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违反诸葛亮的军令 最后为什么两人被杀两人无事
还不了解:诸葛亮的军令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不仅能治国理政,还善于打仗,可以说是罗贯中笔下的全能型人物。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后期作为蜀汉丞相,握有生杀大权。他斩杀过一些违抗他军令的将领,但是也有例外,有些将领违抗他军令反而放过了他。
下面我们先来细数一下诸葛亮掌握军政大权之后那些违抗他命令的将领哪些?经过统计,演义中违抗军令的一共有四人,分别为:关羽、魏延、马谡、陈式。其中关羽和魏延虽然违抗诸葛亮军令但没有被杀,马谡和陈式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被毫不犹豫斩杀。
诸葛亮在对待这四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下面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诸葛亮不杀关羽的原因
《三国演义》中,关羽在赤壁之战后违抗过诸葛亮的军令,诸葛亮在曹操逃生的路上设置了三道障碍。之一道和第二道由赵云和张飞守关,都有所斩获,第三道障碍由关羽把手,关羽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在华容道把曹操放走了,但是诸葛亮没有将关羽杀了,这是为什么呢?
诸葛亮故意让关羽守华容道,想借此让关羽还了昔日对曹操的恩情,让他以后面对曹操不再那么愧疚。因为关羽熟读《春秋》,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在刘备落难之际,曹操对其可谓百般讨好。但是关羽还是忘不了大哥刘备,得知刘备下落后,远离而去。他闯关斩了曹操六员战将,即使如此,曹操都能释然并放行让关羽离开。在曹操如此大恩之下,关羽岂能在曹操落难之时,乘机要了他的性命。《三国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张辽近前言曰:“奉丞相钧旨: 因闻知云长斩关杀将,恐于路有阻,特差我传谕各处关隘,任便放行。
诸葛亮让关羽立下军令状真实的目的是做给东吴看,让东吴觉得放走曹操不是刘备的意思,而是关羽自己的主意。诸葛亮用关羽重情义的特点“利用”了一把关羽的同时又让关羽还了人情,是一箭双雕的计策,所以关羽即使违抗了军令诸葛亮一直没有杀他的想法。关羽为报恩违抗军令,情有可原。
诸葛亮为什么不杀魏延反而杀了陈式
魏延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对诸葛亮没有采纳他的子午谷奇谋不满,但是迫于诸葛亮的权威,他一直不敢公然叫板诸葛亮。在北伐期间魏延也违抗过诸葛亮的军令,在一次魏延和陈式率领二万人马去箕谷,诸葛亮在他们出兵前嘱咐不要轻易冒进,以防被埋伏。但是在魏延的怂恿下,陈式和魏延大意轻敌,出兵箕谷最终中了埋伏两万兵马折损了。
魏延作为主将,陈式为副将,魏延应该负主要责任。但是诸葛亮下令斩了陈式却没有杀魏延,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还是有的,而且非常原因非常简单。
首先,诸葛亮不能斩魏延,因为在北伐期间魏延是蜀汉大将的中流砥柱,在军中威望甚高的同时武艺又非常强,诸葛亮北伐完全还需要依靠魏延这样的人才,所以魏延犯了任何错误只要有人替他背锅,诸葛亮不会让他死的。
作为魏延的副将陈式就显得没有那么幸运了,在《三国演义》中陈式只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之一次出场就被夏侯渊俘虏了,后来因为人质交换才平安回来。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陈式依旧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仅仅出场一次出兵箕谷就犯了军令被杀。
陈式被杀主要还是他没有魏延那么有用,且违抗军令需要有人承担才能树立军规,诸葛亮只不过是用了现在大多数领导常用的手段“杀鸡儆猴”,用陈式的下场来警告魏延。
其次,违抗诸葛亮军令的主角是陈式,魏延只是跟着陈式嘲讽诸葛亮,并非主谋。因此,诸葛亮杀陈式,不杀魏延。魏延违抗军令情有可原。
马谡失街亭,诸葛亮为什么要杀他
《三国演义》相关内容: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 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 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
马谡守街亭是立下了军令状的,如果丢失街亭,是会被军法处置的。诸葛亮为了万无一失,还给马谡配上了一员上将王平,可以看得出街亭这块地方对于这场战役是非常关键的。马谡到达街亭之后不仅自作主张驻守山头,而且还不听王平苦苦相劝,导致街亭最终失守。
街亭失守之后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意味着这一次北伐功亏一篑之前所占领的地盘要全吐出来还回去,同时还威胁了汉中要塞阳平关,这个责任非常大。所以马谡需要为这次失败负主要责任。
马谡既然立下了军令状同时又给大军带来巨大损失,诸葛亮没有不追究他责任的理由。这次和魏延免罪不一样,王平不是陈式,且王平也苦劝马谡驻守山下以待魏兵并没有什么错。所以诸葛亮为了整肃军纪给大家一个交代,只能斩了马谡来宽慰大军,同时又自己贬了丞相之位,做到了军法严明,有过必罚。
结语
整体来说,诸葛亮通过对四个违抗他军令的人有着不同的处置,让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显得更加全面。放关羽是计,斩陈式吓魏延是威,杀马谡是明法,这样的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主角光环显现得更加明显。
对于马谡和陈式,违抗诸葛亮军令,被诸葛亮果断杀死,而关羽和魏延违抗诸葛亮军令,事出有因。关羽为报曹操活命之恩,魏延跟着陈式犯的错,并非他主观犯错,两人都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