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丁奉在东吴是什么地位?他的死对东吴有何影响?

中国历史10年前 (2015-06-15)1050

丁奉字承渊,是东吴的一个优秀的将领,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提起三国时期的将领,除了《三国演义》中那些花了较多笔墨去描写的知名人物,你还能想起谁?是张辽还是吕蒙,或者是陆逊,他们各有各的知名之处,而在这些将领中,还有另一个人和他们都有关联,这个人便是丁奉。

丁奉不只是知名将领,还是吴国权臣,他把一生都交给了吴国的江山,辅佐了四位吴国君主,直到去世前夕,还在率兵作战。他活到了95岁,他这长寿的一生,也是见证了三国时代兴衰的一生,可叹的是在他死后不久,吴国便被西晋灭了。

01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丁奉在东吴是什么地位?他的死对东吴有何影响?

熟读《三国演义》和了解三国时期历史的人,大多都把目光放在了刘备和曹操的身上,在魏蜀吴三国中,吴国反而是很少被关注到的那一个,吴国却是三国中存在时间最久的。

三国时期,天下动荡不安,各方势力把这天下搅动的风云变幻,百姓一时间更是看不到未来,身处战火之中,能够不流离失所,已经是他们更大的幸事了。

这个时候,很多少年人为了能够活下去,走上了当兵的路,丁奉也是如此,最初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小兵,但他在战场上不畏生死,还颇有计谋,逐渐的为人所知。

后来成为了陆逊手下的一名小将领,跟随着陆逊的他屡建奇功,英勇善战,数次随军作战,哪怕满身伤痕,也要冲杀在前,斩将夺旗,战场上斩敌军数百人,缴获敌军武器不计其数,这样的事情于丁奉而言,早就成了常事。

后来孙权病逝,他的儿子孙亮继位,此时的丁奉,已经可以独挡一面了,在军中威望甚高,他被封为了冠军将军,能得将军之名,也就是意味着他得到了君主的信任。

从一名小兵走到将军之位,其中遇到了多少次艰难险阻,生死时刻,只有丁奉才知道,新主上任之后,丁奉尽一个臣子职责,精心辅佐。

恰逢魏国进攻东兴,当所有人都等着敌军不战而降的时候,是丁奉率五千兵马急行军,抵达战场前线,率手下士兵赶到魏军驻地,大破魏军营寨,杀了魏军个措手不及。

而后,在255年丁奉再次与魏军交战,在两军对战之时,丁奉单枪匹马冲入敌军阵中,救出了被敌军围困的前来降吴的魏国将军。

02

从武将到谋臣,参与皇权之争

本是一介武将的丁奉,在后来才参与到了朝堂的争斗当中,丁奉自从军以来,一直忠心护主,在256年左右的时候,孙亮的权利却遭到了威胁,而丁奉自是听从孙亮之命行事。

在孙亮继位之前,掌握东盟大部分权利的是孙峻,可孙峻在北伐曹魏的途中不幸过世,于是孙俊峻手上所有的权利便都交到了孙綝手中。

历朝历代,不管是君主还是臣子,最不愿意见到的便是一家独大的局面,于是便有人向皇帝进言,要分割孙綝的权利,以防他权利过大。

但此时孙綝正在外征战,虽然曾被行刺,但都被他化险为夷,可是在行军打仗方面,孙綝颇有唯我独尊,不听谏言的趋势,于是各大臣们都对他深表不满。

丁奉在东吴是什么地位?他的死对东吴有何影响?

等孙綝返回建业之后,孙亮诏令孙綝前来进见,结果却被孙綝拒绝了,甚至谎称卧病,这让孙亮盛怒,于是派丁奉诛杀了孙綝的亲信们。

未曾想回来就遇到此事的孙綝,本就心有怨言,此时一出,直接就激怒了他。他举兵包围皇宫,企图废掉孙亮,并且要拥立六皇子琅琊王孙休,孙休在手下谋臣相助下借机登上皇位。

在孙休继位之后,孙綝更加无法无天,肆意妄为,于是,孙休便与众将合谋?要企图诛杀孙綝,丁奉在此时为孙休献计,以祭祀为由,邀请孙綝进宫,引君入瓮,得以杀之。

孙休采纳了丁奉的意见,在孙綝进宫之后,丁奉率亲将孙綝擒获并杀之,因此一事,丁奉成为了孙休十分信赖的大臣,开始掌管了吴国的军政大权。

03

不顾年迈奋战沙场

孙休此人在处理朝中政务上,相比孙亮更加用心,识人用人也多有章法,而丁奉跟在孙休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多有帮衬,孙休是一个贤明的君主,让丁奉也甚是欣慰。

此时的丁奉,在东吴朝廷已经是仅次于皇帝的最有权势的几个人之一了,而他本人又不同于其他文官,他在军中本就战功赫赫,将士们对他也十分敬仰,在他成为孙休的左膀右臂之后,在孙休的管理下,吴国开始不同于之前的疲惫之态,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

后来,魏国伐蜀,眼看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出现不平衡的态势,于是东吴出兵欲救蜀汉于危难,丁奉便是那个领兵作战的人,他率军攻打寿春,可是再强悍的外部力量也抵挡不住内部的衰亡,蜀汉与魏的交战没过多久,便以蜀汉失败告终,丁奉只能率兵归吴。

264年,孙休去世,他所定下的继任者是自己年仅十岁的儿子,可在他去世之后,本为他托孤大臣的张布和濮阳兴,却拥立了孙权的第三子,孙皓为皇帝,丁奉本就与张布交好,在这个决策上,丁奉说不上支持,但也从未反对。

丁奉在东吴是什么地位?他的死对东吴有何影响?

在孙皓即位之后,丁奉成为了大司马,开始辅佐他的一生中的第四任皇帝,可这位孙皓根本就不是什么有智谋的皇帝,吴国在他的管理下,能保持不灭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了。

直到268年,丁奉奉孙皓之命对战晋国,虽然知道根本无力抗衡,但丁奉也没有放弃,制定详尽的作战计划,但这结果不出所料,丁奉两次交战都以战败告终,只能放弃作战。

直到二271年,丁奉去世,结束了他这终于吴国的一生,而吴国在他去世不久后,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

04

结语

一个国家的兴衰,需要的是举国上下的努力,而不是某一个臣子,东吴虽然只存在了五十多年,但一个国家的所要经历的必然过程东吴都经历了,东吴的历史虽短暂,但足够丰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6/4827.html

“丁奉在东吴是什么地位?他的死对东吴有何影响?” 的相关文章

戚夫人厕神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她的一生有何经历

戚夫人厕神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她的一生有何经历

戚夫人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卑微的后妃之一。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戚姬:两千年前被做“人彘”,两千年后依然是让人心疼的大汉女子。发生在戚夫人身上的遭遇,堪称“奇”。众所周知,戚夫人替子争夺太子之位失败后,在没有刘邦的庇护下,吕后对其制造了“人彘”事件,被吕后被关进厕所。所以...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获得了多大的利益?为何没有奠定天下三分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获得了多大的利益?为何没有奠定天下三分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一般来说,普遍认为这一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势力格局,造就了三国时代的到来。但实际上,我认为赤壁之战只能算是加大和奠定了南北对峙的格局,并没有奠定天下三分,...

魏延如果代替马谡镇守街亭 魏延能受得住吗

魏延如果代替马谡镇守街亭 魏延能受得住吗

对魏延替代马谡守街亭能不能守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街亭既好守有不好守,说好守是因为诸葛亮足够重视,给的兵力还算充裕,而且主要任务不是攻城也不是消灭魏军,阻挡魏军不要过境就行;说不好守是因为街亭无险可守。马谡是蜀汉阵营中青代的佼佼者。满脑子兵书,一肚子经典战例,诸...

薄姬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她最后时什么结局?

薄姬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她最后时什么结局?

薄姬是刘邦女人中最幸运的人,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高后八年(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尊母亲薄姬为皇太后,自此薄姬成为汉朝最尊贵的女人。吕后心狠手辣,对待刘邦的宠妃一向是十分残暴。为何薄姬能躲过吕后的追杀而安然无恙呢一,侍奉魏豹薄姬是薄氏与魏媪之女,因为父亲早死,所以一直跟着母亲魏媪生活。魏媪...

长孙顺德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作为?

长孙顺德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作为?

长孙顺德是唐朝开国名将、外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在李渊起兵夺取关中的过程中立下大功,还是李世民的堂叔岳,可以说是功高位尊。长孙无忌与长孙皇后都深受李世民的信任与宠信,那为何他们的堂叔长孙顺德屡遭李世民贬斥呢一,出身名门长孙顺德是北魏皇族后裔,为北周...

张咏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咏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咏(946年—1015年),字复之,号乖崖,谥号忠定,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累擢枢密直学士,真宗时官至礼部尚书,诗文俱佳,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尤以治蜀著称。 他的文集被命名为《张乖崖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轶事典故不喜拜跪张咏尤其不喜欢别人跪拜,命...

段志玄是什么人?历史上他的能力怎么样?

段志玄是什么人?历史上他的能力怎么样?

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闻名于世,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段志玄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骁勇善战,为唐朝名将,更被李世民称赞为超过周亚夫。那么段志玄是如何为大唐建功立业的呢一,追随李渊段志玄少时身材魁梧,不...

历史上主簿是什么官职?三国时期都有哪些担任过?

历史上主簿是什么官职?三国时期都有哪些担任过?

主簿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属于文官。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大概开始于汉朝,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即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档案、以及各种印章等,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职。秦汉魏晋之际,主簿,为长官的亲吏,权势颇重,常参机要,总领府事。三国时期有很多牛人其实都干过主簿...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