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当初有争夺天下的实力 韩信为什么没有自立为王
对西汉韩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韩信有争天下的能力和实力,为何不自立门户,而是任由刘邦宰割?
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一个观点,刘邦虽然在晚年的时候大肆的屠杀功臣,但是韩信这个人的死确实一点都不冤。这是因为韩信的性格使然,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既想着在刘邦帐下做成一番事业,但是又时时刻刻的摆出一副王者的姿态,这在古代的权力政治中可以说是大忌。
但是我们并不是说韩信的这个性格就是不好,而恰恰相反韩信其实是一个很正直,也非常感恩的性情中人。韩信后来被封为楚王之后,回到了他的故乡淮阴县,曾经找到了当年施舍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送给了她的千金,兑现了当初他曾经许下的诺言,这可以说是非常的难得。
而且当年那位曾经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地痞,韩信也找到了他,但是韩信不仅没有杀他或者是惩罚他,反而让他做了中尉。韩信对别人是这样说的:当年他那样的羞辱于我,我本来是可以杀掉他的,但是当时杀了他并没有什么正当理由,反而会让自己犯罪,非常的不值得,所以我只能隐忍下来,发愤图强,才有了今日的衣锦还乡,所以我其实是应该感激他的。
所以我们看,韩信这个人其实是非常感恩又非常大度的,而且能力又非常的出众,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帅才。后来齐国人蒯彻曾经建议他,希望他能够和项羽联合与刘邦争天下,这样三分天下可以各得其一。如果韩信真的接受了蒯彻的意见的话,那历史上的三国时代可能会提前数百年。
但是,韩信却没有答应,原因就是因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他说:';';汉王授我上将军,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从,我乃有今日。人家深信我,岂可背之,背之不详';';。可以说像韩信这样的一个人,本来我们是挑不出什么毛病的。但是问题就在于他的想法太多,根本不懂得明哲保身,对待刘邦的关系太过于暧昧。
其实单就人品的方面来说的话,韩信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十分高尚的性情中人,但是从整个大局上来看,它的短板也是非常明显的。我们都知道秦末的诸侯争到了最后,就剩下了刘邦、项羽和韩信三股更大的势力,这个时候韩信完全有能力也有实力,与他们两家争夺天下。
就像蒯彻说的一样,如果韩信联合项羽制衡刘邦,这样韩信至少能够得到三分之一的天下,这完全是能够实现的,并不是异想天开。而且蒯彻这个人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的能力完全不输于张良,那么韩信为什么没有选择自立门户呢?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是其中一个元素,但却不是最本质的原因。
最本质的原因是韩信的性格使然,我们从韩信的整个经历上来看,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韩信的这个缺点,不管从一开始的胯下之辱也好,还是后来月下逃离刘邦的军队,韩信其实是一个十足的机会主义者。他满怀着一腔热血与抱负,只想找一个能够实现他理想与能力的舞台,而从来没有想着自己打开局面。
而且韩信一直以来是非常谨慎的,他的胆量其实非常小,所以他一直以来都没有自己毛遂自荐的能力,只是被动的等待别人去发掘它。所以项羽、刘邦和韩信这三个人当中,韩信的综合能力可以说是最强的,但是韩信的格局也是最小的。项羽拥有敢为人先的豪气,在起兵之初就想着自己打开局面,而刘邦也是善于结交豪杰,有非常广的人脉和吸引力,所以在大家都不敢出头的时候他敢当起义军的首领,这种格局是韩信所不具备的。
所以,当他已经拥有了足以匹敌刘邦的势力时,他之一时间想的还是向刘邦要齐王的封号,而不是选择自己称王称霸,包括后来他拒绝蒯彻,所谓的不忍背离刘邦其实也是为他内心的脆弱找一个借口而已。所以我们看后来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被刘邦留在了洛阳城,这个时候因为刘邦已经在为汉室清理道路,所以已经杀了很多有功之臣,刘邦身边的萧何、周勃、樊哙等人,对刘邦也是小心翼翼的伺候,他们都是懂得明哲保身之道,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位置。
但只有已经失去权力的韩信还妄自尊大,他不但经常称病不上朝,而且还十分看不起樊哙等人的卑躬屈膝,也正是他这种所谓的正直害了他。但是话又说回来,韩信被封为上将军的时候才刚刚20多岁,年纪轻轻就担任了这么高的职位,肯定是目空一切的。而且他又不懂得各种为人处事的 *** ,所以韩信的悲剧也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