈

魏延和杨仪的奏章上去后,结果应该是很快就传到双方的军中。

魏延没有得到任何来自上层的支持,他也不敢行使“假节”的职权。

行使了也没用,没有刘禅背书,能不能管用且不说,即使管用,能杀掉杨仪,之后该怎么办?等着荆州系官员来报复?

没有刘禅背书,他也未必能掌控得了全部军队,军中也非魏延一家独大。

魏延也没法去投降曹魏,不说家人都在成都,他也带不走多少士兵。

汉中的士兵大部分都是从蜀中迁移过去的(当初,曹操输掉汉中之战后,把汉中的人口都迁移了),不会跟着他投降曹魏。

成都支持杨仪的决定到了前线,魏延的军队马上就散了,“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杨仪一方就嚣张得多,王平指着魏延的鼻子骂、马岱拼命追杀魏延,这都是刘禅放弃魏延后,给他们带来的勇气。

没有可靠且有力的政治盟友,魏延应该很无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06/3371.html

“三国时期魏延和杨仪的关系为何不好?背后是何真相?” 的相关文章

田豫: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常年镇守曹魏北疆

田豫: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常年镇守曹魏北疆

田豫(171年~252年),字国让,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初从刘备,因母亲年老回乡,后跟随公孙瓒,公孙瓒败亡,劝说鲜于辅加入曹操。曹操攻略河北时,田豫正式得到曹操任用,历任颖阴、郎陵令、弋阳太守等。后来田豫常年...

汉明帝刘庄是什么出身?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登基继位的?

汉明帝刘庄是什么出身?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登基继位的?

汉明帝本名刘阳,字子丽,东汉王朝第二位皇帝, 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刘庄是光武帝刘秀与皇后阴丽华之子,自幼聪颖伶俐,“十岁能通《春秋》”,十五岁时被立为皇太子 。光武帝驾崩后,刘庄“即皇帝位,年三十。尊皇后(阴丽华)曰皇太后。”汉明帝曹随萧规,“遵奉建武制度,无敢违...

石亭之战曹休为何会被周鲂所所骗?

石亭之战曹休为何会被周鲂所所骗?

石亭之战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的战斗,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三国演义》中有“周鲂断发赚曹休”的经典桥段,描写的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石亭之战。228年曹魏方面出动十多万大军,陆逊率五万人在石亭大破曹休,不久曹休羞愧而死,第二年孙权凭借此战声势称帝。石亭之战的主角是陆逊和曹休,...

向朗: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被罢免后专研典籍

向朗: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被罢免后专研典籍

向朗(约167年—247年),字巨达,襄阳郡宜城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向朗早年师从于司马徽,并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后随刘备入蜀,历任巴西、牂牁、房陵太守,并拜步兵校尉,领丞相长史,随丞相诸葛亮北伐。因包庇马谡被免职,后为光禄...

孟光:三国时期蜀汉大司农,个性耿直,心直口快

孟光:三国时期蜀汉大司农,个性耿直,心直口快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是东汉太尉孟郁的族人,三国蜀汉大司农。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灵帝时为讲部吏。后因董卓之乱而逃入蜀,刘焉父子待其以宾客之礼。孟光博览群书,无所不读,尤其喜欢读三史,精通汉家旧典。喜欢春秋公羊传却嘲讽左氏春秋,来敏因此常常和孟光发生争论。刘备定益州...

有哪些与张嶷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张嶷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张嶷(nì )(?~254年),字伯岐,巴西郡南充国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豁达豪壮,初为本县功曹。刘备攻打蜀郡,山贼趁机抢掠县里,张嶷营救县长夫人,因此得名。诸葛亮预备北伐时,张嶷平定广汉叛乱,授牙门将。多次随从马忠平定南中叛乱,授越巂太...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南朝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有个贬义词叫“烂汉脏唐”(也有别的相近词汇,意思相同),是说汉朝和唐朝这两个朝代的皇族和上层贵族私生活糜烂。从史书上记载的一笔笔事迹来看,也确实是如此,汉朝皇帝好男风,唐朝公主好面首,都是比较著名的。其实,在这两个朝代之间的那...

有哪些与李贽相关的轶事典故?如何评价李贽?

有哪些与李贽相关的轶事典故?如何评价李贽?

李贽(1527年~1602年),汉族(一说回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