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短命的皇帝,同治帝究竟因何而死?
清朝最短命的皇帝,同治帝究竟因何而死?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慈禧并未如武则天一般为帝,但他两次垂帘听政,已经牢牢将清帝国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有一个女强人母亲,生在帝王家的皇子们,生活就要艰难许多,武则天两个倒霉的儿子,李显与李旦,一个只当了三个月的皇帝就被废掉,再次继位后又被自己的妻女所杀,一个做了个傀儡皇帝,后被武则天取而代之。慈禧虽然没有对自己的儿子那么残暴,但也深喑武后的掌权之道,她的儿子同治皇帝,在其压力之下,年仅19岁就撒手而去,而且死因更是众说纷纭,一百多年来一直扑朔迷离。那么同治帝到底是因何而死呢?他短暂的一生中,又经历了什么?
继位之前的惊变
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是清朝第十位皇帝,为清文宗咸丰帝与慈禧所生的儿子。同治帝出生的第二年,其弟弟悯郡王夭折,他就成了咸丰帝唯一在世的亲儿子。虽说咸丰死后自然由载淳即位,但他登上皇位的道路,其中却有着一定的沉重坎坷。公元1861年咸丰帝病危,紧急召集怡亲王、郑亲王、户部尚书、大学士,与四位军机大臣,立载淳为皇太子,而此时的载淳还是个孩童,咸丰帝担忧载淳无法坐稳皇位,便命上述大臣协助辅政,这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顾命八大臣”。咸丰帝驾崩之后,载淳携遗诏继位,拟定年号为“祺祥”,取自《宋史》中的“不涸不童,誕降祺祥”吉祥之意,同时载淳的生母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与钮祜禄氏后来的慈安,被并尊为皇太后。
被排挤在“顾命八大臣”核心集团之外的军机大臣恭亲王奕?,与其麾下的保守派势力对此任命心有芥蒂,当时朝中的各方势力都想掌权,但是前提一定要拥有载淳这个正统皇帝在手,而身为载淳生母的慈禧,自然不愿将儿子与权力拱手让人。此时奕?看透了慈禧与慈安的政治野心,决定联手除掉“顾命八大臣”,此宫廷变乱即为“辛酉之变”。起初御史董元醇奏请两位太后垂帘听政,请派恭亲王奕?辅政,八大臣自然不允。随后两派之间的斗争步步激化,在慈禧与慈安以及奕?的密谋之下,终于将“顾命八大臣”铲除,这时的清朝朝堂,已经成了慈禧、慈安、奕?三人小组的天下。
慈禧权力欲步步膨胀
在顾命大臣们被革职、被杀后的第三日,奕?就做上了议政王,第七日就改年号“祺祥”为“同治”,取自《春秋》中“同归于治”之意,象征满汉协同共治天下,在同治帝成年之前,这期间的国家大事,包括同治本人的大小事务,自然要听从两宫太后。国事有“三人小组”操心,年幼的同治帝倒也落得清闲,一直在弘德殿内,由大学士祁寯藻等人教授治国之道。读书刻苦用功的同治帝,长大之后在太后与大臣的辅佐之下,朝堂之上本应该是一片祥和之气。然而尝到权利滋味的慈禧,权力欲进一步膨胀,她利用一切办法抬高自己的地位,昔日的“三人组”中,慢慢变成了慈禧的一言堂。慈禧在朝中培养自己的朋党势力,对皇帝的权利也开始大力限制。等到同治长大之后,才发现自己亲妈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在给自己“铺路”,而都是为了自己,母子之间的矛盾随着同治年龄的增长,也开始暴露而出。
同治大婚的烦恼与对抗
当时国家大小事务皆由慈禧裁断,身为正牌国君的同治心中定然不是滋味,却又不敢对此进行反抗。1869年同治帝十四岁,清廷开始操办他的婚礼,慈禧还特意下旨要节俭筹备。其实身为帝王来说,14筹备婚事并不算太早,因为顺治与康熙在这个年龄,都早已经完婚。青春期的同治帝已经有了独立的三观,慈禧未让他早婚,目的无非是为了避免同治有岳父,从而获得其他的依靠,这是自己垂帘听政的一大隐患。三年后清廷开始为皇帝选妃,两宫太后都想在这个敏感位置上,安排上自己的人,好借机掌控皇帝与朝政。同治帝对于亲妈慈禧选择的富察氏并不满意,反而中意慈安太后推荐的阿鲁特氏。这其中也有同治故意与慈禧叫板的意思,借此来试图表现对生母制约的不满。
亲政之初斗志昂扬却终惨淡收场
慈禧自然十分气愤,但又阻止不了同治纳阿鲁特氏为妃。所以慈禧决定进一步打压同治与皇妃,阿鲁特氏在公元1875年薨逝,民间野史都说她是被慈禧迫害致死。1873年18岁的同治帝得以亲政,此时清朝的外交相对平静,国内的太平天国起义,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镇压,“洋务运动”也开始进入实施阶段。立志要开创一番事业的同治帝,心中斗志昂扬对于政事也比较积极,史称“同治中兴”。刚开始亲政的同治帝,本该有所作为,但在他亲政的第二年,就染上了疾病不能处理国事,国家事务还是要两宫太后裁断。到了十二月初五,同治帝驾崩于养心殿年仅19岁,刚刚亲政准备大展拳脚的同治帝,就这么草草的结束了生命。
关于同治帝的死因,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说法,其中学术界内以翁同龢的“天花死”说法为准,而民间野史都是猜测同治帝,是死于梅毒花柳病。这些说法莫衷一是,那同治帝到底是因何而死?我们要想解开此疑团,要先来研究一下《翁同龢日记》与《万岁进药用药底簿》。翁同龢是咸丰六年的状元,历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他在《翁同龢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同治从得病到死亡的全过程,身为同治帝身边的师傅,他的记载比一些传闻,自然要有价值得多。《万岁进药用药底簿》是御医季德立、庄守和入宫为皇帝的问诊记录,从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一,到十二月初五夜晚同治驾崩,这期间的所有脉案,与药方都被记录在册,这也是研究同治帝死因的之一手资料。
《翁同龢日记》揭开同治之死全过程
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翁同龢日记》记载:“连日圣体违和,预备召见者皆撤。。。。。。受凉,今日发疹。。。。。。今日于养心殿见枢臣也。”其间指明了在这一日同治帝身体出现症状。《万岁进药用药底簿》中也记载了,御医庄守为皇帝的诊断记录:“发热头眩,胸满烦闷,皮肤发疹形未透。”都印证了同治帝在当日开始出天花。十一月初二,皇帝出天花大臣们按例开始穿花衣“送天喜”,上午两位御医请脉归来记载:“皇帝脉细沉,口渴腰疼,四日不得大便,项颈稠密色紫滞干艳。”表明同治帝的病情已经发展成了重症,接下所开的药方,也都是一些凉润之品。十一月初三《翁同龢笔记》记载同治帝的病情正在好转,咽痛、便秘、痘粒紫滞的症状,也是典型的疹痘传染病。
翁同龢每日进宫问安,回家之后都要将皇帝的病情进展,与药方症状记录在册,在十一月初三同治帝似乎有所好转,但同治帝依然很虚弱。十一月初八圣旨召见军机大臣、御前大臣进宫,这是翁同龢自同治患病以来之一次被召见。他在日记中记载:“上起坐,气色皆盛,头面皆灌浆饱满,声音有力。。。。。。”,虽然翁同龢记载同治帝气色不错病情在好转,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同治帝开始从表面虚弱,转向热毒内扰每况愈下的地步发展了。到了十一月二十日,同治帝开始浑身溃烂流脓,御医给出的诊断记录,也是表示同治帝生机难转。御医们对此束手无策,终于到了十二月初五,同治帝无药可救一命呜呼。根据《翁同龢笔记》与《万岁进药用药底簿》,我们可以确信同治帝死于天花,那么野史为何说他死于花柳病呢?
“花柳病死”说法的来源
所谓无风不起浪,同治帝的私人生活也是很放荡,他时常微服私行纵欲取乐,这原因也是因为同治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所致。慈禧不允许同治与阿鲁特氏同房,逼迫他宠幸不喜欢的慧妃,同治帝对此十分抵触,独宿乾清宫生闷气。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的同治帝,旺盛的精力得不到发泄,所以到别处逍遥快乐也在情理之中。同治帝在外寻花问柳,不仅身边的随行太监知晓,连恭亲王的儿子都知道,当时恭亲王劝阻修圆明园,君臣发生争执,恭亲王揭露同治微服私行,还拿出了确切的地点时间证据,让同治帝哑口无言。不过虽然同治帝确实曾外出寻花问柳,但这和他的死因并无直接关系。顶多是同治因为纵欲搞垮了自己的身体,否则有帝国更好的药品与御医,同治大有机会可扛过天花,然而《翁同龢日记》记载了,同治帝阴分不足气虚肾亏,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抵抗天花,所以他最后的确是死于天花,而不是花柳病。
尾声
慈禧为了掌权,对同治帝要求苛刻,使同治帝养成了叛逆孤僻的性格,其身边擅于“逢君之恶”的小太监,又蛊惑他外出寻欢作乐释放压力。所以同治时常带着几位太监,从小门出宫避人耳目。一国之君有此癖好毕竟有失体统,也逃不过朝中大臣之眼,恭亲王与其他大臣,也时常因此事谏告太后。同治帝纵欲无度,加上去的场所也不太安全,因此也有较高感染花柳病的几率。但是从他身亡之前的问诊记载来看,则能分析出他是得了天花,身体又被声色搞垮,在患上天花的时候,免疫力不够强大,终于葬送了年轻的生命。