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对魏延到底是什么样的 诸葛亮对魏延有好感吗
对诸葛亮和魏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对魏延有好感吗?原因是什么?
不谈演义。按照魏大哥的脾气,如果村夫不是老板,他早就被杀了。历史上,蜀汉几乎所有的人都对魏先生没有好感。为什么?让我们来看看关羽:善待卒而骄士大夫。张飞: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也就是说,关羽对待下层的人很好,看不起上层的文化分子;张飞整天吹捧士大夫,但经常用鞭子收拾士兵。这2位因为各自冒犯了一个层级而被挂掉。那么如今一副“怀才不遇、性格直爽”的魏延呢?
《三国志魏延传》:善养士卒。性矜高,其时皆避之。凡杨仪不惧畏延,延以之为忿,状若水火。就是除了小兵,满朝士大夫们都被他惹恼了,眼看着魏延就躲开。只有杨仪不鸟他,那么魏延是如何对付杨仪的呢?很直接。我是武将我有刀:
《费祎传》:时延与仪每至并坐争论,延时举刃拟仪,仪流涕横集。祎尝若其间坐,使谏救之力。想象一下,关张的傲慢程度只需要达到魏延的一半,会凉凉得更早。魏延如此霸道,难道还不该死?
对于这样的1个人,诸葛亮可没有好感缺少。仍然重用,“及亮之世,尽延与仪之所用”这句话清楚地解释了诸葛亮时期,并没有浪费魏延的丝毫天赋,而是充分利用、顶风强用了。此外,陈寿在《杨仪传》中明确表示,诸葛亮对魏延非常公平。
——亮惜仪之干才,又重延之勇猛,或恨二人之不愤,不忍有所偏执也。事实上,如果你想到两个高级别的官员,像泼妇那样骂骂咧咧可以不管,总不能打架吧。对于拔刀子的行为,诸葛亮也还是各打五十大板。只能说,诸葛亮是偏爱魏延了。
《襄阳记》:孙权谓祎曰:杨仪、魏延,小人也。纵有犬鸣之功,但无诸葛亮,必为祸害也。董灰对曰:今除强贼,功由区夏,业由才广。若弃之不用,备其后患,犹似备风波而逆破船,非久计也。孙权闻之大悦。
提起对粗人式人才的包容度,孙权其实已经不错了。东吴将领里面,有很多杀人犯,比如甘宁和潘璋,但孙权可以忍受,因为蜀使董灰说的话——如果我们放弃这些有用的人,是为了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就相当于因为害怕风暴而弃船。
然而,魏延逼得孙权在外交场合直接斥责为小人。魏延的实力应该类比于甘宁的粗犷和凶猛。可以看出,魏延的名声已经传播到国际层面了,赛过甘宁和潘璋。之后,晋代对魏延的评价更具说服力:
《晋书》:荐者非尽才也。若韩信之用,无旧闻也。穰宜之用,无旧臣也; 吕蒙之用,无旧劳也;魏延之用,无旧德也。从上面的递进关系可以看出,魏延甚至比吕蒙更受欢迎。哪怕阿蒙已经很火了,他可以私下召集大军杀死甘宁。甚至到道德结论。
因此,诸葛亮可以承受孙权所不能承受的——重用小人。只能说他很喜欢魏延。当然,诸葛亮死后,魏延急忙逃跑不论,捣毁栈道,切断全军后方道路,在司马宣王面前出卖全军。这真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只有小人才干得出来。
因此,魏延的灭绝是他作死的错,是他应得的。话说回来,魏延唯一优点是他善于养兵,但与诸葛亮相比,他真的是班门弄斧。《诸葛亮传》:梁益之民谈及亮者,若甘棠呼之召公,郑国之颂子产,犹未远。
因此,亮亮一死,魏延兵变。王平一喊诸葛公,其手下作鸟兽四散了。《魏延传》:延先至,据南古口。平曰:”公亡,身等未寒,何干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未敢用命,遂散。
根据正史,魏延跟随刘备进入蜀国,先是拜牙门将军,后在汉中督镇远将军——而非时论顶流的张飞——然后是镇北将军。诸葛亮的北伐,魏延统前部,丞相司马,受凉州刺史。
督前部——成为三军先锋了。丞相司马——挂靠诸葛亮系了。凉州刺史——省部级待遇了。说明诸葛亮待魏延足够好。后来,魏延和吴益进入羌地,击败费瑶和郭淮。此时,魏延对于诸葛亮,就像关羽和刘备的关系一样:以副统帅的身份带兵。
战后,魏延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和南郑侯。若是诸葛亮没瞧上魏延,对他心存戒备,他会容他当假节么?在四伐时,也就是甲首3000的战役中,魏延是之一副将。甚至诸葛亮在弥留时讨论撤退的问题,也是这样计划的:
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抗命,诸军自退。殿后和先锋是大军中分量最重的位置。前锋进不了球没什么,但后防线出现了失误。全军将一无所有。早些年,于禁很受曹操的尊崇,也是一样的待遇,出则先驱者,殿后之一人。
若是诸葛亮不相信魏延,凭什么要让他负责后军?趁还活着的时候,一刀砍了不省事吗?真相是:诸葛亮总是把魏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给他权力,给他官职,给他独立领导大军的机会,给他独断假节的地位。
临死时,依然信任他,让他殿后——仅仅考虑到魏延或许要作死,另外设计了1套方案:让姜维次之。谁料到,魏延和杨仪自己要跳,果真是死了。我认为,如果非要吹毛求疵,诸葛亮的小问题在于:他对魏延的评价实在是太高了。这让魏延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很不得了。
如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冤案呢?对照正史,罗贯中改变了很多情节。众所周知,罗贯中经常在小说的戏剧性上苦下功夫。为了让刘备受欢迎,魏延被要求在襄阳出场。为了让魏延发挥作用,在长沙设立了一个让魏延拯救黄忠的项目。
为了表现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他说诸葛亮看到魏延叛逆,想斩他的”反骨“。为了引起诸葛亮与魏延的对立,还设计了陈式和魏延对诸葛亮的不满。为了展示诸葛亮至死聪明,魏延死得活该。还描述了诸葛亮杀死魏延的计划。
因此,从诸葛亮善用魏延的史料来看,诸葛亮欺负魏延已成为民间共识。然后,又恰逢各类打倒圣贤、翻案倒案……
应该了解,大多数喜欢推翻、打倒的文章作者没有读太多或故意不使用官方历史,还喜欢标榜自己用的就是正史。回过头来,突然发现居然还有一个关于子午谷的计划,就认为可能是诸葛亮唯一鄙视魏延的地方。于是把它当成了珍宝。
说穿了,“诸葛亮对魏延没好感”,就是另一个“正史并非如此,罗贯中硬行添剧,人们错误地认为它是真实的,它就成为事实,吸引了一堆来打倒的文章,反而更加坐实”的例子,罢了。
至于这个观点,为什么我们都相信它,并热衷于讨论它?一是《演义》影响确实很大,二是反主流风潮盛行,第三,很难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被领导压迫的经历,所以都觉得魏延特委屈——懒得去追究官方历史,看看是不是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