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允礼有何过人之处?他为何能有个不错的结局?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8-25)440

爱新觉罗·允礼,原名爱新觉罗·胤礼,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的异母弟,他在康熙帝诸多皇子中算是下场较好的一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自满人入关以来,为了巩固皇权统治制约 *** 的发展,每个皇帝都会重用自己的皇子,让他们来共同治理朝政。可是皇子们未免不有野心,主持朝政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是有这样一位皇子叫胤礼,最后被册封为果亲王并且被委以重任,主持朝政。

胤礼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七个皇子,是雍正帝的弟弟,乾隆的叔叔。雍正是出了名的冷面王,夺嫡的时候只有他的十三弟胤祥帮过他。而另外几个和雍正皇帝夺嫡竞争兄弟,最后惨遭黑手。但是好在胤礼并没有参加夺嫡当中。

但是雍正皇帝对他这个十七弟十分信赖,在雍正元年就被封为果亲王,雍正临终前更是嘱托自己的继承人弘历要好好照顾他。而胤礼也是不负众望协助乾隆处理朝政,共同开创了鼎盛的乾隆时期。那么这个果亲王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允礼有何过人之处?他为何能有个不错的结局?

一、远离夺嫡

讲果亲王胤礼为何受到重用之前,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清朝的继承制度。和汉王朝不同,清朝没有沿用嫡长子制度,为了保证继承人能足够优秀,满清实行的是从众位皇子阿哥中挑选一个最出色的人当太子,最后再有他来继承皇位。并且满清对于众皇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

到了康熙继位的时候,继承制度的弊端就显现出来。康熙皇帝允文允武,南征北战安定了时局。可是康熙皇帝十分长寿,到了晚年可供他挑选的继承人有近十人。这些继承人都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结党营私。甚至爆发了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

最终四阿哥胤禛顺利夺得皇位,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对于惨烈的夺嫡状况深恶痛绝,对于跟自己抢夺皇位的兄弟更是痛下杀手,或者远贬边陲。清朝的继位规则也很繁琐,除了考察才能以外,母亲妻子的地位也是选择之一。

再说十七子胤礼,他当然虽然比较年幼,但是还有一定的条件可以当选皇帝的。胤礼的母亲虽然出身比较低微,最后才母凭子贵当了一个嫔妃。但是胤礼的妻子可是钮钴禄氏,是满清的四大家族之一,身份及其高贵,凭借这一点胤礼还是有资格竞争皇位的。

但是胤礼最主要没有竞争皇位的原因还是因为他看的比较开明,不想卷入这些是非。胤礼成年后结交了一个朋友,胤礼以老师相称。这个人的名字叫沈德潜,当时已经九十多岁了,和胤礼成为了忘年之交啊。沈德潜也奉劝胤礼不要参加皇位竞争。

允礼有何过人之处?他为何能有个不错的结局?

后来胤礼的岳父阿灵阿和隆科多结党营私,钮钴禄氏家族也因此被惩办。只有胤礼和他的妻子得以保全,在那场 *** 中没有受到太多的牵连。多亏胤礼这样的性格和与沈德潜交往的学习,让胤礼最后被委以重任。

二、朝堂执政

因为有能力的皇阿哥都因为牵扯之前的夺嫡事件,很多人都被雍正疏远或者贬谪了。于是就决定重用胤礼。雍正元年封胤礼为果亲王。同年7月,委任胤礼管理正黄旗蒙古都统事务;之后又委任胤礼管理镶蓝旗汉军都统事务。就这样年轻的胤礼已经兼任两个旗的都统事务了。

之后的日子里,胤礼政务表现突出,才敢卓越。先后又开始管理户部,工部。是雍正身边除了十三阿哥胤祥以外最得力的兄弟助手。在胤祥去世后,雍正皇帝开始委派胤礼管理宗人府。

雍正对待胤礼和对待其他臣子并不一样,对胤礼十分放心。不用担心胤礼会像隆科多、年羹尧一样,渴望权力,蔑视皇权。因为胤礼是一个很佛系的人,除了处理政务以外,更大的乐趣就是游山玩水,平时没事就又去写书法陶冶情操,还留下《古文约选》的编刻本。

允礼有何过人之处?他为何能有个不错的结局?

雍正是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整天处理政事加上吃一些所谓的灵丹妙药很快就气数已尽。但是雍正皇帝不想自己的皇子重蹈“九子夺嫡”的覆辙,早早就定下了让弘历继承皇位。而弘历就是未来的乾隆皇帝。

三、顾命之臣

雍正辞世之前,把弘历叫道身旁,给他安排了四个可以未予重任的肱骨之臣。他们是胤礼、胤禄以及张廷玉、鄂尔泰。并且雍正皇帝特意把弘历叫道身旁,对他特别叮嘱道:“胤礼是朕的弟弟。等到你继位后一定要好好照顾他。”

雍正说让弘历好好照顾胤礼其实有三种意思。之一层,是想让乾隆皇帝重用胤礼。新皇登基难免政权还不够稳固,这时候万一有乱臣贼子开始反叛这种局势可不好应付。而胤礼晓畅政务,在这个时候委以重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第二层,就是胤礼其实这些年身体情况已经不是那么乐观了。虽然还算比较年轻,但是常年患病,身体不是那么硬朗。雍正皇帝想让乾隆给胤礼一些优待,不要太难为他,照顾一下胤礼的身体。

允礼有何过人之处?他为何能有个不错的结局?

乾隆皇帝也知道雍正的这个意思,也担心胤礼如果真的太过劳累会像十三阿哥胤祥一样,英年早逝,就给了胤礼很多特权,比如说君臣相见不再用行跪拜大礼。其次还允许胤礼在家中处理事务就好,一般情况下不用经常上朝请示。乾隆也经常派人去问候胤礼的身体情况。

雍正的第三层意思是,胤礼因为身体虚弱而没有子嗣。所以不必担心胤礼之后会有太大的势力。并且最后一定要找一个人照顾一下他,给胤礼养老送终。最后乾隆把雍正最宠爱的小儿子过继给了胤礼,也让他最后有了家业,果亲王的爵位也由此世袭。

四、结语

康雍乾三位皇帝开创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后的辉煌王朝。而胤礼作为三代皇帝的见证者也居有很大的功劳。这位果亲王鞠躬尽瘁,是君臣之间优秀的典范。果亲王胤礼在拨云诡谲的政治朝堂上凭借着自己优良的作风最终得以善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8/17126.html

“允礼有何过人之处?他为何能有个不错的结局?” 的相关文章

汤和为何没有被朱元璋清算?真相是什么?

汤和为何没有被朱元璋清算?真相是什么?

汤和,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功成身退,这是中国古代的大臣们老早就总结出来的一个经验。春秋时期的范蠡,在帮助勾践灭吴后,就辞去朝廷一切职务,做生意去了。汉初的张良,也在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后,归隐山林,修仙访道。不过,汤和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他在帮助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并没有...

王濬:西晋时期名将,促成了西晋灭东吴之战

王濬:西晋时期名将,促成了西晋灭东吴之战

王濬(207年~286年) ,字士治,小名阿童,弘农郡湖县人。西晋时期名将。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濬出身世家,博学多闻,容颜英俊,多谋善战。举秀才出身,起家河东郡从事。泰始八年(272年),担任广汉太守,平定益州叛乱,迁益州刺史。利用长江上游地势之利,修造...

诸葛恢:东晋时期重臣、名士,政绩优异,被选为顾命大臣

诸葛恢:东晋时期重臣、名士,政绩优异,被选为顾命大臣

诸葛恢(284年—345年),字道明,琅琊阳都人 。东晋时期重臣、名士,曹魏司空诸葛诞之孙,东吴右将军诸葛靓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诸葛恢年少知名,起家即丘县长,迁临沂县令。八王之乱时,南渡江东,效力于琅琊王司马睿,出任安东主簿、江宁县令。从讨周馥有功,...

南朝梁的名将陈庆之北伐战绩有多牛?千军万马避白袍

南朝梁的名将陈庆之北伐战绩有多牛?千军万马避白袍

正所谓“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说的就是陈庆之,那么这位南朝梁的名将陈庆之北伐战绩有多牛?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南朝梁名将,主要战绩为征战涡阳,北伐北魏。陈庆之自幼为梁武帝萧衍的随从,初时仕途不顺,任了20多年六品官。直到受命...

步协:东吴丞相步骘之子,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步协:东吴丞相步骘之子,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步协,临淮郡淮阴县人,东吴丞相步骘之子。赤乌十年步骘逝世,步协嗣父之任,继统步骘所领,加为抚军将军。后来蜀汉被魏所灭,东吴闻知此事,见百城无主,遂有兼蜀之志,命步协率众西征,却为罗宪所阻。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物生平步协,临淮淮阴人,东吴丞相步骘之子。公元247年(吴大...

罗宪是什么人?他一直镇守白帝城的原因是什么?

罗宪是什么人?他一直镇守白帝城的原因是什么?

263年邓艾攻下绵竹,直逼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蜀国已经灭亡了,刘禅也投降了,连姜维也投降,这时候,再死守蜀国的边关,其实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可是这时候,负责镇守永安(白帝城)的巴东太守罗宪,却还一直守在那里,一直坚持了两年时间。那么,罗宪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秦始皇之前还有其他帝王 秦始皇为什么会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之前还有其他帝王 秦始皇为什么会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始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为什么说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那他以前的帝王不算皇帝吗?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之中只要说起谁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大家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出是秦始皇,的确秦始皇是第一位自称皇帝的帝王,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皇帝...

李典和张辽之间有什么恩怨 李典报仇能够击杀张辽吗

李典和张辽之间有什么恩怨 李典报仇能够击杀张辽吗

还不了解:李典与张辽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典与张辽到底有什么仇?如果李典要报仇,能杀了张辽吗?李典与张辽之间有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我们先来看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桥段。孙权率十万之众来攻合肥,曹操送来锦囊妙计,拆而观之,“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张辽立即鼓舞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