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朱见深是个怎样的皇帝?没那么好也没那么糟糕
朱见深,即明孝宗,明朝第八位皇帝,年号成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奇怪的是,以往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无德无能,甚至还患有严重“恋母癖”的昏君。但现在,又有很多人认为他功劳颇著,甚至超过了秦皇汉武。
如此极端的评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人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从。小编以为,历史上真实的明宪宗,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糟,我们唯有规避对他的极端评价,才能看清他的庐山真面目。
功劳之外: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
明宪宗朱见深在位一共二十三年,从时间上看,他大致是功劳在先,过失在后,所以我们不妨按照先后顺序,从他的功劳说起。
提到朱见深的功劳,有人就会说,他在即位之初,平定了广西大藤峡的瑶民“起义”。殊不知,直到成化八年,这场以断藤峡为中心的广西瑶民“起义”事件才算基本平息。
最终,朱见深是接受了操之过急的教训,着手从制度上完善对这一地区的治理,采用“以夷驯夷”、土官管理、流官杂用的办法,才使得这一地区得到安定。而这一政策,早有人提出过,但是明 *** 最初置之未理。
又有人说,朱见深设置了郧阳知府,安置了荆襄地区的流民。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在他两次大规模的征剿之后,在耗时十一二年之后才做出的被动选择。
另外,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成千上万的流民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在他的统治之下,不少人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而选择去到这个地区争当流民?莫非……
还有人说,朱见深收复了河套。但是,很少有人清楚,朱见深即位时,整个蒙古部落的发展都处于低迷期,瓦剌内乱,鞑靼还未完全发展强盛起来。而所谓的“套虏”不过是,鞑靼部的一些到河套过冬的部落而已。
最后,又有人要拿“成化犁庭”来说事儿了。史载这件事发生在成化三年,朱见深下令进剿建州女真,下达的命令是“剿其巢穴、绝其种类”。经过一个月的围剿,明军斩首六百三十余人,俘虏二百四十余人。
这场战役确实沉重打击了建州女真,为大明江山的巩固获得了百年的安宁。但是,话又说回来,朱见深先是用阴招,将董山等首领骗到京城,又暗地组织军队前去剿杀,还派朝鲜支援。这仗还要打吗?建州女真哪有还手的余地呢?
昏庸背后: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
谈到朱见深的昏庸,很多人的之一反应就是,他和万贵妃的那些事儿:他爱上了一个大他十来岁的女人。如果当时的人不能理解,也就算了,生活在现在,如果还不能理解,这智商可能就堪忧了。
在明朝皇帝中,朱见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他的太子之位被废掉,无依无靠,甚至连生命都朝不保夕的时候,只有万贵妃一直陪在他身边,不离不弃。那朱见深对她由感激之情发展到爱情,又有什么过错呢?
还有一点,就是很多人说万贵妃的私德有问题,但是,这些怀疑只是怀疑,似乎缺乏可靠的证据。而且,如果我们纵观她的一生,她似乎并没有做过太多明显影响明朝安危的事情。
马上就有人说西厂了,说西厂,我们不妨说说汪直。很多人以为他是一个名声最坏的宦官之一。殊不知,西厂虽然前后存在近六年,但真正的活跃期其实还不到一年,打击对象也主要是某些经济上不甚干净的成员。
另外,成化十五年,汪直监军,大败建州女真。成化十六年,鞑靼再次派军进入河套,汪直监军,再次大获全胜。成化十八年,虏寇入延绥,汪直王越分兵抵御又获大胜。
成化二十年,汪直因为误事,被调到南京御马监,许宁等人消极抵御,结果中了小王子的诱兵之计,明军死伤数千人,差点丢掉了大同。看来,即使汪直这个人们心中的坏宦官,也有功有过,不能一言以蔽之的。
最后还有人说,朱见深在执政后期,偏信僧道,沉湎方术,内批授官,但这些官员大多除李孜省外并未参与朝政,虽然扰乱了任官程序,对内政外交产生的影响有限。而开设皇庄,追求享受,在当时也不足以造成国家的动荡。
规避极端:一个真实的皇帝
朱见深是有功劳的,在内乱方面,毕竟他平定了明朝内部爆发的接二连三的反叛,先是断藤峡的瑶民叛乱,后是荆襄地区的流民叛乱,当然还有其他。
在对外的武功方面,他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对蒙古、对女真都进行过沉重的打击。朱见深沉重打击了建州女真,甚至可以说为大明江山的巩固获得了百年的安宁。
尽管如此,考虑到当时的具体情况,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认为他的功劳超过了秦皇汉武。这是一种过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只能说,是他保证了大明王朝一段时期内的内外安稳而已。
朱见深是有过失的,他独宠万贵妃,她的父亲和三个兄弟伺机敛财。同时,宫中太监也百般迎合,成化一朝的很多痹症,如中使采办、苛敛民财等,恐怕不能说完全与她没有关系。
朱见深晚年沉迷僧道,相信方术,追求长生不老,也为人诟病。尽管朱见深在私德上确实有亏,但是朱见深曾经为于谦 *** ,深得民心,而他以德报怨恢复了朱祁钰的尊号,如此胸怀,委实令人佩服。
所以,谈迁作《国榷》时,一方面认为不能为朱见深掩盖“失德”处,另一方面,则认为朱见深“于全照无大损也”。甚至说是“乌璧之瑕,乌足玷帝德哉!”
《明史》对朱见深的评价也是一分为二的,一方面说朱见深“恢恢有人君之度”,“笃于任人”,“蠲赋省刑”。一方面说朱见深“任用汪直,西厂横恣”,“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这样看来,朱见深与历史上的不少帝王一样:他有优秀的一面,也有糟糕的一面。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他有功劳就把他捧上了天,也没有必要因为他有过失就把他打进十八层地狱。实际上,唯有规避这些极端评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朱见深。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知道大家心中的朱见深是什么样子?四木在此抛砖引玉,希望感兴趣的朋友能够各抒己见,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