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刘禅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禅,即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几乎把后主刘禅钉在了耻辱柱上。但是近来很多人开始替刘禅翻案,认为刘禅并非是个草包,而是大智若愚。之所以回答“乐不思蜀”是为了保命,而且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还维持蜀国29年的时间,并非一无是处。
那么当年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地,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到底是没心没肺还是大智若愚呢?
事件完整回顾
公元263年,这一年刘禅56岁,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大举伐蜀,虽然姜维把钟会的大军挡在了剑阁之外,但邓艾率军偷渡阴平小道,直奔成都城下。刘禅在谯周等人的劝说下选择不战而降,蜀汉就此灭亡。
刘禅投降后并没有接着被带往洛阳,因为发生了钟会之乱。刘禅投降后,钟会手握20万大军,又有灭蜀的功劳加身,在赶走诸葛绪、陷害邓艾之后,钟会生出了野心。姜维不甘心的投降后,也挑动钟会反叛司马昭,结果曹魏将士并不愿意跟随钟会,兵变杀死了钟会、姜维。
按照《三国志·后主传》记载,钟会死后,没人约束军队,士兵四处抄掠,成都很多官员百姓被杀害,比如关羽的后代就被庞德的儿子带人灭了门。还有很多重要大臣都死在乱军之中,在这个背景下刘禅举家前往洛阳,当时朝中大臣无人跟随,只有郤正和张通跟随刘禅前往洛阳。
到洛阳后,司马昭有一次设宴招待刘禅,宴席上安排人表演蜀地的杂技,旁边的人都为刘禅感到悲哀,而刘禅却喜笑自若。司马昭对贾充感叹:“人,怎么可以没心没肺到这种程度!即使诸葛亮还在,恐怕也不能辅佐他长久,更何况是姜维呢。”贾充回答:“如果不是这样,您怎么能够灭掉蜀国呢?”
又过了几天,司马昭又问刘禅";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刘禅的旧臣郤正听说后,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
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地看着司马昭说:“诚如尊命!”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这就是“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完整的经过,从这段记载很难看出刘禅是真傻还是装傻。
那么,刘禅到底是大智若愚,还是愚不可及?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清一个大前提,司马昭是否真的猜忌刘禅?作为亡国之君的刘禅,是否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若是,刘禅的回答,不失为大智若愚之举;若不是,刘禅的回答则是荒唐可笑,或者自作聪明。
在这里,我们不妨再看一看与刘禅同时代的其他亡国之君的遭遇。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吴后主孙皓被迁往洛阳。一日,晋武帝司马炎召见孙皓,对他说: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结果孙皓直接一句话怼了回去,:臣子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直接告诉司马炎,你当初想俘虏我,我当初也想俘虏你!
司马炎很不高兴,又问孙皓:“听说南方的人喜欢做尔汝歌,你能作一首吗?孙皓歌道: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直到此时,孙皓还想着自己当初与司马炎是相邻的君主,照后世的逻辑来看,这是不是严重触犯司马炎的忌讳?
可结果是,史称“帝悔之”,司马炎非常后悔。但是,司马炎并没有猜忌孙皓,这位臭名昭著的亡国之君竟得以善终。其实,魏晋时代并没有迫害亡国之君的恶性惯例,给予亡国之君体面的生活,是那个时代贵族阶层的共识。在司马氏前,曹丕取代汉朝,也没有迫害汉献帝,司马篡魏后,曹奂也得以善终,这一点刘禅应该清楚。
刘禅就是个纯真无邪的人
刘禅到底是大智若愚还是愚不可及,我想,做过蜀汉大臣的史官陈寿非常有发言权。那么,陈寿是如何评价刘禅的呢?据《三国志 后主传》记载,陈寿认为刘禅,“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坚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
陈寿的意思是说,刘禅能成为怎样的君主,完全在于臣子如何引导。被贤臣辅佐,即是循理之君;被奸臣迷惑,便是昏庸之主。陈寿眼中的刘禅,应该是一个:智商较低,没有能力,也没有主见的人,所以才像素丝那样,染成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
刘禅在皇帝位上做了40年,是因为有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等贤臣辅佐,所以能成为一个勉强合格的守成之君;后期有黄皓乱政,便成了昏庸之君。而刘禅之所以能在诸葛亮死后,仍做三十年太平天子,除了前期有贤臣辅佐,关键还在于,蜀道艰难易守难攻,以及曹魏和司马氏很晚才发动对蜀汉灭国的军事行动,而非刘禅多么英明神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