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卢绾为什么会背叛刘邦?原因是什么
卢绾是丰邑人,和汉高祖是同乡。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其实卢绾本不想反,刘邦也没打算除掉卢绾,然而这期间发生了一系列误会,最终导致了卢绾的反叛。
这误会的源头,还要从楚汉争霸结束、刘邦登基称帝说起。
当时,刘邦一共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韩王信、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以及赵王张敖。
结果就在这一年的十月,燕王臧荼就起兵反叛了。
臧荼为何要反叛?还不是被刘邦吓到了。
当时刘邦做了两件事情。其一,是大肆搜捕项羽的旧部;其二,是派兵征讨项羽所封的临江王共尉。
这臧荼是项羽旧部,楚汉争霸时期,他两不相帮。也就是说,他在汉朝是没有寸功的。这种人的心理很好理解,既然没有寸功,那么就会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
他时刻担心自己会步了临江王的后尘,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起兵反叛。
而这正中了刘邦的下怀。因为刘邦从一开始就打算除掉这些异姓诸侯王,他只不过是缺个借口罢了。
当然,对此所有人都没有意见,在他们看来,这一切都是臧荼自找的,怪不得刘邦。
当刘邦消灭臧荼后,便封卢绾为新任燕王,为后面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刘邦开始谋划对楚王韩信下手了。
这韩信有兵仙的美名,加上他的楚国是当时势力更大的诸侯国,因此刘邦对他十分忌惮。
当时,有人状告韩信意图谋反,将领们纷纷请缨,希望能前去讨伐韩信。但是都被刘邦一口回绝了。
和韩信硬碰硬,刘邦心里完全没底。这一仗要是打起来,稍有不慎他辛苦建立的汉朝就会土崩瓦解。
因此刘邦采取陈平的计策,假借巡游云梦泽的名义,路过韩信的封地,顺便叫韩信过来叙叙旧。
刘邦也算对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不疑有他,欣然前往。结果到了刘邦的驻地就被抓了起来。不过碍于韩信功劳太大,而谋反一事八字没一撇,加上刘邦也担心 *** 到其他异姓诸侯王。于是没有处死韩信,而是将其贬为淮阴侯,将其封国除国。
接着便轮到韩王信了。
这韩王信的情况比较特殊,刘邦应该没打算对他下手的。就在楚国被除国后,刘邦特意调整了韩王信的封地,使得其封地与匈奴接壤。
很显然,刘邦这是想让韩王信与匈奴对抗,借此不断消耗其实力,同时也能拱卫汉朝,可谓是一举两得。
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刘邦的预料。
韩王信的军队根本不是匈奴大军的对手,因此他多次派人与匈奴讲和。这种事情不光彩,自然不便到处宣扬,结果传到刘邦耳朵里变成了韩王信多次遣使往返匈奴。
刘邦一看,你小子背着我联络匈奴,到底想干啥?于是派人前去质问韩王信。
这一问不得了,韩王信联想到臧荼和韩信的下场,担心自己也会步了他们的后尘,干脆联合匈奴,公然反叛了。
刘邦亲率大军讨伐韩王信,韩王信大败,只得逃往匈奴。而刘邦乘胜追击,后来中了匈奴人的圈套,被匈奴人围困在白登山。最后匈奴人发现搞不定汉军,这么僵持下去对自己没好处,只好找个借口放走了刘邦。
然后轮到赵王张敖了。
公元前200年,刘邦路过赵国,顺路去看望赵王张敖。
这张敖是张耳的儿子,而这张耳与刘邦的关系非同一般。刘邦年轻的时候曾给张耳当过几年门客,从张耳那里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加上楚汉争霸时期张耳也是站在刘邦这边的,刘邦一直很敬重他。
正因为这层关系,张敖对待刘邦一直都是采取对待长辈的礼数。但是刘邦却表现出傲慢无礼,不把张敖当回事。很显然,刘邦这是故意 *** 张敖,看能不能找个借口将其封国收回。
结果这张敖没什么反应,反倒是赵国相国贯高等人看不下去了。正所谓主辱臣死,既然刘邦对张敖无礼,那么贯高等人就要让刘邦付出代价,于是他们密谋刺杀刘邦。
后来此事被揭发出来,张敖受到牵连被抓了起来,赵国被除国。不过刘邦还算顾及张耳的往日情分,并未处死张敖。反而封他为宣平侯,并让他做了自己的女婿。
按照刘邦原来的剧本,接下来该除掉梁王彭越或者淮南王英布了,然而此时却发生了一场意外——陈豨反叛了。
这陈豨是刘邦身边的老人了,从刘邦反秦的时候便跟随左右,历经大小战役无数,乃是一员宿将。
按理说,这种人一辈子都不会反的。陈豨的反叛,与刘邦对异姓诸侯王下手过狠有关。
公元前200年,匈奴攻打代国,代王刘仲逃回了长安城,打死也不回代国了。刘邦便将他贬为合阳侯,封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代王,让陈豨以代国相国的名义率军前去抵御匈奴。
当时韩信已经被贬为淮阴侯,居住在长安城。陈豨因为是他的老部下,于是和他告别。
韩信对于刘邦当初诓骗自己,夺了自己的封国一直耿耿于怀。因此他趁机劝说陈豨,他手握重兵又远离朝堂,一旦有人说他意图反叛,即使刘邦一开始不相信,但是说的人多了,迟早会信的,他韩信就是更好的例子。
因此韩信建议陈豨到了代国,好好发展势力,然后自立为王,到时候他在长安城响应陈豨,二人一起夺取天下。
韩信的事情历历在目,再加接连几个异姓诸侯王的下场摆在那里,陈豨对于韩信的话深信不疑,便答应了他的提议。
后来刘邦干脆让他兼任赵国相国,使得陈豨手握两地精兵,有了和朝廷叫板的本钱。
直到周昌向刘邦打小报告,称陈豨手握重兵,招揽上千门客,恐有异心。加上陈豨的门客做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还牵连到陈豨,他担心迟早被治罪,于是便反了。
陈豨的反叛其实给刘邦敲响了警钟,他一直以来只是想对付异姓诸侯王,对于这群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他是很放心的,陈豨的反叛不应该发生。
陈豨反叛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刘邦对异姓诸侯王下手太狠。除了燕王臧荼,其他几人其实都比较冤枉。即使是韩王信那也是被刘邦逼反的。
刘邦明白自己只是针对异姓诸侯王,因为这群人太碍眼了。但是其他人不知道这事,对于其他人来说,刘邦这是对大臣们下狠手。
所以,陈豨的反叛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刘邦能看清这一点,那么他就能避免后来的卢绾反叛了。
为了平定陈稀之乱,刘邦确实花了不少功夫,这期间梁王彭越也搭上了性命。
彭越这人挺有意思的,按现在的标准来看,他是一个十足的摸鱼党,而且是段位更高的摸鱼大师。
此人更大的特点便是,上班不干活。
楚汉争霸时期,他是项羽的手下,项羽要他领兵一起出征,他就开始找各种理由推脱,硬是不肯挪窝。
后来担心项羽和他算账,便投奔了刘邦。
结果刘邦征讨陈豨的时候,也要彭越一同出征,彭越就开始说生病了之类的理由,也是死活不肯出兵。
刘邦正愁没借口对付彭越,其结果可想而知。彭越被刘邦抓起来,后来在吕后的劝说下,将他处死了。
而韩信也因为此前和陈豨的密谋暴露,被吕后和萧何合力弄死。
到了这一步,当初的七个异姓诸侯王只剩下淮南王英布和长沙王吴芮了。英布乃当时最强的三个将领之一,即使面对韩信他也可以一战。
英布很明白,刘邦是不会放过他们这些异姓诸侯王的。他不愿坐以待毙,于是直接起兵反汉。
可惜,他和刘邦的兵力差距悬殊,双拳难敌四手,最终兵败被杀。
到这里,刘邦开始为他的整个计划进行收尾了。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便是卢绾。
这卢绾乃是刘邦的儿时玩伴,和刘邦那是知根知底的好友。从刘邦起兵反秦开始,他就一直跟随左右,虽然没什么大功,但是却是刘邦最信任的几个人之一。
当时,刘邦已经将异姓诸侯王解决得差不多了,于是开始着手准备善后工作。由于刘邦接连除去五个异姓诸侯王,因此坊间已经开始流传刘邦不能容人的言论了。
做皇帝的有几个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呢?刘邦自然不希望后世人认为他是个气量小的皇帝。
为此,他需要做些面子工程,留下一个异姓诸侯王,这样方可堵住世人的口。在他原本的计划里,这个留下的异姓诸侯王便是卢绾。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何刘邦处心积虑一个个除去异姓诸侯王,却又封了一个新的异姓诸侯王。
什么都没做,突然受封为王,卢绾自然很高兴,于是兴冲冲的去封地上任了。
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卢绾也陷入了和陈豨一样的困境:他此时也手握重兵,远离朝堂,更何况他还是个异姓诸侯王,刘邦下一个会不会对付他?
为求自保,卢绾选择了与陈豨结盟,并与匈奴保持着微妙的关系。在他看来,只要外有匈奴的威胁,内有叛乱四起,那么他就还有利用价值,刘邦就不会对他出手。因为刘邦需要燕国的军队来抵御匈奴、协助消灭叛军。
结果他没想到,陈豨手下的一名将领被刘邦抓住,将他和陈豨往来一事给抖了出来。
对于此事,刘邦起初是不信的。不过朝廷自有法度,这事情走过场还是要走的,于是刘邦派人召卢绾前去解释一下。只要卢绾说没有此事,那么也就不会追查下去了。
结果卢绾的反应出乎刘邦的预料,他说他病了,没法去见刘邦。
这下子刘邦开始起疑心了,但是他不愿轻易怀疑卢绾。因此他派遣审食其等人前去探查虚实,看卢绾是不是真的生病了。同时探查他到底有没有异心。
这下子卢绾更加惊恐了,干脆称病,闭门谢客。这样刘邦就更加生疑了。
加上后来从匈奴降卒那里听说卢绾与匈奴有往来,刘邦彻底确信卢绾已经背叛了他。于是刘邦派遣樊哙率军征讨卢绾。
卢绾只得带着家人和数千亲信逃到了匈奴。由于卢绾这个燕王不在了,加上长沙王吴芮一向恭顺,最终刘邦留下了吴芮,以此来填补卢绾的位置。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卢绾反叛,纯粹是一场误会。卢绾不知道刘邦在想什么,刘邦也不知道卢绾在想什么,他们都是在凭着自己的想象来猜测对方的想法。
在整个事件中,刘邦要负主要责任。他犯了几乎所有领导都爱犯的一个毛病,说话不清不楚的。
领导们只会告诉员工要做什么,却很少告诉员工为什么要这么做。
刘邦也是一样,他只告诉卢绾去做燕王,却没告诉卢绾他的用意。如果他告诉卢绾,让他做燕王,是为了给自己立牌坊,卢绾也就不会因为瞎猜刘邦的用意,导致与陈豨还有匈奴联系了。
这些话虽然不能当面说,但是他和卢绾那么熟了,私下交代一下不就好了。所以说这一切都是刘邦自作自受。
但是卢绾也不是没错,他和刘邦那么熟,有什么问题应该多沟通。而不是一声不响的自己琢磨。
而这也是很多员工经常犯的错误,他们因为各种原因,不敢和领导沟通,最后最出来的东西根本不是领导想要的。
所以,卢绾反叛,其本质是沟通问题,还是最初级的那种。不是双方沟通存在障碍,而是双方压根缺乏沟通。
以史为鉴,不是说说而已,刘邦和卢绾就给我们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