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陈祗是什么人?他是忠侯还是奸臣?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似乎在诸葛亮死后,蜀汉掌握军政大权的就是姜维了,其实真实的历史上并非如此。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29年的国运,前十二年总统国事的是蒋琬(234-246年),中七年是费祎(246-253年),后十年是姜维(253-263年)。
这三人中姜维的权力最小,只有军权,不参与处理政务。姜维坚持北伐时,朝中负责政务的先期是尚书令陈祗(zhi),陈祗死后,宦官黄皓开始专秉朝政,霍乱朝纲。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陈祗这个人,后主刘禅在陈祗死后痛哭流涕,还追谥“忠侯”,而《三国志》作者陈寿却说他是奸佞之臣。
陈祗的生平
陈祗(?―258年9月23日),字奉宗,汝南(今河南平舆)人,大司徒许靖兄长的外孙。陈祗小时候是个孤儿,在司徒许靖家长大。二十岁就颇有名气,不久被朝廷任命为选曹郎。陈祗矜持严厉,相貌威武,擅长多种技艺,还懂得一些旁门左道,费祎对他另眼相待,故此破格让他接替董允担任内侍。
魏、蜀、吴三国后期,其实都是“二代”们在掌权,曹魏的诸夏侯曹氏子弟,还有士族的子弟,蜀汉也是如此。蜀汉的费祎(族父费观)、董允(父董和,诸葛亮的好友)其实都是二代,陈祗也可以算做二代,毕竟人家背后是蜀汉司徒许靖(国家级名士)。
蜀汉的权力架构在诸葛亮死后是这样承接的:蒋琬——费祎——姜维,但由于蜀汉的特殊情况,所以掌权者往往不在成都,而是镇守汉中、涪陵等地,所以掌权者往往会安排人留守成都,一方面负责处理政务,另一方面负责监督刘禅。
比如诸葛亮北伐期间,留守成都负责政务的是蒋琬,在宫中教导刘禅的是董允;蒋琬主政期间,费祎在成都负责政务,董允依然在宫中看着刘禅(刘禅、黄皓最怕的人就是董允);费祎主政,董允以侍中的身份兼尚书令一职,成为大将军费祎的助手。
延熙九年(246年),侍中董允去世,陈祗接替他担任侍中,不排斥宦官黄皓,并与黄皓互为表里,使得黄皓开始有机会参与政事。延熙十四年(251年),尚书令吕乂去世,刘禅于是让陈祗以侍中兼守尚书令,并加为镇军将军,陈祗在朝中的权力越来越大。
大将军姜维虽然官职、排位在陈祗之上,但是因为他经常率兵在外,朝中事情过问得不多。陈祗深受刘禅的宠信,又与宦官把关系搞得非常好,在朝中权力竟超过了姜维(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於维)。
陈祗到底是忠是奸
董允死后,其实费祎就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了,所以他把董允的权力一分为二:他安排陈祗任侍中,吕乂任尚书令。公元251年,吕乂去世,陈祗于是以侍中兼任尚书令,相当于复制了当年董允的地位、官职。董允为人刚正,品德高尚,刘禅很惧怕他。
但陈祗则完全不同,从陈寿的记载来看,陈祗是一个比较圆滑的人,刘禅多年来受董允压制,连纳个妃子都被董允严词拒绝。现在换了陈祗,两人相处得很融洽,由于刘禅非常宠幸黄皓,所以陈祗也没向董允那样严格的 *** 黄皓,黄皓开始参与政事。
正因如此,陈寿才认为陈祗其实是个奸佞之臣,自从陈衹得到宠幸,后主刘禅对董允的怨念越加深厚,说董允轻视他人,这都是陈衹阿谀媚上,黄皓挑拨离间,使后主渐渐形成这样的想法(后主追怨允日深,谓为自轻,由祗媚兹一人,皓构间浸润故耳)。
但其实,陈寿对陈祗的评价可能有故意贬低和夸大的成分:
之一,陈祗在任期间,黄皓一直受到限制。陈祗虽然没有能够完全压制黄皓,但陈祗在任期间黄皓官职不过是黄门令,景耀元年(258年)陈祗病死,宦官黄皓开始专秉朝政,黄皓从黄门令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刘禅宠黄皓,陈祗一直限制黄皓,已经算做得不错了)。
第二,陈祗和陈寿的老师谯周有过节。延熙二十年(257年),中散大夫谯周见大将军姜维多次对魏国用兵,蜀汉国力已经不如诸葛亮辅政时期,难以支撑北伐的军事需要,蜀汉百姓的生活也不如从前。于是,谯周在朝堂之上建议不宜对魏国用兵,但陈祗对此强烈反对,并与谯周展开了激烈辩论,谯周无奈,回家写下《仇国论》。
熟悉蜀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劝刘禅投降的是蜀地大儒谯周,而谯周是陈寿的老师(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陈祗是支持姜维北伐的,而作为益州士人代表的谯周是反对北伐的,所以作为谯周的学生,陈寿对陈祗肯定没什么好印象,自然在记述、评价陈祗时,难免夹带私货。
总而言之,陈祗是忠是奸每个人自有定论,但在我个人看来,陈祗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在其位,谋其政!陈祗的威望能力,不能和费祎、董允等人相比,他能保持蜀汉朝政正常运转,黄皓的权力没有过度膨胀已经算做得不错了,等他一死,黄皓居然直接无人能压制了(诸葛瞻、樊建等人更是白搭),已经足矣看出陈祗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