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合肥的地理位置如何?孙权多次率领大军攻打是为何?
孙权,字仲谋,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东吴与曹魏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对于合肥之战来说,不是一场战役,而是经历了五次较大的战役。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在215年(第二次)、253年(第五次),曹魏大胜,东吴败逃。在208年、233年、234年,东吴攻城不克,从容撤军,未分胜负。
其中,就东吴一方来说,前四次攻打合肥,都是孙权亲自领兵的话,并且一度动用了10多万大军,也即出动了东吴一半的兵力。对此,在笔者看来,即便是偷袭荆州,孙权都没有这么亲力亲为,更没有出动10万大军。而这,说明了孙权对于合肥这座城池的执着。那么,问题来了,孙权为何屡次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合肥?合肥对于东吴有多重要?
一
首先,合肥,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合淝,现在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翻开地图,可以发现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合肥地处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距离东吴的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非常近,也即合肥一直在曹魏手中的话,那么,南京始终就有威胁。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想要确保自己都城的安宁,孙权就必须攻下合肥。
并且,合肥距离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一带)也非常接近,作为曾经楚国的都城,寿春也是一座较大的城池,一旦攻占合肥,孙权可以顺势夺取寿春,这将改变东吴和曹魏在江淮流域的力量对比。更为关键的是,就孙权来说,想要和曹操划江而治,必须守好长江这一条防线,但是,看似天险的长江,实则处处都是漏洞。
二
对于长江来说,实在太长了,对于实力有限的东吴,在防守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守江必守淮”成为孙权所信奉的理念。从地理形势来看,淮河作为四渎之一,在古代也是一条比较宽的河流,而且两岸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所以,足以迟滞北方的大军,比如在南宋时期,南宋和金国就围绕着淮河流域展开了激烈地争夺。
在此基础上,为了贯彻“守江必守淮”的理念,合肥成为孙权必须攻占的城池,也即只有先夺取合肥,再攻占淮南,东吴一方就能将自己和曹魏的分界线推向到淮河一带。这个时候,即便淮河防线被曹魏攻破的话,因为淮河距离长江还有一定的距离,东吴还有足够的时间在长江流域继续构筑防线,调集兵马。所以,东吴非常需要淮河流域来作为自己的缓冲地带。
三
综上,孙权一心想要夺取合肥,曹操则需要借助于合肥来破坏孙权的防线,因此,二者围绕着合肥这座城池,展开了数十年的较量。之一次合肥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十二月—209年,在之一次合肥之战中,曹魏将领蒋济使出了疑兵之计,也即让孙权误以为会有援兵赶到,促使后者做出了撤军的决定;第二次合肥之战发生于公元215年八月,这场战役中,孙权统率10多万大军,结果遭遇了张辽的冲击,差一点就被张辽活捉了,可谓十分狼狈。
第三次合肥之战发生于公元233年十二月,虽然张辽去世后,但是,满宠这位大将的存在,让孙权无功而返。第四次合肥之战发生于公元234年六月至七月,此战,张颖、满宠再一次守住了合肥这座城池。
四
最后,等到第五次合肥之战时,东吴一方的主帅已经变成诸葛恪了。第五次合肥之战发生于公元253年四月至八月,距离孙权去世已经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了。此战,诸葛恪统率了20万大军,这几乎是东吴能够调动的更大兵力。对于诸葛恪,不仅也同意“守江必守淮”理念,也希望凭借这场战役来建功立业。可惜,这场战役以东吴失败而告终,甚至还为诸葛恪被杀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在汉末三国时期,合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因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带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正所谓“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也即曹魏将合肥掌握着手中,东吴上下始终如鲠在喉,寝食难安,促使蜀汉北伐中原期间,东吴难以全力响应,这也是曹魏可以长期压制东吴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